
作者:王思琪
來源:投資家(ID:touzijias)
文章已獲授權
2024年末,一位科技創業者火了。
2025年初,這位創業者再度爆火。
近日,中國科技行業因一位85後年輕人現身《新聞聯播》,徹底爆了。他以AI初創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創始人的身份罕見參加了一場國家超高規格座談會,並現場發言。


他發言的照片,迅速流傳於各類社交平臺。所有人都想聽聽,他分享了哪些可能改變全球科技未來趨勢的深度見解。這位年輕人,就是把開源模型做到全球第一,價效比超越估值1570億美元獨角獸OpenAI的浙大天才,梁文鋒。他和DeepSeek曾一夜轟動美國矽谷、震驚全球。而梁文鋒及團隊開發的大模型“DeepSeek-V3”則被海外稱作,“來自東方的神秘力量”。
梁文鋒與DeepSeek的故事還要從2024年末發生的兩件大事說起。
第一件事,轟動矽谷、震驚全球。2024年12月,一家名叫DeepSeek的杭州初創公司經過技術迭代與升級,釋出了全新一代大模型,“DeepSeek-V3”。由於這款大模型太過好用,在AI發燒友圈子傳播後,傳到了海外社交平臺、技術論壇,引發了海外網友的連連稱讚。

有海外網友直接拿“DeepSeek-V3”和OpenAI釋出的“GPT-4o”進行比較,結論是,“兩款產品不相上下”。得出這樣的結論,美國矽谷的技術大牛坐不住了,他們覺得,“網友描述太過誇張”。於是,紛紛把“DeepSeek-V3”拿來使用,挑點毛病。挑來挑去,差點“跪了”。
結果,技術大牛挑了不少“GPT-4o”的毛病。這件事,在矽谷傳播,成了美國科技圈的熱門討論議題。有幾位矽谷AI技術扛把子,開了個分析會。研究“這個新模型是怎麼做到的?”會上一些專家頭大了,分析半天,給出結論,“很強,但投入成本肯定會超過OpenAI”。
緊接著,美國媒體打了矽谷的臉。據報道,“DeepSeek-V3”來自一家名叫DeepSeek的中國初創公司。令人驚訝的是,DeepSeek-V3的投入研發費用,只花了558萬美元。“難以想象,一款效能比肩GPT-4o的大模型,訓練成本不到GPT-4o的1/20,矽谷卻還在自以為是。”
看到報道,矽谷心態炸了,科技地震。有人感到羞愧,有人給出了客觀聲音。OpenAI早期成員安德烈·卡帕西說,“DeepSeek-V3的出現,意味著,今後也許不需要大型GPU叢集來訓練前沿的大語言模型了。”Scale AI華裔CEO亞歷山大·王感嘆,“DeepSeek-V3更強”。
讓矽谷更加不可思議的是,訓練成本極低的“DeepSeek-V3”只用了2048張H100的GPU叢集,且用時僅53天。一位美國AI行業研究員稱,“同等水平下,哪怕是全球AI第一梯隊的頭部公司,至少也要用到1.6萬張以上的GPU進行訓練,真的不可思議,太不可思議了。”
一位推特網友表示,“美國科技故步自封,殊不知勤勞的中國跑到了前面。”伴隨各種驚訝之聲,“DeepSeek-V3”在大模型發燒友的推動下火遍全球,被認為是“來自東方的神秘力量”。
美國CNBC電視臺如此評價矽谷科技地震,“一種新模式,讓整個山谷都嗡嗡作響。”
全球炸鍋了,DeepSeek卻在國內保持低調。
過去一兩年,AI是全球最寵溺風口,沒有之一。眾多細分賽道中,大模型熱度靠前,是大廠、資本投入規模最大賽道。國內,大廠對大模型表現出了極度偏愛,開創了“大模型盛世”。
早期大模型的參與者就有百度、華為、騰訊、阿里巴巴、京東、字節跳動、網易等巨無霸。其中,百度開發了“文心一言”,華為有“盤古”,騰訊弄“混元”,阿里巴巴打造“通義千問”,京東上線“言犀”。不光自己幹,素有“中國三大產業資本CVC”之稱的騰訊、阿里巴巴、京東,相繼投了一批大模型,間接折騰出牽動一二級市場、概念滿天飛的“百模大戰”。
“百模大戰”釋放了“無窮大”的市場增量空間,資本、高校、創業者、科學家密集參與。
大模型賽道繼續分化,拆出多個分支,包括通用大模型、行業大模型、垂直大模型3大應用分類,每個大分類有小分類。根據百度文庫一份報告顯示,國內大模型數量超200個,覆蓋晶片、新能源汽車、智慧製造、醫療健康、航空航天、數字產業、金融等50多個領域。
拼殺到2024年,資本聚集、表現出眾的5只獨角獸分別是:智譜AI、月之暗面(Kimi)、百川智慧、MiniMax、零一萬物。試想,在這麼“卷”的大模型賽道,想要出名也不容易。反觀DeepSeek,在競爭激烈的賽道,十分冷靜。第二件事,才讓DeepSeek漸漸浮出水面。
第二件事便是,網傳雷軍天價招人。就在“DeepSeek-V3”轟動矽谷不久,“頂流科技網紅”小米創始人雷軍出手了,要做小米大模型。雷軍出手非同凡響,“年薪千萬元,挖角95後AI天才少女”話題引爆熱搜。雷軍想挖的人,叫羅福莉,她碩士畢業於北大計算語言學研究所計算語言學專業,是AI行業的天才少女。不過,後來羅福莉向媒體說,“還在考慮”。
媒體“瘋狂搶流”,挖出了羅福莉曾跳槽DeepSeek,參與研發了大模型“DeepSeek-V2”。一個員工都有這麼大的魅力,DeepSeek創始人得有多強?就這樣,浙大天才,藏不住了。
在一位不缺天才的時代,梁文鋒堪稱天才中的奇才。
他的想法很“超前”、行事低調神秘。他的資料多半靠媒體“拼圖”得來。有媒體說他1985年出生在廣東五線城市,還是有媒體說他1985年出生在廣東三線城市。他在17歲考上浙大前的經歷,彷彿空白,到現在沒有一家媒體能說清楚,更查不到證實過的公開資料。
他的一切,始於浙大。
2002年,梁文鋒考入浙大電子資訊工程專業。在一個大模型聞所未聞的年代,“自學成才”的梁文鋒就已是一位“建模達人”。別的同學是研究主流就業方向,他只關注前沿科技。
使得其在學校裡“不太合群”。2007年,本科畢業的梁文鋒考入浙大資訊與通訊工程專業攻讀研究生,主修機器視覺研究。讀了一年,他就把書本知識琢磨透了,帶領同學校外實踐。
“不太合群”的梁文鋒遇到志同道合的同學,點燃了心中的熱情。他自己組建了一個AI實踐團隊,要把市場裡的資料、知識研究透徹“理論結合實踐”。有傳言說,梁文鋒帶著同學跑各個行業交流時,得到了大疆創始人汪滔的邀請,“他欣賞,有實幹精神的年輕人。”
網際網路風靡全球的階段,梁文鋒就堅定的相信,“AI會改變世界”。他的“超前”意識,不合群,連番交流中,有人嘲笑他“看科幻片看多了,AI會改變世界?太離譜了。”2010年,梁文鋒交出了一篇題為《基於低成本PTZ攝像機的目標跟蹤演算法研究》的碩士畢業論文。
畢業後,他在科技行業找不到理想工作,決定拉著志同道合的校友創業。千萬別以為,他馬上幹大模型了,梁文鋒冷靜的出奇,知道時機不成熟,先琢磨掙出第一桶金。這裡有個小插曲,梁文鋒除了是“建模達人”,也是學生中為數不多的“股神”,炒股賺過一筆財富。
有了“炒股”積累,梁文鋒把AI知識與全自動量化交易融合,創立了雅克比投資。2015年,中證500股指期貨上市,中國量化私募進入2.0時代。量化基金擁有了量化工具,梁文鋒抓住機遇成立幻方科技,闖入陽光私募大軍。後成立幻方量化,正式走上了量化交易之路。
2016年,幻方量化推出第一個大模型,用GPU計算交易倉位,年底管理基金規模約10億元。這亦是梁文鋒創業的獨特之處,“AI是個需要重金投入、燒錢未必能燒成功的賽道。梁文鋒的想法是,用知識切入吸金領域,別人不支援,就自己做資本,再投向未來事業。”
這種在科技行業“自給自足”的創業創新能力,哪怕放到今天也很少見。
“不求他人,不靠資本,就自己幹,有錢了給新事業融資。”
2023年,財富積累雄厚的梁文鋒,在杭州投資創立了深度求索,品牌DeepSeek。這也合理的解釋了DeepSeek於“大模型盛世”、“百模大戰”,在未有任何“頂流”資本加持,仍堅強的活下來,創投圈難以捕捉DeepSeek研發成長軌跡的原因。“實現了自給自足式創業”。
打破了科技創業者長久以來,“拿不到融資就很難走下去或資本倒逼過早商業化導致研發投入降低的底層邏輯。”他不愧是天才中的奇才,一夜轟動矽谷。“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創立DeepSeek,是梁文鋒圓夢AI的開始。他想建設“一個效率奇高、由眾多前所未有的設計組合生成的超級工程。”他要把中國人自己的AI、大模型做到全球第一,輻射全球。
梁文鋒帶領DeepSeek團隊的第一階段是,“降本增效”。“以最低的算力、最少的訓練時間,重構全球大模型生態。”聽上去挺瘋狂,OpenAI號稱“全球最牛大模型公司”也沒做到,“DeepSeek-V3”做到了。據瞭解,DeepSeek搞出來一個新模式,達到了“降本增效”。
所以,“美國科技創新大本營”矽谷害怕了。根據Chatbot Arena最新資料顯示,“DeepSeek-V3”是全球價效比最高的大模型,開源模型品類排名全球第一,複雜問題、程式碼領域表現排名全球前三。更牛的一個突破是,“GPU需求變小”。什麼意思?前文提到全球AI第一梯隊的頭部公司訓練大模型至少要用到1.6萬張以上GPU訓練,換句話說,對GPU是愈發依賴。
這也被視為全球大模型的發展障礙,要看GPU的臉色。“訓練離不開GPU”。“DeepSeek-V3”牛在哪呢?用2048張GPU完成了1.6萬張GPU幹得事,一旦需求降低,GPU與大模型的主導關係會逐漸反轉,對全球AI會是“驚天動地”的變革,減弱GPU廠商的話語權。
全球大模型,沒有公司做到這一步,DeepSeek走出的一小步,對未來AI格局影響深遠。當然,在波詭雲譎的全球AI變局中,DeepSeek要做的事情會有很多。梁文鋒創業的一大優勢是,“自給自足”,他和團隊能騰出更多時間專注研發、錘鍊技術,推動中國科技主導世界。
最近,梁文鋒又火了。他參加了一場國家超高規格座談會,並現場發言,科技行業沸騰了。雖然,梁文鋒的創業之旅有過“不被認同”、“嘲笑”。但他並不孤單,越來越多的中國年輕人正積極投身科技事業,發力飛行汽車、人形機器人等前沿賽道。踏破荊棘,勇往直前。
送上一句梁文鋒接受媒體報道時的精彩回答,“中國的AI不可能永遠跟隨,需要有人站到技術的前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