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了十年智駕最終轉行做遊戲,這家公司是想不通嗎?

兄弟們,我以為極越已經夠抽象了。

結果脖子哥看完這家企業的經歷,發現它遠比極越更顛,甚至還有一絲絲悲情色彩,它的名字叫圖森未來。

極越呢,就一個核心領導,大夥兒都聽他的,一起發財還是跳進火坑,由他說了算。
但這個圖森未來,不僅高層決裂,宮鬥頻繁,而且一年換了 4 個 CEO ,從美股上市,傲視群雄,到現在轉行做遊戲,真的沒誰了。
在坐很多差友可能沒怎麼聽說過這家企業。
其實幾年前,圖森未來是和 Momenta 、地平線、小馬智行等等一個梯隊的領頭智駕公司。在 2021 年,圖森未來就在美股納斯達克敲鐘上市,號稱智駕第一股。
可誰都沒想到,短短幾年內,有錢有技術的圖森未來幾乎快給自己弄進火葬場了。
現在,它只能在遊戲領域背水一戰,甚至前幾天,有人爆料說他們的遊戲子公司廣州圖森也宣佈解散。
隨後圖森回應說,我們一直是 AB 團隊並行,現在是廣州的團隊達不到 3A 標準,所以放棄了。別的團隊還能繼續穩步推進。

em…我只能說:祝好。

有人說,圖森未來搞成這樣,全賴內部矛盾,也有人說, “ 責任全在美方 ” ,其實吧,從它在美股敲鐘之後,事情就變得複雜起來。
在上市前,圖森未來其實是一家非常符合 “ 小而美 ” 定義的公司。它在 2015 年成立,核心成員主要就倆人。
第一位是CEO 陳默,他是一位連續創業的資深管理人,曾創辦了 “ 蒼穹廣告 ” 、 “ 深藍兄弟 ” 和 “ 國車網 ” ,說實話,脖子哥一個沒聽過,但這份履歷,不僅強過大多數打工人,也讓他積攢了不少人脈,比如新浪就是後來圖森未來的主要投資者之一,有人形容他 “ 情商很高,但沒有理想 ” 
而另一位 CTO 侯曉迪則完全相反,他是加州理工大學博士,被認為是視覺演算法領域的鬼才,他在大三時釋出的演算法程式碼只有 5 行,卻成了該頂級期刊中引用最多的文章之一。早在創業前,他就已經在谷歌、百度等大廠歷練,取得了多個專利。

他創辦圖森未來,不只是為了賺錢,更多還有他個人的野心。

你想想,連馬斯克都是 L2 起步,做容易做、也容易賺錢的事,但他不,他學谷歌直接奔 L4 ,也就是可以完全無人接管的自動駕駛,做出來就是超越馬斯克。
而且他眼光獨到,別人做 L4 ,一般也都是做什麼 robotaxi 開始,他也不,而是瞄準了無人卡車這麼一個非常刁鑽的藍海領域,很快就做成了行業龍頭。
此時陳默、侯曉迪倆人雙劍合璧,圖森未來不僅拿到了新浪、英偉達的風險投資,產品也在唐山曹妃甸、上海臨港等地開始測試,後來還獲得了中國第一張卡車自動駕駛公開道路牌照。
在 2020 年,圖森在美國談到了一個大客戶—— Navistar ( 納威斯達 )。於是圖森未來的業務步入正軌,最終在 2021 年美股上市,市值高達 160 億美元,接近如今的長安汽車。

然而當時沒人想到,美股上市就是圖森未來最鼎盛的時刻,之後就是一個接一個難邁的坎。

首先,想在美國上市,圖森未來就不得不接受 CFIUS ( 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 )的審查,欸對,就是想整死 Tik Tok 的那個機構。
有沒有 “ 勾結境外勢力 ” 就是 CFIUS 審查的主要目標。所以為了避嫌,圖森只能對中美業務進行切割,最後商量決定,陳默主管中國業務,侯曉迪紮根美國,同時又讓有金融背景的呂程出任美國公司的 CEO 。
這麼一波安排看似合理,但從此雷就埋下了,最後演變為智駕版 “ 權力的遊戲 ” 。
根據新浪財經的報道,侯曉迪和呂程兩個人經常爆發嚴重分歧。要知道侯曉迪一直是偏執的技術派,他一門心思只想做 L4 ,而呂程是堅定的務實派,他的目的是賺錢,兩人理念不合,最終導致了侯曉迪和陳默的關係破裂。
所以自從上市後,圖森的 CEO 就經常換, CEO 一會兒是呂程,一會兒是侯曉迪,後來又回到了陳默,高管變動就沒歇過。後來陳默接受採訪時表示,最想和侯曉迪說的就是 “ 你消停點吧 ” 。
其實,之所以圖森內部如此動盪,背後也是因為外部壓力。
為了從老美這要到飯,圖森後來的董事會基本都成 “ 白人 ” 了,甚至還安插了 CFIUS 指定的人選,結果就是,因為中美業務間資金、技術等可能存在的關係,審查就沒斷過。有媒體當時報道,這些瑣事讓專心搞技術的侯曉迪非常抓狂,在董事會的質問面前,侯曉迪甚至聲淚俱下。。。

而除此以外,另一點就是市場環境的變化。

在當時,圖森的主要客戶 Navistar 正在考慮被大眾收購,圖森的話語權變得越來越低。而 Scania 、福田等客戶,也都因為中美貿易糾紛,逐漸結束與圖森的合作,圖森即將失去收入來源
關鍵從 2022 年開始,L4 智駕的融資環境也越發惡劣,因為巨頭們都失敗了。
咱們知道,智駕難做就是因為長尾效應, L2 智駕可以及時讓駕駛員接管,跳過這個問題,但 L4 必須把大多數潛在危險都排除了,這不是難不難的問題,光是時間就遙遙無期,對資金投入來說更是無底洞。
比如之前咱們就聊過 Waymo ,這家脫胎於谷歌的 L4 智駕公司,它的起步絕對比圖森未來要高不少,但玩著玩著,它的錢也燒不動了, Robotaxi 的幾次事故,最終導致 Waymo 10 輪裁員,股價大跌,徹底退出智駕一線的位置。

圖森如果不轉型,很可能就會成為下一個 Waymo 。

然而轉型的結果是,侯曉迪選擇離開圖森。按照智慧車參考的說法,侯曉迪帶著核心人員自己去做一家 L4 公司 Bot Auto ,僅用 8 個人,和四個月時間,就做出了一套機器學習框架。
而圖森未來這邊,則只能徹底放棄智駕路線,之後在美國退市,轉而去做一些難度小、有噱頭、好搞錢的事情,比如說 AI 和遊戲。。。
2024 年,圖森未來改名 CreateAI ,準備利用之前積累的 AI 技術,最佳化動漫、遊戲製作流程。
隨後,圖森搞了兩個 IP ,一個是《 三體 》,一個是《 金庸群俠傳 》,前者是一個 2D 動畫電影( 別和 B 站的三體搞混了 ),後者是一個大型武俠 RPG 遊戲。
你別說,看宣傳片脖子哥還挺期待的。根據官方說法,《 金庸群俠傳 》能做到 960 平方公里的地圖尺寸,畫面相比黑猴,也有過之無不及。

畢竟黑猴的成本只有 3 億,而他目前還有 8-12 億的開發預算,如果成功做出來,那麼一款 3A 大作的收入可以高達 50 億,直接讓它鹹魚翻身。

然而,陳默顯然小瞧了 3A 遊戲的製作難度,根據南方都市報報道,子公司廣州圖森成立半年多, “ 連個正式的角色建模都沒有 ” 。所以陳默以 “ 產能低下 ” 、 “ 拒絕溝通 ” 的理由讓整個團隊就地解散,人去樓空。
但按照遊戲研究社瞭解到的資訊,廣州團隊其實也有來自育碧大廠的資深高管,並不缺乏遊戲經驗,一些員工認為,是因為總部 “ 外行指揮內行 ” ,盲目求快,導致了失敗,比如陳默要求 3 個月做完 PV 的決策,就是雙方矛盾的導火索。
不管怎麼說,現在陳默已經走到了最後的時刻,他親自上手擔任遊戲製作人,把重心都放在了北京團隊。要問圖森未來有沒有機會翻盤,可能就看這遊戲最後做成啥樣了。。。
其實圖森未來走到今天,沒有誰對或者誰錯,只有大環境下的無奈與掙扎。
從一開始起,圖森未來就藏著一個巨大的矛盾,是科學家和商人的矛盾,也是理想和現實的矛盾。
中美國際貿易摩擦,以及 L4 智駕行業的不景氣,讓這個矛盾逐漸激化,導致兩人決裂。像侯曉迪一樣有能力有理想的研發人才有不少,但最後大多隻能敗給現實。

因為這幾年,智駕行業幾乎已經證實了一件事:沒錢別做 L4 。

如果你不信邪,你就要吃大虧,就算有 160 億,也不夠你花。。。
撰文:TC
編輯:脖子右擰 & 面線
美編萱萱
圖片、資料來源
圖森未來百人團隊解散背後:總部沒一個人懂遊戲開發
圖森“未來”,硝煙中爭鬥再起?
圖森無人車回應一切:轉型AIGC遊戲是為了活下去
深度調查|圖森未來暗湧流動:創始人爭奪戰將再次上演?
侯曉迪8個人4個月打造全新無人車系統:之前百人團隊工作量! 
“內鬥嚴重”,已封樓!告狀引發調查,知名企業突然宣佈:解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