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月16日,為期3天的第61屆慕尼黑安全會議(慕安會)閉幕。在這次會議中,還爆了一個冷門—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強硬”拒絕簽署美國提供的一份礦產協議。
慕安會期間,澤連斯基在與美國副總統、國務卿進行長達90分鐘的閉門會後,於2月15日表示,烏克蘭拒絕簽署美國起草的稀土礦產提供協議方案,使這份原本試圖低調推進的美烏礦產協議浮出水面,並迅速成為國際焦點。

美國《華盛頓郵報》記者、專欄作家喬什·羅金第一時間在社交平臺X上發貼稱:“在慕尼黑的多名議員告訴我,美國國會代表團向澤連斯基提供了一份檔案並希望他簽字,這份檔案將授予美國擁有烏克蘭未來50%的礦產儲備。澤連斯基禮貌拒絕簽署這份檔案”。
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布賴恩·休斯對此回應稱,美國認為“(烏克蘭)與美國建立緊密的經濟聯絡將是抵禦未來侵略的最佳保障,也是實現持久和平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美國認識到了這一點,俄羅斯認識到了這一點,烏克蘭也必須認識到這一點。”
他還公開批評澤連斯基(拒籤)是“對特朗普政府向烏提供的絕佳機遇缺乏遠見”。
到底是澤連斯基“缺乏遠見”,還是美國吃相太難看?
自俄烏衝突爆發以來,“享用”著美國大量軍援的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對美國可以說是言聽計從、不敢有半點忤逆言行。
2月3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公開對媒體表示,只有烏克蘭用稀土礦產進行交換,美國才會繼續提供援助。
2月7日,澤連斯基在接受路透社專訪時回應稱,美國人幫了最多的忙,所以美國人應該回報最多,他們有優先權。
2月10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接受福克斯新聞採訪的節目中再次公開宣稱,“我告訴他們(烏克蘭),我想要價值5000億美元的稀土,他們基本上已同意這樣做”。
2月12日,美國財長斯科特·貝森特帶著一份“美烏合作關係協議草案”造訪烏克蘭,澤連斯基表示,(自己)與貝森特的會晤是建設性的,既包括安全保障問題還有礦產資源開採問題。
雖然目前美國提出的烏克蘭礦產協議的具體內容尚未公佈,但從澤連斯基15日的表態,可見拒籤的主要原因。澤連斯基在慕安會上表示,這些資源屬於烏克蘭人民,不是我的私人財產,任何協議必須與戰後安全保障掛鉤,而美國提供的草案“既無安全承諾,也未明確投資分配機制”,形同“資源掠奪”。
用大白話說就是:美國只希望擁有烏克蘭50%的礦產資源開採權,但不對烏克蘭提供任何安全承諾。
就連參與會談的美國民主黨參議員布萊恩·沙茨也對路透社表示,“(我也認為)該協議是片面的,需要修改”。
眾所周知,烏克蘭是全球稀土供應鏈的關鍵一環,其鈦、鋰儲量對新能源、半導體和軍工產業至關重要。
透過美國提供的、要求烏克蘭簽署的礦產協議不難看出其打的如意算盤—透過控制烏克蘭的稀土、鋰、鈾等戰略資源,既能為美國高科技產業和國防工業“輸血”,又能借此強化對烏克蘭的控制力。
從更大的層面來看,美國一方面希望佔有烏克蘭稀土資源從而減少對中、俄等國的依賴,另一方面又試圖以“新殖民主義”方式攫取盟友的資源,這無疑讓美國“雙標”嘴臉再次暴露於國際社會。
雖然澤連斯基15日對美國提供的礦產協議表示了拒絕,但其深知可供自己選擇的範圍和餘地不多,因此留下了重新談判的餘地,他表示“願與美國合作開發資源,但前提是互利共贏”。烏克蘭在提交給美國的修訂版草案中,要求美國承諾“長期軍事保護以抵禦俄羅斯的威脅”。這也正是烏克蘭的核心焦慮—若失去資源而主權又得不到安全保障,國家必將陷入“雙輸”困境。
據悉,美烏礦產協議談判受挫的訊息傳出後,國際稀土價格應聲上漲。西方分析人士稱,若僵局持續,全球高科技產業可能面臨“供應鏈斷裂”風險,而中國、俄羅斯等資源大國無疑將受益,這卻是美西方國家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
美國共和黨參議員林賽·格雷厄姆在澤連斯基拒籤協議後對媒體表示,若協議能為烏克蘭提供安全保障,則可能成為“改變遊戲規則”的突破點。
然而,特朗普政府的目的一是拿回美國對烏克蘭援助的投資回報,二是堅持“美國優先”,這與烏克蘭將經濟協議與地緣安全深度捆綁的要求顯然存在巨大分歧。
奉行“美國優先”的特朗普能在多大程度上回應烏克蘭訴求,烏克蘭向美提供的修訂版礦產協議又能在多大程度上獲得美國認可,目前都還是一個未知數。
但據俄羅斯多家媒體報道稱,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將和美國國務卿魯比奧、國家安全顧問沃爾茲以及中東問題特使威特科夫,於2月18日在沙烏地阿拉伯舉行烏克蘭問題會議。
雖然澤連斯基不只一次的強硬表示,他永遠不會接受美國和俄羅斯就烏克蘭做出的任何決定,但截至目前,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及歐洲國家沒有收到參與會議的邀請。

看來,澤連斯基此前擔心的一場沒有烏克蘭參與的關於烏克蘭命運的對話即將展開,這也折射出烏克蘭一味依附美國後的尷尬處境:無論是在國家主權還是資源分配方面,當美國的盟友永遠主宰不了自己的命運。

圖片源自網路
關注公眾號:
有理兒有面
理 性|揭 秘|探 討


關注公眾號:
有理兒有面
理 性|揭 秘|探 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