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公司富高管?“葡萄酒一哥”業績暴跌,董監高卻照拿千萬年薪!

在業績暴跌、股東利益縮水 42.68% 的情況下,高管們雖嘴上說著降薪,實際薪酬卻依舊 “壕氣沖天”,董監高團隊在2024年照樣拿走千萬年薪。張裕這波操作,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文丨金融八卦女特約作者:身披鎧甲的方方
· · ·
近日,深交所“一刀”砍向了百年張裕。
當日,深交所一紙公告,宣佈調整深證成指、創業板指等指數樣本股,曾經穩坐 國產葡萄酒一哥” 寶座的張裕 A,被踢出“群聊”。
這家有著 133年曆史的老字號(張裕創始於1892年),近幾年業績一路滑坡,從 2020 年疫情衝擊後的艱難求生,到 2024 年營收利潤斷崖式下跌。
而在業績暴跌、股東利益縮水 42.68% 的情況下,高管們雖嘴上說著降薪,實際薪酬卻依舊 壕氣沖天”,董監高團隊在2024年照樣拿走千萬年薪。一邊是業績 跌跌不休”,一邊是高薪 雷打不動”,張裕這波操作,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圖片來源:深交所官網
1.
國產葡萄酒"老大哥"崩盤,
張裕的滑坡時間線/
2020年,對於張裕而言日子尤其難過——餐飲停擺、宴席取消,這些原本支撐葡萄酒銷量的核心消費場景,在短時間內幾乎完全消失。
張裕的業績就像坐上了過山車,營收從2019年的50.31億元直接”跳水”33.08%,跌至33.95億元。更慘的是淨利潤,直接腰斬,同比下滑58.58%,只剩下5.29億元。那時候,不少股民還在自我安慰:
這只是暫時的"黑天鵝"事件,畢竟張裕作為國產葡萄酒的"老大哥",手裡握著八大國內酒莊、六大海外酒莊,品牌和渠道都是行業頂尖,總能東山再起。

圖片來源:網路公開渠道
可惜現實總是比想象更殘酷。2021年,公司業績雖然有所回暖,營收達到38.75億元,淨利潤恢復到6.71億元,但距離輝煌時期還差得遠。到了2022年和2023年,張裕似乎找到了些感覺,營收分別做到43.85億元和44.62億元,淨利潤也穩定在5.5億元左右。這讓股東們重新燃起希望,覺得"葡萄酒一哥"終於要翻身了。特別是在2023年年報裡,張裕信心滿滿地定下2024"小目標":營收不低於47億元,主營業務成本及三項期間費用控制在37億元以下。這個目標看起來不算激進,股民們都覺得,穩穩的幸福應該就在眼前了。

張裕2018-2020年主要財務資料,圖片來源:張裕財報
誰曾想,2024年竟成了張裕的”滑鐵盧"。財報一齣,市場一片譁然:
全年營收只有32.77億元,同比下滑25.26%;歸母淨利潤僅剩3.05億元,同比暴跌42.68%,創下近20年最低紀錄;扣非後淨利潤更是慘不忍睹,只有1.31億元,同比下滑71.76%。年初定下的47億元營收目標,竟連七成都沒完成!
經營活動現金流淨額也暴跌超66%,存貨卻居高不下,達到30.21億元,同比還增加了9.26%。核心業務全線潰敗:葡萄酒收入24.38億元,同比下滑22.32%;白蘭地收入7.4億元,暴跌35.8%;兩大產品的毛利率雙雙下滑超2.9個百分點。

張裕2022-2024年主要財務資料,圖片來源:張裕財報
更讓投資者心寒的是,二級市場對張裕的信心早已崩塌。從2021年到2025年,股價連年下跌,累計跌幅超過50%,市值從2010年巔峰時期的近600億元縮水到2025年6月的157億元,200多億的市值就這麼蒸發了。這次深交所宣佈將張裕A調出深證成份指數樣本股,無異於資本市場對其經營現狀和未來前景的“死刑判決”。

張裕葡萄酒股票走勢,圖片來源:百度股市通
張裕的管理層也難逃質疑。總經理孫健在5月23日的股東大會上,用三個”斷崖式"來形容當前的困境:
消費形勢"斷崖式"不友好、消費場景"斷崖式"萎縮、渠道推動力"斷崖式"減弱。
內部問題則包括產品創新滯後、渠道開拓乏力、營銷投入不足。董事長周洪江一句 短期不樂觀,長期不悲觀”,看似給大家吃顆定心丸,可股民們根本不買賬,紛紛在股吧裡吐槽:餅畫的到挺大,可業績一年比一年差!”
更讓人唏噓的是,這家百年老店似乎已經到了斷臂求生”的階段。6月9日,張裕公告稱,將出售2023年剛收購的法國富郎多酒莊相關資產,交易金額為480萬歐元(約合人民幣3941萬元)。
這家酒莊其實是張裕在12年前邁出海外併購第一步時收下的老臣子”,當年收購價為357.5萬歐元,如今賬面看起來賺了122.5萬歐元,但考慮12年來的通脹、管理成本、匯率波動等因素,真正能落袋”的收益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2.
高管降薪?
千萬年薪的"旱澇保收"真相/
雖然業績跌成這樣,股價也一路走低,但讓人哭笑不得的是,高管團隊似乎還是一片歲月靜好。
今年,張裕高管的薪酬總額是1029.81萬元,表面看與股民“有難同當”,降了將近20%。但細看就會發現,這降薪的“戲碼”著實有點諷刺”。
董事長周洪江的薪酬從2023年的179.43萬元降到141.85萬元,少了37.58萬元;總經理孫健從166.30萬元降到131.14萬元,降了35.16萬元。其他高管如副總經理姜建勳、財務總監李婷等人,薪酬雖然都有不同程度的縮水,但也都維持在高位。
降薪後,張裕高管的普遍年薪仍在百萬以上,遠超行業平均水平。根據公開資料,國內葡萄酒行業高管的年薪普遍在50萬-80萬元之間,比如長城葡萄酒母公司中糧酒業的高管平均年薪約60萬元,威龍股份平均薪酬36.99萬元,年薪中位數為28.69萬元。而張裕高管的薪資卻是行業平均的兩倍還多!這不得不讓人質疑:這樣的薪酬體系,是不是成了高管們"旱澇保收"的保障?
另外,業績雖然“狂洩”,但張裕的銷售費用卻居高不下。2024年,公司銷售費用高達10.13億元,佔總營收的近三分之一;經銷商數量還增加了121家,達到5180家。砸了這麼多錢在渠道上,換來的卻是營收和銷量的雙雙下滑,渠道效率低下、資源分散的問題暴露無遺。股民們忍不住發問:高管拿著高薪,又花了這麼多營銷費用,業績卻一塌糊塗,這些錢到底花哪兒去了?
股東大會上,投資者對高管薪酬的質疑此起彼伏。有人直言不諱:"公司都這樣了,高管薪酬還這麼高,憑什麼?"孫健回應稱,公司已經採取多項措施,包括最佳化銷售體制、推出低酒精度產品、加大白蘭地市場開發等,試圖扭轉頹勢。但這些解釋顯然難以平息股東的怒火。畢竟,2024年的業績寒冬已經讓張裕的信譽跌至谷底,高管的高薪更像是往傷口上撒鹽。
3.
業績下滑,
全是“大環境”的影響?/
有人說,張裕如今的“節節敗退”,是因為“大環境”不好,但這恐怕也很難站住腳。看看同行們的花式操作就知道:行業寒冬人人都在經歷,但不是誰都會被凍傷。相反,這恰恰是篩選玩家的時刻,真正有韌性的品牌,往往能在“寒冬”中殺出重圍。
比如酒雲網,靠著垂直電商的打法,幹出了年均50%以上的增速。反觀張裕,在產品、渠道、營銷三大核心板塊上幾乎全線失守。
產品層面,它依然死守傳統葡萄酒品類,對年輕化趨勢反應遲緩,缺乏創新意識,結果反被“跨界玩家”偷了家——茅臺推出的“悠蜜”藍莓果酒、洋河的“微分子”低度酒,一個個不是專業做葡萄酒的,卻精準打中了年輕人“輕飲、悅己”的消費心理,反倒賺得盆滿缽滿。
渠道方面也明顯掉隊。整個電商零售已經卷進了直播帶貨2.0、私域運營3.0,張裕卻直到2023年才“後知後覺”地擴張線上團隊,面對資訊爆炸與決策加速的當代消費市場,這種遲鈍幾乎等於“自廢武功”。
營銷層面更是乏力。長城牽手央視《中國美食大會》,玩起了“美食+文化IP”,迅速打通美食語境下的社交傳播。而張裕,還在反覆唸叨“百年品牌”的老梗,讓年輕消費者毫無共鳴。一個本該是加分項的金字招牌,最終卻成了品牌與時代脫節的象徵,不僅未能建立情感連結,反而暴露出與使用者心智之間的斷層。
再來看進口酒業務,更顯尷尬。2024年中國進口葡萄酒整體市場確實同比下滑了10%,但奔富卻逆勢上揚:2025年上半年,其在亞洲區實現了50.4%的銷售增長,利潤高達17.89億元人民幣。不僅如此,它還跨界聯名瀘州老窖推出“赤霞珠三重奏”,借用白酒渠道精準觸達2000萬潛在使用者,動作快、玩法新、效果直接,看得同行直呼“專業”。反觀張裕,別說創新聯名了,連一個像樣的會員體系都還沒搭建起來,使用者畫像模糊,別說提升復購,就連基本的消費偏好都難以掌握。
如今的消費市場,拼的早已不是價格,而是誰能更快、更巧地觸達年輕人、融入社交語境、拿下使用者心智。各大品牌都在卷玩法、卷內容、卷體驗:有的搞沉浸式體驗,有的做IP聯名,有的搶佔直播紅利,還有的挖掘文化符號造社交話題。而張裕,還在原地打轉,靠講歷史混日子,看看它近幾年的財報更是一目瞭然——要不是靠賣資產、吃補貼維穩利潤,恐怕早就滑向ST邊緣了。
說到底,宏觀環境風雲變幻,確實會影響企業節奏,但這既不是原地踏步的理由,也不是業績下滑的藉口。別人都在危機中突圍,張裕卻還在靠“百年榮光”掩蓋現實的疲態。產品不創新、渠道不變通、品牌語言跟不上,所謂的“葡萄酒一哥”恐怕也坐不穩了。真到了那一步,哪怕想維持“高分紅、高薪資”的體面,投資者也未必會再埋單。
爆料請聯絡八妹微訊號:bamei2016

要想每天都能看到八妹的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及評論哦~
—end—

金八傳媒往期獲得獎項

極揚文化,是一家新媒體、新消費為主業的新三板掛牌公司(股票程式碼:873375),旗下金八媒體矩陣包括金融八卦女、新10億商業參考等,超過1100萬用戶選擇關注我們的新媒體。
商務合作請聯絡八妹微訊號:bameihezuo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