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合組織核能署主要秘書處的
首位中國專家
她在巴黎的清晨與北京的深夜之間
架設智慧橋樑
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她在北京西南隅用實驗資料
構築核與輻射安全綠色長城
北大走出的環保赤子
用最硬核的科研履歷
書寫著最柔軟的家國情懷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2007級博士校友李金鳳
在核能與環保事業中
一路與熱愛相伴
玲瓏金礦下長大的童年,是李金鳳與汙染博弈的起點。她記憶中的自來水是土黃色的。“只要是進到嘴裡的水,比如做飯、洗碗用的水,都要個人單獨買。”夾雜著肉眼可見的重金屬沉澱,刺鼻的氣味讓洗菜做飯都成了奢望。每天晚上六點,是李金鳳一家固定的“搶水”時間,全家開動,分工明確。來水的三小時內,她和家人需要把所有的缸、桶、臉盆都裝滿水,同時抓緊時間洗衣服、洗澡、拖地。樓下賣水人的吆喝聲,成了礦區最獨特的背景音。
童年時與水斗爭的獨特體驗,讓年幼的李金鳳第一次感知到“環保”的重量。五年級那年,她在心中立下誓言:“我要讀博士,當環保工程師,改善中國乃至世界的生態環境。”高考填報志願時,面對專業“冷門”“就業難”的質疑,她毫不猶豫地勾選了“環境工程”——這是她與汙染宣戰的第一個決定。
2007年,李金鳳以直博生身份踏入北大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師從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遠航。在北大,她與從少年時代起便堅定選擇的環保事業,有了更進一步的互動接觸。
象牙塔裡的她並未止步於課堂,入學前的暑假便加入大學生綠色營,學習如何成為一名自然講解員。大學生綠色營鼓勵青年人回到大自然的懷抱中,學習觀察自然、記錄自然、與自然互動。透過體驗各種生態遊戲,青年人於其中打磨與自然相處的能力,萌生對於自然生命的熱愛和欣賞,從而自願地加入到保護環境的行列中來。
“大學生綠色營好像是我的放大鏡,讓我看到了一草一木的細微之處。再回到校園,眼中的風景都不一樣了,總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大自然震撼人心的力量。”她如此形容這段經歷。

▲ 參加大學生綠色營
這段經歷也讓她遇見了一群“點燈人”。“大學生綠色營的創始人唐錫陽先生等資深自然講解員、來自各個高校環保組織骨幹的博學和對環保的熱忱讓我感到震撼”。在如“家”一般歸屬感的意義迴歸中,她更加堅信自己選擇的是一份值得期待、值得奔赴的偉大事業。

▲ 李金鳳(第三排右三)參加未名湖環境維護活動
後來,她與營中相識的好友張語克在校內組織了實驗室安全環保調查,向北京大學環境保護辦公室提供最終報告和建議,其報告《北京大學實驗室綠色化建設調查與研究》榮獲北京大學第二十八屆“挑戰杯”系列賽事特別貢獻獎二等獎。之後,她還參與撰寫了北京大學第一本環保年鑑《北京大學環境保護年鑑2010》。
跟隨導師張遠航院士的六年,這位山東姑娘的日程表始終保持著大氣環流般的節奏。在珠江三角洲綜合觀測實驗(3C-STAR2008)從化超級觀測站,她彙總全站資料,組織技術討論會,總結每日氣象和汙染物的觀測及預報結果;在973專案“區域大氣複合汙染的立體觀測及汙染過程(PRIDE-PRD)”中,她協助管理專案和資料庫;她作為核心成員參與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等重大活動的空氣質量保障研究專案,科研成果為藍天保衛戰提供關鍵技術支撐,助力實現空氣質量達標;當她的報告亮相第八屆國際酸沉降大會講臺,去克羅埃西亞、土耳其和德國參加學術會議,一切都在見證中國環境科研的新生力量如何突破地域邊界。

▲ 李金鳳(右一)與導師張遠航院士在其北京大學辦公室
2008年,一次“學術握手”打開了她的國際視野。在學術會議上,克羅埃西亞科學與藝術院院士Leo Klasinc向她遞來橄欖枝,多次幫助她修改文章、投稿,帶她申請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的專案,這對跨國師徒聯手攻下2篇有關二次有機氣溶膠的SCI論文。

▲ 2010年5月17日,Leo Klasinc和李金鳳(右一)在北京大學
她也總能把冷板凳坐出溫度。除了重要科研課題,李金鳳也在日常助教工作的鍛鍊中,不斷生成自己對於青年與環保關係的互動認知。她曾擔任導師張院士開設的研究生必修課《大氣環境化學》與唐孝炎院士主持的本科生專業課《環境問題》兩門課助教,在與兩位院士籌備課程的交流中碰撞思想,她持續收穫科研探索的新思路、新方法。

▲ 李金鳳(第二排左四)參加唐孝炎院士訪談活動
課餘時間,作為北京大學學生國際交流協會骨幹成員,李金鳳深度融入科技領導力論壇(STeLA)籌備。STeLA論壇以“訓練理工背景學生的領導能力和全球視野,培養能解決未來全球性科技問題的科技領導人才”為宗旨,由麻省理工學院發起,後有中國、美國、日本、荷蘭、法國等多個國家的高校學生加入。推進論壇工作的四年中,她曾先後參與設計2010年北京論壇、2011年斯坦福論壇、2012年東京論壇、2013年代夫特論壇等。2012年,東京論壇鎖定福島核事故,她突破性地嘗試邀請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核安全專家走上日本講壇,這也為她未來工作埋下了伏筆。

▲ STeLA中國團隊在北京大學
2013年北京大學博士畢業後,李金鳳進入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在輻射安全研究所環境保護研究室開啟了構築核與輻射安全綠色長城的征程。

▲ 李金鳳博士答辯會
在天然輻射領域,李金鳳主持和參與了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部、中核集團、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等不同來源的14個科研課題,不僅打破了國內鋼鐵冶煉煙囪放射性排放實測和輻射影響評價的學術空白,更以長江經濟帶為畫布帶領科研團隊繪製了覆蓋8大行業、11家非核企業的輻射影響圖譜。當潘自強院士主編的《不同發電能源排放的放射性影響》付梓時,書中躍動的資料背後有她在實驗室與工廠間幾十次奔波和溝通調研的智慧結晶。在安全全過程系統分析領域,李金鳳以9項科研課題為經緯,開拓了“安全全過程系統分析”這一新的研究方向,編織出覆蓋全生命週期的安全防護網路。
在放射性廢物管理領域,她協助潘自強院士完成中國工程院諮詢研究重點專案《我國放射性廢物管理發展戰略研究》立項,完成專著《放射性廢物處置安全全過程系統分析研究》,負責聯絡18位專家搭建知識橋樑,將國際原子能機構11本安全導則“漢化”,翻譯SSG-23、GSG-3、WS-G-5.2,修訂SSR-5和GSR Part 5,編制核安全法規技術檔案《放射性廢物處置安全全過程系統分析》,彌補了法規上的空白,更為後續開展飛鳳山處置場安全全過程系統分析試點及其他處置場的評價提供了法規依據。二十餘個重大課題的淬鍊,幫助李金鳳全面地掌握了放射性廢物管理的相關技術知識,更在比較研究中建立起貫通中西的學術視野。那顆年少時深埋的環保種子,已漸漸在科研沃土中長成參天巨樹。
命運的轉折總在人生最柔軟的時節叩響門扉。彼時正在家中休產假的李金鳳,突然收到室主任發來的資訊——報名參與經合組織核能署的管理工作。短短幾行文字似春雷驚醒了蟄伏的初心。十年前未名湖畔那個對著星空起誓“要在世界環保舞臺發聲”的年輕學者身影再次浮現,時針在興奮與焦慮中飛速旋轉。第二天一早,她提交了一份6頁的簡歷,心也隨之飛向大洋彼岸。最終,她順利通過了國家原子能機構人才遴選,成為國家原子能機構叩開經合組織核能署大門的第一人。
2018年春,當李金鳳以中國專家的身份走進巴黎總部時,迎接她的不僅是嶄新的工作牌,更是荊棘密佈的征程。作為機構裡首位參與決策管理的東方面孔,她要在制度空白處開闢全新的管理體系,也在成員國的利益旋渦中受到預算分歧導致的困境。而那些在燕園積澱的堅韌,此刻化作破冰的利刃,在國際舞臺上刻下中國智慧的印章。

▲ 加入經合組織核能署
從籌備國際地質處置庫大會,到擔任十餘個國際會議專案委員會委員,她以技術外交官的姿態執掌起國際合作的指揮棒。她還承擔起核能署和中國合作的“大管家”角色,在協調高層雙邊會談、策劃總幹事訪華行程、梳理中文出版物體系等工作中,讓中國聲音在國際核能舞臺響起。
李金鳳牽頭核能署專案《核能署核設施退役和遺留場址管理委員會關鍵術語的描述》,面對國家專家團隊的思維碰撞和多種語系的語義鴻溝,她夜以繼日帶領團隊完成報告撰寫,奠定了該委員會及其五個專家組未來工作的基石,專案報告被譽為“2019年至2020年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在編纂《安全全過程系統分析二十年發展:安全全過程系統分析綜合研究組二十週年紀念報告》時,她系統總結了安全全過程系統分析概念的演變、該領域的技術發展趨勢,以及該工作組對各成員國深地質處置開發的巨大貢獻。當核能署總幹事麥格伍德先生親撰開篇獻詞時,字裡行間流淌的不僅是專業認同,更是對這位中國學者構建學術座標系能力的致敬。

▲ 李金鳳(右一)在安全全過程系統分析大會上
調任核能署的三年,是李金鳳學術生涯的豐收期。《高放廢物管理和處置:全球進展和解決方案》等2部英文專著陸續推出,3篇英文SCI文章、3篇中文核心期刊文章、2部中文專著陸續出版。文章中的一字一句,都見證著她作為北大人、作為中國科學家在國際舞臺的付出,用中國方案重塑國際核能治理的話語座標。

▲ 李金鳳(左二)參加經合組織核能署與生態環境部共同舉辦的核安全監管現代化國際交流會
當發現經合組織核能署成立六十年間從未向非成員國開放實習通道時,她意識到讓中國智慧叩開國際人才壁壘迫在眉睫。為了將國家原子能機構的倡議轉化為國際組織的行動程式碼,她與核能署反覆協調,明確了招聘中國實習生的方案。最終,核能署的錄取郵件首次來到東八區。之後,越來越多的中國青年得以進入核能署實習。她積極促成母校與國際組織的深度對接,成功邀請核能署總幹事威廉·麥格伍德(William D. Magwood)訪問北京大學,與校長龔旗煌院士展開會晤,為科研協同與國際實習通道等合作事宜牽線搭橋。

▲ 2023年7月26日,北京大學校長龔旗煌院士在辦公樓會見來訪的核能署總幹事麥格伍德一行,後排右三為李金鳳
2021年,李金鳳圓滿完成核能署任職任務,重新回到了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歸國後,她繼續潛心於始終深愛的環保事業,在產業基金、成果轉化、國際化經營、國際合作等多個維度,奔波在環保科研拓展的一線。

▲ 2024年度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外事與國際化經營工作會
她將國際經驗帶回祖國,協助反應堆退役部申請國際原子能機構研究堆退役協作中心,策劃“東南亞國家海洋放射性監測培訓”專案納入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全球發展專案庫孵化庫,組織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與經合組織核能署、香港天文臺、塞爾維亞核設施公司、溫查核科學研究院簽訂會議紀要和合作協議,不斷拓展核安全與環境工程技術領域的合作版圖。

▲ 李金鳳(右二)參觀塞爾維亞核設施公司重水研究堆
她的日程表總在多重身份間無縫切換,忙於科研成果轉化的同時,作為導師她也在核工業學院教學生《科技英語》,為阿曼等22個國家的學員授課推廣我國先進核能技術,牽頭翻譯出版經合組織核能署《國際核設施退役成本估算結構》;作為《原子能科學技術》執行編委,完成“放射性核素在環境中的運移及其對人類和非人類物種的影響”專欄,突破性地收錄阿根廷和巴基斯坦的科技文章;國際合作談判桌上,她帶著中國輻射防護與核應急的先進實踐,將“中國方案”編織進全球核安全網路。

▲ 李金鳳(第一排左六)與《科技英語》班級的學生合影
黃河月也能照進小家窗。高強度的工作時常讓李金鳳疏於對家庭的關照。但幸運的是,三代同堂的家人都默默支援著她,家國時差在親情的編織中漸進同頻。

▲ 和女兒並肩迎接每一個挑戰
五年級立下的誓言,如今已成為李金鳳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融入其生活底色。回望與環保事業相伴的數十年,無怨、無悔、無憾,唯有無盡的感恩與感動。兒時夢想的種子,抽枝展葉,化作守護藍星的綠色長城。
為何這樣選擇,《燕園情》似乎給出了答案——“眼底未名水”是科研人的純粹匠心,“胸中黃河月”是中華兒女的赤子之心。李金鳳與更多科研工作者一起,續寫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核安全篇章。

統籌 | 邱放
編輯|張祺祺、李思璇
圖片|校友本人提供
責編|張張
稽核|李存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