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窮人的富養是帶孩子到處旅遊,而富人的富養竟是教會孩子做……

點選上方藍字👆薩提亞實用心理學”關注我,加星標★
每天學點親子|婚姻|個人成長,每天成長·進步·幸福
預約心理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心理諮詢”
近期課程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課程”
貧窮的家庭富養物質,富裕的家庭富養精神。讓孩子看到這個世界的規則和真相,他才能更堅韌地去探索和成長。
——薩姐
來源:VIPKID親子閱讀(ID:vipkid_damikeji)
我們經常聽到“富養”這個詞,它似乎已經成為了衡量教育孩子成功與否的一個標準。
每年假期,大約90%的父母都在帶孩子外出旅遊。
有的家庭甚至父母雙方請假,或者至少一方請假,提前幾個月開始攢假,只為帶孩子去“開開眼界”。
很多人都誤解了富養,認為富養就是“砸錢”,把旅遊和物質當成是富養孩子的標準。
但“富養”二字的重點不就是在“富”字上麼,不花錢算什麼富養?
那麼,究竟怎樣才算是正確的富養呢?
01
窮人的富養:給予物質的充足
當我們深入思考關於富養孩子的問題時,發現了一個令人困惑的現象:不同背景的家庭對“富養”的理解大相徑庭。
在普通家庭中,父母常常竭盡全力為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質條件,從進口奶粉到名牌學校,無一不體現出他們對孩子未來的期望。
家長還希望透過帶孩子旅行等方式,讓孩子增長見識,拓寬視野。
這種做法雖然出發點是好的,但往往忽視了孩子內心慾望的控制和精神層面的培養。
有檔綜藝節目叫《變形計》,節目主要拍攝大山裡的孩子和城市裡孩子互換的生活,去體會不同的人生。
城裡的孩子體驗完大山生活後“改過自新”,還能回到城市繼續生活。
那大山裡的孩子呢?他們在節目結束後,從繁華的都市回到山村生活真的會滿足於現狀嗎?
節目立意是好的,但對大山的孩子過於殘忍。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孩子在見識了更廣闊的世界後,可能會產生不切實際的慾望,而沒有相應的能力去實現這些慾望,反而可能導致孩子的心理落差和挫敗感。
他們可能變得依賴父母,缺乏獨立生存的能力,這與富養的初衷背道而馳。
02
富人的富養:
教孩子看清世界的真相
與普通家庭不同,富裕家庭更注重教育孩子如何看清世界的規則和真相。
他們認為,真正的能力來自於對世界的深刻理解和個人的努力。
這種教育方式鼓勵孩子獨立思考,培養他們面對挑戰的能力。
物質財富是暫時的,而個人的能力是永恆的。
他們被鼓勵去嘗試、去失敗、去學習,而不是僅僅依賴於家庭的財富。
在眾多成功案例中,何猷君的故事尤為引人注目。
他不僅是賭王之子,更是一位年輕的企業家,打破了人們對富二代的固有印象。
18歲時,他放棄了劍橋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選擇了麻省理工。
在大學期間,他以超常的努力,成為了麻省理工最年輕的金融碩士之一。
這種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成功的執著,是家庭教育影響的結果。
他常被告知:“爸爸媽媽給你的,都是別人可以拿走的,唯獨你自己學到的,才是別人拿不走的。”
這種教育方式,讓他明白了知識的重要性和獨立的價值。
03
真正的富養並非砸錢,而是這兩個字
真正的富養其實就倆字:適度。
不是單純的物質堆砌,而是精神與物質的平衡。
它要求我們在滿足孩子基本物質需求的同時,更加註重他們精神層面的成長。
教育學家弗洛姆曾說:“父母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言傳不如身教,雞娃不如雞自己。
我們唯有努力提升改變自己,才能給孩子創造真正富養的條件。
讓孩子既有見識,又有能力,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穩穩當當地走好自己的路。
-END-
來源:VIPKID親子閱讀(ID:vipkid_damikeji),VIPKID旗下親子教育公號,120萬+寶媽的交流平臺!這裡有落地的教育理念、豐富的英語學習資源和獨家紀錄片解讀推薦!您的視野決定孩子的未來,歡迎關注我們,陪孩子一起成長~

我們的影片號會有導師分享心理學內容影片!
歡迎大家收看和關注,也請點在看和轉發支援
點選下列標題,檢視近期其他課程安排:
關注薩姐,檢視更多精彩內容▼
你的每一個在看,我都歡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