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寒假了,不知道大家假期裡都給孩子安排了什麼學習計劃。
留言區倒看到有不少朋友來問,考慮給孩子準備一些學習資源和APP,但好像以前每次都很難堅持,沒有時間用,不知道要不要買。
市面上給孩子們的APP越來越多,我也推薦過一些。像小D從4歲開始,每個階段基本上都平均有幾款APP同時在用。
現在的娃人均4-5個APP同時在用,那麼怎麼規劃,如何使用呢?
比如集體學習的氛圍,作為家長,可以做哪些事情來縮短差距呢?
育兒也好,購物也有,我有個大原則,但凡有顧慮的,自己先想明白;想不明白的前提下,一律不學,不買單。
像上面的這些顧慮,對我來說本質不是APP的問題,而是我們怎麼安排自己和孩子的生活。
父母的陪伴(玩中學的互動)、紙質書籍的閱讀、線下社交和電子產品的使用(包括APP),這就和吃飯一樣,是需要多樣性的。
如果單一拿著APP來說事,非要“非此即彼”地考慮,那麼我可以非常絕對地說,APP不能取代這些的,真的別買。
因此在談怎麼買APP之前,我先來個勸退五條:
2.買了以為孩子立馬就能有啥顯著效果的,就不要買;
5.買了後孩子不喜歡或者沒效果會心疼錢的,就不要買。
APP購買有點像買衣服,為了避免衣服閒置,咱們先要想好如何搭配。對我來說,APP分為三個目標,也歡迎大家補充:
想清楚目標很關鍵的,咱們買東西的時候,千萬不要“啥都想要”,那往往就是“啥都沒撈著”。我們一個一個來說。
第一個目標,解決的就是我不想帶娃想要喘息一下,或者是老人帶娃只會給看抖音影片的問題。
舉個例子,我最早買小小優趣時,就是這個決策,那會兒購買它,看中的就是無廣告、全部年齡分級,一站式的中英文動畫片,而且不僅可以看影片,還能選擇音訊模式。
那下單的時候,我只問自己一個問題:一年幾百元,我一週只用一次,解放我半小時,我願意花這個錢嗎?
其實後來實際使用的過程,我每天都在用半小時。但問的時候可以更加保守一點,來確定自己是否會因為“浪費”而肉痛。
儘管後來我發現裡面的資源和功能用來啟蒙英語真的太棒了,但這是後話了。
如果當時,我既想要這個,又想要那個,那肯定就要糾結很多問題了,所以你們看,想明白自己到底“為什麼而買單”就很關鍵。
第二類的,屬於我推薦得比較多的,比如熊貓博士、都都數學、小狐狸ABC、音樂殼。
並不是特別雞血,拼命刷題學知識的,而是屬於碎片化時間去“習得“,而且趣味性、實操性比較強的。
2.目前有沒有已經在做了,夠了嗎?用這款是補哪方面的不足?
3.我最看重這個APP的什麼?用完多少,我覺得不虧了?
每個家庭情況是不同的,這三個問題,前兩個是從內容出手,一個是從經濟效用出手,來幫助我們決策。
舉個小D的例子,比如認字,按理說親子閱讀這塊我做得挺好的,但我還是入手了熊貓博士的認字。
我的答案就是,小D是個“慢“孩子,而且脾氣容易急躁,目前的認字是在做,但反覆在幾本繪本里做複習,她就沒興趣了。那這個APP解決我的,就是換個形式/場景進行核心字詞的複習。
想明白這點後,我的第二個問題的答案就是,接下來的半年,最好是一年時間,把核心字詞複習完就OK。
當然,後來實際使用過程中,小D非常感興趣,而且熟悉後不需要我陪著就能自己闖關,那對我來說就是“賺到”的。
再舉個小狐狸ABC,這是很多人容易糾結的,尤其是已經有了小小優趣後。但對我來說,這兩個APP解決的目標完全不同。
小小優趣側重於輸入,小狐狸ABC側重於輸出,那回到前面的三個問題,我要啟蒙什麼?如果這個階段,我們想啟蒙孩子開口說英語了,那就可以考慮。
那接下來肯定會糾結,兩個英語APP使用時間過長怎麼辦?我前面問自己的三個問題仍然可以幫我們做決策。
這個階段我的啟蒙重點是什麼?是磨耳朵?是解放我自己?還是抓孩子開口說?
那如果是抓開口說,再買一個,另外一個閒置了怎麼辦?
現在資源很多,但我們不能抱著非要“窮盡所有資源”的心態來決策購買APP,因為每個階段需要解決的重點是不同的。
買東西的時候,都想明白自己花錢最需要解決的是什麼,而如果這個app可以實現,那麼就能購買。
第三類,我推薦的不多,很多特別刷題向的,我都沒推薦過。稍微沾邊一點的有天天練、ABC reading,有道樂讀分階寫作課,小學生寫好字。
這類APP和之前的相比,最大的區別就是,更加系統,更加偏“學習”了(相對嚴肅認真)。
比如,我當時選了“天天練”,裡面語數外版塊都有,但我決策購買的時候,就只看重了它的數學思維這個版塊,這是它很大的一個優勢。
我當時回答了上面兩個問題,之前的數學app是嘟嘟數學,達到了我之前的啟蒙目標,但對於學齡後的內容就不夠用了。而且我也能承諾每天抽15-30分鐘,陪著小D一起用起來。
那我就下單了,說實話天天練裡面的英語部分我幾乎沒用過,但額外撿到寶的,就是它裡面的大語文部分。
你們看,上面舉的各種例子,其實都是迴歸到一個核心大原則,我們作為父母,選擇這款APP的初衷。
-
如果初衷就是解脫自己,那麼就實事求是選擇更有趣味性的app,甚至就是看看影片/動畫片這些免費資源都行;
-
如果初衷想要“玩中學”進行啟蒙的,那麼自己要梳理一下孩子的程度到哪裡了,到底哪些額外需要app補足,哪些不需要的;
-
如果初衷就是為了提分的,那麼就要老老實實問自己,能否花時間陪伴孩子(真做不到的,不妨選擇線下班)。
歸根到底,大部分關於app的困擾,本質上還是對於育兒重點的不清晰,同時又抱有“別人在用,自己害怕錯過“的心態。
但app的選擇,本身也是在幫助我們對自己教育優先順序的選擇。
首先,大家要糾正一個誤區,任何長時間近距離的活動對視力都會有影響,所以不僅僅是影片,看書,玩樂高,做手工,等等都會影響視力的。
那麼最好的保護視力,從來不是單方面禁止某個東西,而是養成一個良好的用眼習慣。
任何近距離用眼的活動,每隔20-40分鐘,可以休息一下,讓眼睛望向遠處5-10分鐘。每天每週的安排裡,必須要有一定量的戶外時間和運動時間。
這就是我個人對於App選擇的原則,每次推薦的時候,也會把我們體驗過的內容全部寫出來,但請一定一定要結合自己家庭和孩子的情況做出選擇。
任何事情,都需要看大部分人的選擇,聽一部分人的觀點,做自己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