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邊
不知道你們家有沒有這種情況:在帶娃排隊買票、餐廳等待上菜時,娃的耐心耗盡了,開始抓馬了,家長馬上就要崩潰了,萬般無奈下把手機給娃看一會影片。
可是,手機拿回來的時候,發現手機裡的微信連同過去5年的聊天記錄全都被刪掉了,省出來的空間被裝了個氪金手遊,並且剛充了幾個 688……
想給孩子配置一個學習用的平板,學拼音、學識字、學數學、學英文,可是孩子拿到平板後,只見用來看直播、刷短影片、玩遊戲,就是沒見學習……
跟孩子說好了,看影片的20 分鐘,一轉眼變成了 2 小時,吼了好幾遍,就是停不下來,強行把手機平板拿走還會爆發衝突。
長期無節制的螢幕時間,讓孩子養成了從家長手裡搶手機、搶平板,不給就吼叫、哭鬧、打滾、摔東西的壞習慣。
你是否遇到過以上場景?光想象一下都讓人心跳加速,血壓上升,想要摔東西啦?別急,我們今天來一一破解。
大家好,我是團爸,一名軟體工程師,家有一個4歲電子產品小小使用者。大家都說科技改變生活,其實科技也改變帶娃。今天跟大家分享我自研的手機iPad育兒大法,希望幫助大家物盡其用,開心帶娃。
這篇文章中我以iPhone和iPad為例,分享一些讓螢幕時間質量提升的疏堵結合的經驗。

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
WHO

-
嬰兒(不足1歲)不建議螢幕時間
-
對於1歲兒童,不建議久坐不動的螢幕時間(如看電視或影片,玩電腦遊戲)。2歲以上兒童,久坐不動的螢幕時間不應超過1小時;少則更好。
-
3-4歲的兒童久坐不動的螢幕時間不應超過1小時
來源:
https://www.who.int/zh/news/item/24-04-2019-to-grow-up-healthy-children-need-to-sit-less-and-play-more
美國兒童與青少年精神醫學會(AACAP)建議 :
AACAP

-
18月齡之前,螢幕時間應該僅限於與家人視訊通話
-
18至24月齡之間,螢幕時間應限制於與照護者一起觀看教育節目
-
對於2至5歲的兒童,非教育性螢幕時間在工作日限制為約1小時,在週末限制為3小時
-
對於6歲及以上的兒童,鼓勵健康習慣,並限制包含螢幕的活動
-
在家庭餐飲和外出時關閉所有螢幕
-
瞭解並使用家長控制功能
-
避免將螢幕時間當作安撫奶嘴、保姆或阻止發脾氣的手段
-
在睡前30-60分鐘關閉螢幕並將其從臥室中移除
來源:
https://www.aacap.org/AACAP/Families_and_Youth/Facts_for_Families/FFF-Guide/Children-And-Watching-TV-054.aspx

讓我們考慮兩個比較常見的使用場景。
第一種是:父母把自己的手機臨時讓孩子用一會,可以是看影片、玩遊戲或者是用學習軟體學習。這時,我們希望的是,孩子在用手機的時候,只侷限在我們指定的一個App裡,並且在使用時間上有所節制;不要切換到別的App胡亂操作,也不要出現手機交出去就拿不回來的情況。
另一種場景是:孩子有了自己的平板,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來使用。我們雖然給了孩子一定的自由度,但還是希望孩子在使用時間和內容上能有所節制。
下面我針對幾種不同情況介紹了幾個小技巧,請大家對號入座。
01

開啟引導式訪問
引導式訪問(Guided Access)的功能主要有:開啟後,讓 iPhone / iPad 暫時只能使用一個指定的 App ,不能退出,不能跳轉到其他 App 。
還可以有選擇的允許或禁止螢幕開關、音量鍵還有觸屏的功能,同時還能選擇一段時間,比如 20 分鐘之後,自動鎖定螢幕,必須輸入密碼才能繼續使用。

這簡直就是為父母量身定製的功能!
在設定(Settings)—>輔助功能(Accessibility)中開啟引導式訪問的開關並且設定密碼,以後每次讓孩子用手機平板之前,與其撒手不管,可以先協商好要用手機平板做什麼(上課、看影片、看書還是玩遊戲),需要多長時間,然後在三擊快捷鍵做好相應的配置,再讓孩子使用。
引導式訪問可以在自己的手機上配置,也可以在孩子專用的裝置上配置。基於我自己的觀察總結,孩子成長過程中幾個場景特別能體現出這個功能的價值。
02

零互動顯示器
如果孩子還比較小的時候,我們可以先把影片選擇好,和孩子商量好看影片的時間,然後在引導式訪問設定介面裡停用所有的操作功能,並且加上時間限制後再把手機或iPad給出去。

這樣的設定下,我們就有了一個功能單一的顯示器,不能進行任何互動和操作,真正實現了只能用來看影片,避免過早養成刷刷刷的習慣。並且時間一到,裝置自動變磚。
根據我的經驗,從孩子手裡要回這樣一個“磚頭”,比要回一個正在播放影片的手機或iPad,受到的阻力要小得多。孩子慢慢適應了這個流程之後,甚至會主動把時間限制到了的裝置送回來,自己去做其他的事情。

03

單應用模式
孩子長大一些後,在看螢幕之前,家長可以先進入對應的軟體,開啟引導式訪問,禁止退出當前App。只要自己設定的引導式訪問退出密碼不被猜到,那基本上就可以放心只有自己當初指定的那一個App可以執行。
特別適用於讓孩子用手機平板看電子書或者學習類的App時保持專注,不會在沒人注意的時候悄悄換成別的App。

04

螢幕使用時間
當孩子再大一些,有了自己的iPad,在時間安排上也有了更大的自由度,這時候,引導式訪問就不太夠用了,光是每次使用之前要重新設定一遍就足以讓家長崩潰了。
在這種場景下,“螢幕使用時間” (Screen Time)可能是更合適的時間管理工具。在設定(Settings)—>螢幕使用時間(Screen Time)中啟用功能並設定密碼,之後就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應對以下的幾個常見場景配置iPad:
1)強制休息防止熬夜
啟動了停用時間(Downtime)功能的iPad,時間一到,除了手動指定的“始終允許”(Always Allowed)程式之外,所有的程式都預設無法執行。這樣可以避免睡覺時間到了以後,孩子悄悄把iPad帶回臥室,一刷刷大半夜。
我們的停用時間目前設定的是,每天晚9點到第二天早7點 。

2)App限額管理使用時間限制,預防過度使用
即使不在停用時間,我們也不希望孩子拿著iPad無節制的刷影片、玩遊戲。
App 限額 (App Limits)的目的是,管理每個或者每類app每天允許的使用時間限制。比如,可以設定影片類App每天總共使用不能超過半小時,教學類App每天總共不能使用超過一小時等等,還可以進行諸如週末允許更多時間等顆粒度更細的設定。

每天使用的時間限額到了之後,還可以請求更多使用時間,在家長同意的情況下“打完這一關”。

05

顆粒度更細的內容與隱私管理
為了更加精細地管理孩子在iPad上的使用體驗,我們可以在內容與隱私限制(Content & Privacy Restrictions)中進行更多細節的調整。
我們可以在安裝好需要的App後,在 iTunes 和 App Store 購買選項(iTunes & App Store Purchases)中選擇停用App的安裝、刪除和內購,避免在看到信用卡賬單時,受到驚喜(驚嚇)!

可以在允許的App(Allowed App)中選擇停用一些和孩子年齡不符的功能。比如停用視訊通話、瀏覽器、相機、Siri等等,等到他們的年齡和心智足以理解如何合理使用這些功能、以及明白規避可能的風險之後,再把這些功能恢復。

還可以在內容限制(Content Restrictions)中對音樂、電影、App的年齡分級進行過濾,不過這過濾只對系統自帶的音樂、影片、圖書等軟體有效。

需要注意的是,停用iPad的某些功能後,特定的使用場景會出現變化。比如停用App安裝後,App Store的圖示會直接消失,導致App更新的功能也相當於被停用了,需要手動解除安裝限制之後再升級App。停用相機之後,在更換新的iPad遷移資料時,會導致無法掃碼配對新舊iPad,需要手動輸入配對碼。
06

只顯示鼓勵使用的App
進行完以上的配置之後,可以把iPad內建的、與學習無關的App和遊戲全都隱藏起來。
隱藏的方式就是長按App圖示,選擇移除(Remove App)—>從主螢幕移除(Remove from Home Screen)。
這樣App圖示就會從螢幕消失,只有在劃到最右一屏的 App 資源庫 (App Library)中才能找到。這樣可以把iPad的主介面變得非常乾淨,讓人分心的因素可以降到最低,增強專注力。


配置好了iPad,如何選擇安裝哪些app也很重要。我們不想要學不到東西反而充滿聲光電的教學軟體,更不喜歡內容不健康,並透過成癮、氪金內購機制掙錢的遊戲。經過我一段時間的比較,我總結出了一些值得推薦的app。
01

ABC mouse
https://www.abcmouse.com/
收費模式:訂閱,可以按月/年付費,免費試用一個月
離線使用:基本不能,但提供了可列印的練習冊
推薦原因:這是一款主要為美國2-8歲在家自學(Homeschool)兒童設計的學習軟體。Homeschool的優劣在這裡我們不做討論,不過以自學為目的使得App有自己比較成體系的學習路徑。
根據官網介紹,軟體內提供了閱讀、數學、自然和藝術四類主題、十種難度級別的共850課學習內容。進入App後,可以選擇 Learning Path 模式按順序學習課程
也可以進入教室模式,選擇自己喜歡的主題開始學習 。

還可以進入內建的圖書館閱讀繪本:

App雖然不能離線使用,但是提供了可列印的塗色、寫字、閱讀、繪畫等主題的練習冊(Printable)可供下載。但這些內容,需要從網頁端登入之後才能看到。


02

Pok Pok
https://playpokpok.com
收費模式:訂閱或買斷,免費試用七天
離線使用:可以
推薦原因:這是一款相當獨特的App,先後獲得了2021年的 Apple Design Award 和2023年的 App Store Award,官網將它定義為一套蒙特梭利(Montessori)式的數字玩具(digital toys)。
整個App的主介面沒有文字、積分、關卡、目標以及輸贏,但是很出色地構造了一個安全有趣但又沒有壓力的虛擬世界讓我們盡情探索。

截圖中的介面看上去沒有什麼過人之處,但是隻要看上去能動的零件,基本上都可以操做,雙手同時操作兩個物件的時候也顯得很自然,非常符合小朋友們的直覺,感覺就像是在玩真的玩具一樣。
比如,忙碌板(Busy Board)的這個模組,充滿了各種各樣還原度很高的開關、旋鈕、按鈕、轉盤、齒輪、風扇、指示燈等物件,每一件透過觸控進行互動。
回想我小的時候,總是對身邊這類能動的物件充滿了好奇,但是並沒有什麼機會能親自上前操作一番。想必這個模組能在很大程度上滿足小朋友們的好奇心。

玻璃球機(Marble Machine)更給了我們一個探索透過這些結構控制玻璃球走向的機會。

此外,Pok Pok 裡還可以搭積木 :

設計服裝搭配 :

雖然未必能完全取代實體玩具,但是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家中對各種電子、塑膠類玩具的需求。同時這也是我家大寶目前最喜歡的iPad app。
03

Libby
https://libbyapp.com
收費模式:免費(需要實體圖書館卡)
離線使用:可以(需要提前下載借閱的書籍)
推薦原因:圖書館是個大寶庫,很多兒童讀物貴得嚇人但又不一定能看幾次;圖書館裡可以借到實體書,但是還是要跑來跑去借書還書,如果裝了Libby,就可以透過繫結圖書館卡然後直接借到電子版書。很多兒童讀物還有自帶朗讀的版本,睡前借一本睡前故事讀完後還回去再也不是夢想。

04

洪恩識字

https://www.ihuman.com/shizi/
收費模式:訂閱或買斷
離線使用:可以(需要提前下載學習內容)
推薦原因:學習漢字的資源數不勝數,不管是洪恩、悟空、寶寶巴士、貝殼等等識字app內容上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在選擇的時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只要是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品牌歷史。在上個世紀90年代,洪恩製作的教育軟體已經有一定名氣了,比如科普世紀行、英語世紀行等等。一些80後、90後可能聽說過的開天闢地背單詞、聽力超人等等都是洪恩的產品。
配套實體教材。在iPad上學完之後,我們還能買到和App內容配套的實體識字卡,隨時隨地能複習學過的字,有效減少了螢幕時間。

支援離線學習。洪恩識字支援將識字內容提前快取到本地,離線使用,方便出門在外不方便聯網的時候使用。
有無廣告:洪恩識字在買斷完所有的學習專案之後,還會不定期插入開屏廣告推廣自家的其他產品,並且只能點右上角的小圖示退出,弄的我家大寶不知道如何操作,是一個比較減分的點。

這是其他幾個app都沒有出現的情況。不過好在進入程式本體之後,我還沒發現其他廣告位。一個比較理想的解決方案應該是將廣告全部放在有密碼保護的家長設定介面裡。希望軟體再未來的更新中考慮這樣改變一下。

支援買斷制付費。在iOS美區,洪恩識字買斷的價格大概相當於兩年的訂閱費用。如果有多個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可以連續學習超過兩年,買斷的價格應該就是更合適的。
05

Apple Arcade 遊戲
收費模式:訂閱
離線使用:可以
推薦原因:雖然我們都希望孩子們拿著iPad只用來學習,不玩遊戲。但我相信把孩子長期隔離在無遊戲的環境中,是不現實的。所以,不妨在家長可控的情況下,讓他們接觸一些質量相對高,或者至少不健康內容比較少的遊戲,提升一下孩子們對遊戲的“審美”,以後遇到低質量遊戲的時候能產生一定的鑑別能力。
Apple Arcade就是一個蘋果內建的小遊戲訂閱服務。訂閱制後可以玩到遊戲庫裡的幾百款小遊戲,包括切水果、憤怒的小鳥、切繩子、大富翁、塔防、NBA 2K等等遊戲的定製版,蘋果承諾這些遊戲沒有廣告,沒有內購,無需保持線上。配合螢幕時間和引導式訪問,可以比較放心地讓孩子學習之餘娛樂一下。


以上就是我自研的“疏”與“堵”的電子產品使用心得。一臺經過家長仔細配置,存有優質學習/娛樂內容,並且附帶一定時間管理的平板電腦,應該成為幫助孩子養成良好電子產品使用習慣的助手,而不應該成為家長做甩手掌櫃藉口。
最後,我想用最近發生在我身上的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結束這篇文章。我家二寶出生的時候剛好趕上假期,全家人手忙腳亂的同時大寶也放假在家沒有出門。那幾天的我們很難分出時間來充分照顧大寶的情感需求,只好在娛樂方面有意做得比較寬鬆,讓她可以幾乎不受限制的看電視、用iPad。
雖然大寶在看電視和玩遊戲的時候顯得非常專注,但是還是能偶爾感到情緒稍顯低落。有一天下午我終於騰出時間帶她出門去院子裡玩了一小時,當天晚上她就可見的顯得非常興奮,和家人影片的時候也在跳來跳去。
準備入睡的時候我問了一句為什麼今天這麼開心,得到的回覆是:今天下午我在盪鞦韆時對你笑了,你也對我笑了。
看來無論什麼樣的高科技,也很難替代父母高質量的陪伴!

作者簡介
(圖片來自網路,尊重原創,若侵權請聯絡刪除)

推薦閱讀



分享母嬰知識 關注寶寶成長
微信公眾號:usmama_com
新浪微博:@美國媽媽網
求分享

求點贊

求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