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侃哥陪你讀外刊·25季·09課
↓↓↓
今天看到有人留言:

“特別不喜歡美國人結賬時老問‘今天過得怎麼樣啊’,感覺很虛偽。”
你有同樣的感覺嗎?“How are you”真的虛偽嗎?我們今天就來聊聊美國人的這套溝通方式。
“How are you?”可能是我們英語課上第一個學到的句子,但很多人只會機械地回答:Fine thank you and you.

但當美國人換一種方式來問:How’s it going? 或 How you doin? 你可能就會懵圈。
其實這些句子的本質都差不多,字面意思就是“你過得怎麼樣?”
之所以咱們中國人聽到這樣的句子挺不適應的, 因為我們打招呼很簡單——說個“你好”就解決問題了。見面問別人“過得怎樣”,不是我們的文化,所以面對“How are you”我們總是不能自然地應對,感覺有些矯情、肉麻、彆扭。

沒必要想的這麼複雜,在美國人的文化當中,“how are you”並不是真的詢問你過得好不好,他們也壓根不關心,它就是一種社交啟動器,或者說一種破冰的方式。
當你去超市買東西,跟收銀員第一次打照面,中國收銀員可能說個“你好”就給你給處理商品了,但老美很可能會跟你來一次簡短的“破冰”:
他們會說“Hey, how are you today?” (今天你怎麼樣啊)你課別愣在那,不論過得好不好,統一回答“Good.”(不錯)然後再加一句“how about you”(你呢)就可以了,對方大機率也會回答“good”,然後再給你處理商品。
老美打招呼除了最常見的 how are you, 還會說 How’s it going? 或 How you doin? 聽起來更隨意,但意思差不多。我們可以統一回答 “good”,然後再加一句“how about you.”即可
除了上述“how”系列的問句,老美還會用“what系列”來打招呼,比如 What’s up? What’s going on? What’s happening?
此時我們別回覆“good”了,因為這種句子的字面是問你“發生了什麼”而不是“過得咋樣”, 當然,他們也不是真的關心你生活中發生了什麼,所以我們按照套路回覆個“nothing much”(沒啥)或“same as usual”(老樣子)就好。
這套溝通方式的底層邏輯就是:
示好 + 相互提供情緒價值
如果說“How are you?” “Good. How about you”是常見開場白,那麼“Have a nice day!”“Thanks, you too.”就是常見的結束語。你看,短短幾句,好像彼此心情都變好了。
咱們中國人也有自己的示好機制,比如“吃了嗎”、“去哪啊”,其實老外也會感覺不適:我吃沒吃、我去哪裡跟你有啥關係?其實這些問句也不是為了獲取資訊,而是釋放善意,只是中外表現方式不同,本質一樣。
所以說,當我們面對“How are you”這種看似矯情的寒暄時,與其糾結它虛不虛偽,不如換個角度看——這是美國人用來表達善意、緩和氣氛的一套社交機制。
所以下次在美國遇到“How are you”,別慌,不用掏心掏肺,也不用覺得尷尬,你只要微笑著回一句:“I’m good. How about you?” 就已經很會聊天了。

PS:再分享個小經歷,感受一下美國人這種“話癆式”社交方式:
在美國,幹啥都得排隊。剛我在超市等人,不小心站在了一條隊伍的後面,但又沒動,後面的老太太不確定我是不是在排隊,問:Sir, are you in line? (先生您在排隊嗎)我回答:Oh sorry, just waiting for someone. Please go ahead.(哦對不起我在等人,您先請);她又說:I don't wanna cut.(我不想插隊) 我回應:Don't worry. You're good.(別擔心,您請吧)她回應:Thank you, dear.(謝謝你小夥子)我回應:No problem at all.(沒事兒)在美國,你會被逼成話癆。


侃哥陪你讀外刊·25季·09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