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大膽的飛天“實驗”:希臘神話中的代達羅斯與伊卡洛斯│左圖右史

5.18
知識分子
The Intellectual

 引言
正在故宮博物院展出的“代達羅斯:希臘克里特島的神話”(2025年4月15日-7月17日),以古希臘神話中的巧匠代達羅斯為線索,結合考古實證材料,生動地介紹了古希臘文明的源頭之一——青銅時代克里特島的米諾斯文明。本文可以作為該展覽的一個補充畫本,以西方古今藝術作品為線索,剝開圍繞著米諾斯文明的種種疑團,講述與代達羅斯、迷宮和人類飛天夢想有關的神話,揭示隱身其後的真實歷史,探討相關的科學、技術、文化、藝術與倫理問題。
撰文 |劉鈍

01
雅典城的魯班

代達羅斯Daelalus)是古希臘的一個神話人物,今日英語中由這個名字衍生出來的形容詞daedaleandaedal都含有“巧妙的”、“精美的”、“錯綜複雜的”等意思。據說在距今3500多年前的邁錫尼線性文字B中就出現了da-da-re-jo-de的音節,有人說是一個庇護所,也有人指認就是代達羅斯。值得注意的是,希臘本土外的克里特島上也發現了這種線性文字。
由此看來,有關代達羅斯的傳說由來已久,相關的文字更是多不勝數,希臘與羅馬經典作家荷馬(《奧德賽》,公元前9-8世紀)、赫西俄德(《片段》,公元前9-8世紀)、柏拉圖《美諾篇》,公元前4世紀)、斯特拉波(《地理學》,公元前1世紀)、維吉爾(《埃涅阿斯紀》,公元前1世紀)、老普林尼(《自然志》,公元1世紀)、奧維德(《變形記》,公元1世紀)、普魯塔克(《希臘羅馬英豪列傳》,公元1世紀),以及偽阿波羅多洛斯(《神話彙編》,公元1-2世紀)中都有所涉及,有些傳說把他與神話譜系中的諸神和英雄混合在一起。希臘-羅馬的神話譜系錯綜複雜,以下敘述不限一家之說,但以奧維德為主。
1 義大利龐貝古城遺址的代達羅斯青銅像,毀於公元79年的維蘇威火山爆發,近代復原。圖源:Wikipedia
代達羅斯的原型可能是雅典城裡的一位聰明工匠,據說是最早將人物雙腿分開而不是與身軀連為一體的雕塑家,還懂得利用透視原理安排雕像的軀體使人仰視時獲得平視一般的感覺。柏拉圖在《美諾篇》中借蘇格拉底之口稱讚代達羅斯製作的雕像非常逼真,以至有傳言說它們能夠逃跑。人們又把多種發明歸於他的名下:斧頭、鉛垂、螺旋鑽、膠水、桅杆與船帆,成為能工巧匠的祖師爺,就如中國的魯班一樣。
代達羅斯的外甥珀爾狄克斯Perdix)(一說塔洛斯Talos)也是個天才,發明了鋸子、陶輪和圓規。代達羅斯嫉妒他的才能,有一天突然將他從衛城的高塔上推了下去。但是喜歡聰明人的智慧女神雅典娜(羅馬神話中的密涅瓦)在墜地前將他變成了一隻鷓鴣,這是一種恐高的鳥,西文就叫“珀爾狄克斯”。由於這樁可怕的罪行,企圖逃避審判的代達羅斯逃到雅典的敵人克里特那裡去了。
2是荷蘭版畫家克里斯皮恩·德·帕斯(Crispijn de Passe,1594-1670)的作品,畫面左上方的代達羅斯正將毫無防備的外甥從高處推下,密涅瓦在千鈞一髮之際施展法術將少年變成一隻只能低飛的鷓鴣。
2 德·帕斯《密涅瓦拯救珀爾狄克斯》(c.1605);現藏阿姆斯特丹荷蘭國家博物館
3是法國版畫家艾森(Charles Dominique Joseph Eisen,1720-1778)的同一題材作品,圖下的文字說明珀爾狄克斯是代達羅斯的外甥,Partridge也就是鷓鴣(或松雞)
3 艾森《代達羅斯的外甥變形為鷓鴣》(c.1775);版藏倫敦大英博物館
神匠成了一名在逃的罪犯,許多藝術作品中代達羅斯的表情都是陰鬱、驚恐或痛苦的,如下兩幅頭像:圖4是羅馬尼亞裔的美國當代造型藝術家盧普(Sorin J. Lupu,1950-2021)的泥雕,圖5是美國雕塑家格拉伕力(Charles A. Grafly,1862-1929)創作的石膏像。
4 盧普《代達羅斯》(創作年代不詳);圖源:Art Station
5 格拉伕力《代達羅斯》(1889);圖源:Wikipedia
02
米諾斯王和他的迷宮
克里特是地中海東部中央的一個大島,西方文明源頭之一的米諾斯Minos)文明就發源於此希臘神話中的許多故事也都與此地有關,最有名的莫過於島上統治者米諾斯王的來歷了。
話說喜歡沾花惹草的主神宙斯看上了迷人的腓尼基公主歐羅巴,於是化身為一頭美麗的公牛將其誘拐到克里特島,在那裡生下三個兒子,其中大兒子米諾斯成了島上的統治者,他的後代世世為王,也都叫米諾斯。為了取悅情人,宙斯還將地中海北面的廣袤土地命名為歐羅巴,這就是歐洲這個名稱的來歷。文藝復興時代的許多畫家都以這一神話為素材留下作品,最有名的應該是威尼斯畫派掌門人提香Tiziano Vecellioc. 14881676)的《劫掠歐羅巴》(圖6):畫中的歐羅巴驚恐地在牛背上掙扎,眼看著故土與女伴們正逐漸遠去,扭曲的身軀和緊繃的肢體象徵既抗拒又沉溺的矛盾心態,紅色披巾與白色紗衣強化了肉體的張力,左上角一對飛翔的丘位元暗示著無法抗拒的情慾,化身為公牛的宙斯眼中露出狡詐得意的神色,整幅畫面成了脆弱的人性在暴力神性與自我慾望間掙扎的具象表達。
6 提香《劫掠歐羅巴》(c.1560);現藏波士頓伊莎貝拉·伽德訥博物館

再說年少不更事的米諾斯得罪了宙斯的二哥——海神波塞冬羅馬神話中的尼普頓私藏了原先承諾奉獻給後者的一頭純白色公牛,波塞冬於是施法讓米諾斯的王后帕西法厄Pasiphaë迷上這頭公牛,於是有了亂倫行為併產下一個牛頭人身的怪,名叫米諾陶Minotaur,也算是米諾斯家的後代了帕西法厄是太陽神赫利俄斯Helios的女兒,綠帽子的米諾斯不敢罪又怕醜聞外傳恰好代達羅斯前來避難,於是就請這位神匠為他建造迷宮囚禁牛頭7是在義大利伊特魯尼亞(Etruria)地區出土的黑陶杯上的繪畫,顯示帕西法厄與米諾陶的母子關係。圖8是法裔丹麥女畫家瑪麗·克萊門斯(Marie Jeanne Clemens,1755-1791)的版畫,繼續鋪陳18世紀中葉對帕西法厄與牛頭怪嬰兒的演繹。

7 基裡克黑陶繪《帕西法厄哺育米諾陶》(公元前4世紀);現藏巴黎法國國家圖書館珍寶室
8 瑪麗·克萊門斯《帕西法厄與米諾陶》(1785);圖源:SMK OPEN
西方藝術家對這類顛覆傳統的故事似乎有著特別的偏愛,從古至今表現這一題材的作品層出不窮。圖9是一本15世紀彩繪本中的插圖,圖中的帕西法厄擁抱著公牛,下面的文字是奧維德《變形記》裡的詩句,大意是:“她為所愛的牠割了那麼多的草,並用高貴的手親自投餵。”
9 15世紀彩繪本中的帕西法厄與公牛(c.1410);圖源:Master of the Cité des Dames and Workshop,Paris
10法國象徵主義畫家莫羅Gustave Moreau,1826-1898)的《帕西法厄》,在這裡藉助神話探討了人性慾望、宿命與神性干預之間的衝突。畫家並未直接呈現性愛的高潮場面,而是著力表達帕西法厄內心的掙扎,暗示人類在命運面前的無力感。畫面以深紅、金黃與冷藍為主色調,帕西法厄的紅色長袍象徵激情與危險,身邊公牛的身軀則籠罩在冷藍色調中,似乎象徵灼熱的慾望與冷酷的命運的交織。帕西法厄手中的花朵既鮮豔又嬌嫩,隱喻慾望的綻放與凋零。如同他的莎樂美系列一樣,莫羅既延續了古典主義的寫實技法,也透過異域色彩營造出夢幻般的氣氛。

10 莫羅《帕西法厄》(1876);現藏巴黎莫羅國家藝術館

在另外一種敘事中,牛頭怪米諾陶不再是帕西法厄與神牛的兒子而是她的情人,王后私下裡請求代達羅斯製作一個能夠行動的木質母牛,以便藏身其內潛入迷宮與牛頭怪媾合。圖11是一幅公元前3世紀的馬賽克鑲嵌畫:畫中右邊兩人上方的希臘文分別是代達羅斯與他的兒子伊卡洛斯(Icarus),父子倆手中與身邊都是木匠工具:錛、鑿、刨、斧、鋸等。左邊端坐著的女人是帕西法厄女王,頭頂上方也有她的名字,腳下一隻牛頭和小愛神丘位元暗指她的不倫愛情。畫面中的另外兩個女人都是她的女僕,其中名叫特洛弗斯的那位老嬤嬤正向代達羅斯轉達女王的任務。這一作品現在儲存在土耳其加濟安泰普省的一所博物館內,公元前300年左右該地區由希臘化的塞琉古王朝統治。

11 帶有代達羅斯與伊卡洛斯形象的馬賽克鑲嵌畫(約公元前3世紀);現藏土耳其加濟安泰普省澤烏瑪(Zeugma)馬賽克博物館 

法國畫家·勒邁爾(Jean Lemaire,1598-1659)巴洛克大師普桑Nicolas Poussin1594-1665)的弟子,像老師一樣旅居羅馬,深受古典主義和義大利巴洛克風格的雙重影響,長於細膩的刻劃、和諧的構圖對光影的精妙運用其作品多以建築畫、風景畫和神話為題材12名為《代達羅斯為帕西法厄製造木牛》,前景是代達羅斯的工作臺,背景是米諾斯的王宮,建築風格則是古典羅馬式的。奮力揮臂的代達羅斯與凝神觀望的帕西法厄、女王坦露的胸脯與雄壯健碩的純白公牛,充分表現出技藝與自然、真實與虛幻、慾望與倫理的張力。代達羅斯手中的錘鑿和散落在周邊的直尺與卡規,象徵著人造物對自然的干預;木質母牛的光滑表面與真實公牛的毛髮質感對比,則可解讀成虛假與真實的對立。

12 勒邁爾《代達羅斯為帕西法厄製造木牛》(c.1659);現藏法國阿讓美術館(Musée des Beaux-Arts d'Agen

13是古羅馬龐貝廢墟出土的壁畫,畫中的代達羅斯將剛造好的木牛呈獻給帕西法厄,只見他右手指著牛背上的一個活動機關,左手張開強調語氣,牛身固定在一個四輪板車上面,畫面左下方還有一個正在幹活的小木匠,應該是代達羅斯之子伊卡洛斯。

13 溼壁畫《代達羅斯向帕西法厄交付傑作》(公元1世紀);現存龐貝古城韋蒂之家(House of the Vettii
14是義大利畫家、拉斐爾弟子羅馬諾(Giulio Romano,c.1499-1546)創作的壁畫,描繪帕西法厄在代達羅斯指點下鑽進人造木牛腹內的情況。技術分析顯示,畫面是在10層石膏塗面上完成的,壁畫周圍是一個眾多半圓鱗片堆砌成的四方框架,框架四角雕刻著莨菪葉。翹起的母牛尾巴畫出了框架,給人以立體的視覺印象。
14 羅馬諾《代達羅斯為帕西法厄製造木牛》(c.1528);現藏義大利曼圖亞(Mantova)市立博物館
03
忒修斯斬殺牛頭怪
在希臘神話中,牛頭怪米諾陶既是亂倫的孽種,也是暴力與邪惡的象徵。據說克里特的一位王子安德洛革俄斯Androgeus)在泛雅典娜運動會中被害,米諾斯王興兵討伐,戰敗的雅典人不得已承諾每年向後者進貢(一說50對)童男童女,用來供囚禁在迷宮中的牛頭怪食用和滿足淫慾。
15米諾陶大理石雕像(羅馬時代複製品);現藏希臘國家考古博物館
雅典王子忒修斯Theseus)決心為民除害,自願作為童男前克里特。米諾斯公主阿里阿德涅Ariadne)愛上了他,為了幫助心愛的英雄,公主向他透露了迷宮的秘密,還給了他一個可以引導人走出迷宮的線團,據說也是代達羅斯的禮物。西諺中阿里阿德涅之線(Ariadne's thread)就來源於此,比喻擺脫困境的線索。圖16是法國古典主義風格女畫家安託瓦內特·貝福特Antoinette Béfort,1788-1868)的作品,描繪阿里阿德涅在忒修斯進入迷宮前將線團交給他的情景。
16 安託瓦內特·貝福特《忒修斯與阿里阿德涅》(c.1812);私人收藏
忒修斯殺死牛頭怪的藝術作品繁不勝數,從古希臘的陶繪、羅馬的馬賽克,到文藝復興以來的壁畫、版畫、油畫與雕塑,直到現代藝術大師的作品,以下陳列數件以為代表。
17 希臘陶杯上的影像:忒修斯在雅典娜注視下殺死米諾陶(約公元前5世紀);現存馬德里西班牙國家考古博物館
18 龐貝廢墟出土的馬賽克拼圖(約1-3世紀);現存那不勒斯義大利國家考古博物館
下面是兩件19世紀法國雕塑家的作品,圖19是艾蒂安-朱爾斯·拉米Étienne-Jules Ramey,1796-1852)的石雕,圖20是安託萬-路易·巴耶(Antoine-Louis Barye,1795-1875)的青銅雕。
19 拉米的石灰岩雕塑《忒修斯擊殺牛頭怪》(1821);現陳巴黎杜伊勒裡宮花園
20巴耶的青銅雕塑《忒修斯大戰牛頭怪》(1874);現藏法國蒙彼利埃市法布林博物館
21是化名塔瓦爾內萊大師(Maestro di Tavarnelle)的作品,他是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活躍於佛羅倫薩的一位匿名畫家,畫風帶有文藝復興中期祭壇畫的特點,作品往往注重故事情節的展現。與其他同類題材的畫作相比,此畫的場景更為宏大,除了位於焦點的忒修斯和牛頭怪,畫面中還出現了克里特的迷宮、島上的風景與暴行,以及遠方駛來的海船。迷宮外面坐著的兩個女性,其中之一無疑是阿里阿德涅,另一位很可能是她的妹妹菲德拉(Phaedr),也是忒修斯的妻子——不過那是另一個傳說,迷宮和牛頭怪的故事裡她不曾出場,因此也有人認為是忒修斯的保護神雅典娜。
21 塔瓦爾內萊大師《忒修斯進入迷宮殺死牛頭怪》(c.1510-1515);現藏法國阿維尼翁小皇宮博物館
1937年西班牙內戰期間,支援佛朗哥叛軍的德、意空軍對共和軍控制的小鎮格爾尼卡狂轟濫炸,造成包括婦女兒童在內的大量平民傷亡。大畫家畢加索(Pablo Ruiz Picasso,1881-1973)為此創作了巨幅油畫《格爾尼卡》,如圖22。畫風為立體主義風格,顏色為一般人不常用的黑白灰色混合,描繪的形象全都呈現幾何圖案的分解與重組,畫面上佈滿了斷裂的肢體、瀕死的戰士、手握殘劍的斷臂、驚恐嘶鳴的馬、被踐踏的鮮花,右邊是一個呼天搶地的人物(分不清男女),每個形象都表現了人類在暴行面前的恐懼、痛苦和絕望。畫面上方一隻如同眼睛的燈泡,有人解讀為上帝的見證。其後一隻手擎著的油燈,或許表示轟炸對小鎮供電設施的破壞,更好的解釋是自由女神的火炬在黑暗中鼓舞人民。雖然畫家沒有直接描繪飛機和炸彈,畫面仍給觀眾帶來強烈的視覺衝擊。值得注意的事,畫面左上角有一個沒有表情的牛頭,下方是一個抱著死去孩子的絕望女人。畫家在這裡是以牛頭怪米諾陶象徵正在歐洲氾濫的法西斯主義。
22 畢加索《格爾尼卡》(1937);現藏馬德里索菲亞王后國家藝術中心
圍繞著牛頭怪、迷宮和女性,畢加索還創作了大量素描與版畫,充分表達了他對法西斯主義的厭惡與仇恨,以及對無辜受害者的同情。以下圖20-23都是畢加索1937年前後的作品。
23 畢加索《牛頭怪與女人》
24 畢加索《牛頭怪與女人》
25 畢加索《忒修斯與米諾陶》
26 畢加索《忒修斯殺死米諾陶》
雅典人何以對米諾斯文明如此厭惡恐懼,以至將暴行與最難堪的醜聞都編織到神話之中?前面提到的戰爭與索賠,並無明確的史料記載。柏拉圖寫過一部名為《米諾斯》的短篇,其副題是《論法》,內中借蘇格拉底之口為米諾斯辯護,稱他“古人裡面最好的立法者,是人們的分配者和牧者”;“米諾斯的法律是不變的,因為,關於城邦治理的實在,米諾斯洞徹其真相”。至於米諾斯遭到雅典人憎恨的原因,柏拉圖認為他攻打的那個城邦(指雅典),有著各式各樣的聰明人,以及五花八門的詩人,尤其是悲劇詩人……悲劇是最能取悅民人、最能迷住靈魂的詩。我們把米諾斯綁在詩行裡嚴刑拷打,以報復他強迫我們償付那些貢品。”到了文藝復興時代,但丁在《神曲》中將米諾斯安排成執法嚴明的冥界判官,顯然是依據蘇格拉底-柏拉圖的敘述。而為教皇繪製《最後的審判》的米開朗基羅,為了報復教廷審查官馬丁內利(Biagio Martinelli,1463-1544)的挑剔與讒言,不但將米諾斯的臉畫成這位教皇的寵臣,還讓一條大蛇咬住其命根。
在希臘本土文明誕生之前,以克里特島為中心的米諾斯文明已經延續了近千年,而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臻於鼎盛。由於位處地中海中央,必然會與後起的、同樣擅於航海、貿易與殖民的希臘本土文明發生衝突。這才是米諾斯被抹黑的真實原因。考古證據顯示,希臘本土的邁錫尼文明與米諾斯文明有很多交集,來源尚未完全搞清楚的兩種線性文字在兩地同樣出現。
現代文化學者對於帕西法厄反常行為的解釋是,這可能是古老“神婚”儀式的隱喻。在種宗教祭禮中,女祭司與裝扮成獸形的男祭司或國王本人性交。米諾陶需要吃人的現象可能來自對古代人祭遙遠記憶。神話學家指出,米諾陶的形象和腓尼基人信奉的牛頭神“巴力-摩洛”(Baal-Moloch)極為相似,或許二者同源。米諾陶被忒修斯殺死這一情節很可能折射了真實的歷史,呈現了希臘本土的邁錫尼文明征服米諾斯文明的模糊記憶
04
逃離克里特
忒修斯進入迷宮殺死牛頭怪後又成功逃走,米諾斯王擔心走漏風聲,下令將代達羅斯父子關進迷宮旁邊的高塔。代達羅斯決心帶著兒子逃出克里特,他精心製作了飛行器具,只等時機成熟就付諸行動,出目標是地中海西面的另一個大島西西里。
27的蝕刻版畫出自英國19世紀畫家霍爾羅伊德(Charles Holroyd,1861-1917)之手,畫中的代達羅斯正在被囚的高塔上苦思逃脫的辦法,下方可見他親手建造的迷宮,遠方是一望無際的大海。
27 霍爾羅伊德《苦思中的代達羅斯》(1895);圖源:倫敦大英博物館
自古以來,人類眼望天空翱翔的鳥類難免產生飛天的夢想,不同的文化中都有類似的傳說甚至勇敢的嘗試,最早製造航天器的幻想就是由雅典神匠代達羅斯體現的。圖28是義大利雕塑家皮薩諾(Andrea Pisano,1290-1348)的褐色大理石浮雕,顯示了中世紀晚期人們想象中的飛行器之細節,鳥羽製成的外衣利於減輕空氣阻力,巨大的翅膀還得依靠臂力來扇動,本質上這是一種撲翼機的雛形。差不多150年後,大畫家與發明家達芬奇在筆記本上畫出了撲翼機的設計草圖,如圖29——不過受限於當時人類掌握的動力,同樣是一座空中樓閣。
28皮薩諾《飛翔的代達羅斯》(c.1350);現存佛羅倫薩大教堂博物館鐘樓
29達芬奇的撲翼機設計圖稿(c.1496);圖源:Leonardodavinci.net
30是一件古代浮雕,圖31是義大利新古典主義大師卡諾瓦(Antonio Canova,1757-1822)的大理石雕塑,都呈現了代達羅斯為兒子安裝翅膀的情景。
30 佚名《代達羅斯與伊卡洛斯》(年代不詳);現藏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31 卡諾瓦《代達羅斯與伊卡洛斯》(1777-1779);現藏義大利威尼斯市克雷爾美術館(Museo Correr)
下面三幅油畫也都描繪代達羅斯為伊卡洛斯裝上翅膀的場面,分別出自路易十四的宮廷畫師勒布倫(Charles Le Brun1619-1690),以及兩位巴洛克風格的義大利畫家薩基(Andrea Sacchi,1599-1661)和皮奧拉(Domenico Piola,1627-1703)。 
32 勒布倫《代達羅斯與伊卡洛斯》(c.1645);現藏聖彼得堡冬宮博物院
33 薩基《代達羅斯與伊卡洛斯》(c.1645);現藏義大利熱那亞市新街博物館(Musei di Strada Nuova)
34 皮奧拉《代達羅斯與伊卡洛斯》(1670s);私人收藏
代達羅斯出逃之前,反覆叮嚀愛子在飛行中要緊隨自己,既不要飛得太低使海水浸溼羽毛,不要飛得太高被太陽融化了粘結羽毛的蜂。弗拉芒畫家凡代克Anthony van Dyck,1599-1641)的畫筆生動地表現了這一情節,畫中的代達羅斯神情凝重地囑託兒子,年輕的伊卡洛斯則顯得有些心不在焉(圖35)
35 凡代克《代達羅斯與伊卡洛斯》(1615-1625);現藏加拿大多倫多市安大略省博物館
36是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榮勳畫家雷頓Frederic Leighton18301896的傑作,呈現出追求恬靜、和諧、典雅的唯美主義風格。構圖十分巧妙,代達羅斯與伊卡洛斯處於畫面中央,背景是遼闊的天空和海洋,烘托出一種即將飛翔的氛圍。畫面以暖色調為主,營造出一種溫馨而略帶憂傷的情調。代達羅斯的沉穩與伊卡洛斯的興奮形成鮮明對比,又增強了視覺的張力。無論父親臉上的皺紋還是兒子眼中的光芒,都展現了畫家對人物情感的深刻把握。同時,兩人身上的羽毛、翅膀等細節也處理得極為精緻,增強了畫面的真實感。“勇敢地飛翔吧,但是切記要緊跟著我”,透過畫面,敏銳的觀眾似乎能夠聽到老神匠此刻的心聲。
36 雷頓《伊卡洛斯與代達羅斯》(1869);私人收藏
05
伊卡洛斯的墜落
父子倆成功地飛離克里特望著一望無際的大海與清澄明亮的藍天,年輕的伊卡洛斯未免有些得意忘形在途中越飛越高,這一輕狂的舉動激怒太陽神赫利俄斯阿波羅),神發出灼熱的光熔化了他身上黏結鳥羽的蜂蠟伊卡洛斯墜海身亡,無奈的父親不敢久留,眼睜睜看著兒子掉下去,隻身一人逃往西西里。表現伊卡洛斯墜海的藝術作品很多,圖37是仿照龐貝廢墟出土馬賽剋制作的一幅版畫,畫中的伊卡洛斯已經摔死了,折斷的一隻翅膀散落在沙灘上;悲傷而又驚恐的代達羅斯無奈地繼續飛行。
37 根據龐貝廢墟出土馬賽克繪製的伊卡洛斯墜落圖 ’圖源:Wikimedia Commons
佛拉芒畫家高威(Jacob Peter Gowy,c.1615-c.1661)仿魯本斯油畫作品《伊卡洛斯的墜落,細緻刻畫了伊卡洛斯從高空跌落經過父親身邊的一瞬,兩人的身姿、膚色與面部的神態均構成鮮明的對照,神匠縱有一身本領也只能無奈地看著愛子墜下,如圖38
38 高威《伊卡洛斯的墜落》(c.1635);現藏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
39為法國畫家皮卡特(Bernard Picart,1673-1733)的木刻插圖,從高空墜落的伊卡洛斯徒勞地揮舞四肢,羽毛在他身邊紛紛飄落,失去翅膀的他無法抵抗地球的引力。圖中可見代達羅斯飛得很低,他或許還不知道身後發生了什麼事情,更有可能是知道自己無力迴天,只有保持有限的體力繼續向前方飛翔。
39 皮卡特《伊卡洛斯的墜落》(1731);圖源:Fine Art America
40是一幅17世紀的浮雕面十分開闊:太陽,大海,海中的魚,航行的船,飛翔的代達羅斯,墜海的伊卡洛斯,以及代表西西里和克里特的兩塊陸地。與圖21和圖27一樣,代表克里特島地面上還有表示迷宮的圖案。
40 佚名《伊卡洛斯的墜落》(17世紀);現藏法國貢布埃涅市安託尼·維文內爾(Antoine Vivenel)博物館
下面是法國畫家勃朗德爾Merry-Joseph Blondel,17811853)為盧浮宮裝飾的天花板壁畫,題為《太陽或伊卡洛斯的墜落》,如圖41。畫面大致按色調分為上下兩部分:上方明亮色調中的主角是威風凜凜的太陽神赫利俄斯(或阿波羅),只見披紅色斗篷,駕著四匹馬拉著的黃金馬車在天際疾馳而過,向前奔騰的馬與太陽神稍微後傾的身姿構成真正的物理張力,顯示了大自然的威嚴與力量下方陰暗色調中的主角是跌落中的伊卡洛斯,驚恐萬狀的代達羅斯回頭瞥見了這悲慘的一幕卻無能為力。
41 勃朗德爾《太陽或伊卡洛斯的墜落》(1819);盧浮宮德儂館一樓天花板

42是美國當代裝飾藝術家米諾(René Milot)用電腦繪製的影像,耀眼的金黃色調凸顯了灼熱的陽光,伊卡洛斯張開雙臂張嘴呼喊,鳥羽在周邊飄落,一切都無濟於事。

42 米諾《墜落中的伊卡洛斯》(年代不詳);圖源:Art Station
法國畫家卡巴內爾Alexandre Cabanel1823-1889)的《伊卡洛斯之死》則表現了伊卡洛斯摔死後的情況,他的屍體被海浪衝到一片沙灘上,如圖43。愛琴海北部靠近小亞細亞的一個小島伊卡利亞(Ikaria),據說就是伊卡洛斯墜落與葬身之地,如今已成為希臘的一個海外旅遊勝地,島上有所謂的伊卡洛斯隕落之巖與一座高達17米的現代風格紀念碑,碑座的基石上鐫刻著“一個人掉下來,千萬個人飛上去”的銘文。
43 卡巴內爾《伊卡洛斯之死》(1840);私人收藏
44出自英國新古典主義傳人德雷珀(Herbert James Draper,1863-1920),描繪一群水仙女發現了伊卡洛斯的屍體,對美少年之死表示憐愛與哀悼。畫面以暖色調營造出一種溫馨、柔和、悽婉與哀傷的氣氛,伊卡洛斯黝黑的皮膚顯示他曾那麼接近太陽,但完整的翅膀突破了神話中羽翼在空中分解脫落的敘事。這種處理既保留了神話的悲劇核心,又賦予畫面複雜的象徵意義——人類對自由與超越的渴望從不泯滅。三位婀娜多姿的水仙女環繞在伊卡洛斯屍體周圍,白皙的身體與伊卡洛斯形成對照,她們的動作和表情表現出對死者的同情與憐惜。目光轉向遠方,火焰般的落日餘暉暗示時間流逝與理想破滅,波瀾不驚的大海象徵命運的不可抗拒,也襯托出人類的渺小。
44 德雷珀《哀悼伊卡洛斯》(1898);現藏倫敦泰德美術館
06
伊卡洛斯的三重文化符號
在一本出版於1531年而被頻繁重印的寓意畫冊關於占星術士In Astrolologos中,作者阿爾恰託斯Andreas Alciatus1492-1550)給出了一幅伊卡洛斯墜海的木版畫,45。圖下的短詩對痴迷占星術的人發出警告,告誡他們不要異想天開地憑藉知識把自己提升到星辰之上。德國哲學家和藝術史家哈里斯Karsten Harries)藉此發揮道:將此畫置於文藝復興時代的背景下,可以發現其中關乎人類生存狀況的寓意。他在《無限與視角》一書中寫道,人被監禁在視角的迷宮中,徒勞地試圖逃脫,就像伊卡洛斯想逃出克里特島一樣;而克里特島象徵著墮落的人類所處的世界,這裡的墮落應當理解為傲慢與自由,理解為想象力和理智使人脫離其自在位置的力量。伊卡洛斯的飛翔加劇了這種傲慢並以死亡告終;精明的代達羅斯則以其發明改變了自然的法則,透過將飛翔路徑保持在適當高度而最終逃脫。
45 阿爾恰託斯《關於占星術士》中的插圖;圖源:Album Online
這是伊卡洛斯這個文化符號的第一重意義:狂妄無知的莽漢,不自量力的小丑。荷蘭畫家霍爾奇烏斯Hendrick Goltzius,1558-1617)曾以希臘神話中四名因狂妄而遭天譴的人物為題材創作了一組系列版畫,名為《四位蒙羞者》(The Four Disgracers),其中就有伊卡洛斯——另外三人分別是坦塔洛斯(Tantalus)、法厄同(Phaeton)和伊克西翁(Ixion)。伊卡洛斯的蒙羞如圖46,這是關於第一重意義的恰如其分圖解。
46 霍爾奇烏斯《四位蒙羞者——伊卡洛斯》(1588);版存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47是一尊表現伊卡洛斯飛翔的大理石雕塑,人物面帶憂容,但體格強健、身軀健美,帶著堅定的目光,代表著人類與自然抗爭的勇氣和雄心。類似的藝術作品還有很多,除了繪畫與雕塑,舉凡卡通、郵票、音樂、戲劇無所不及“伊卡洛斯”命名的事物也不在少數例如一份創刊於1962年的著名科學月刊,現為美國天文學會行星科學委員會的正式出版物,有名的科普作家和天文學家卡爾·薩根(Carl Sagan,1934-1996)曾長期擔任其主編。還有許多國家的飛行器、法國一年一度的山區滑翔機競賽、厄瓜多與希臘航空公司的名字(希航現改名奧林匹亞航空公司)、匈牙利和前南斯拉夫生產的汽車、月球上一座環形山、太陽系中的一顆小行星、愛琴海中的一個小島、一種時尚的女性鉤針披肩,以及美國科幻片《駭客帝國II》、《決戰猩球》中的航天器,都以伊卡洛斯命名。
這些都借用了伊卡洛斯這個文化符號的第二重意義:逆命抗天,赴湯蹈火而不惜。
47 大理石雕塑《飛翔的伊卡洛斯》(原作者與年代不詳);圖源:Pinterest
上個世紀末學者木心(1927-2011)在紐約為一群中國藝術家講“世界文學史”,一開始就是希臘羅馬神話。先生妙語連珠,其中多次提到伊卡洛斯,例如他說:“藝術家,天才,就是要飛。然而飛高,狂而死。青年藝術家不懂,像伊卡洛斯,飛高而死,他的父親是老藝術家,懂”;“我曾為文,將尼采、托爾斯泰、拜倫,都列入飛出的伊卡洛斯。但伊卡洛斯的性格,寧可飛高,寧可摔死”;“一定要飛出迷樓,靠藝術的翅膀。寧可摔死”;“慾望,是要關起來,現代迷樓,更難飛出,需要更大的翅膀。”他又感嘆“可憐老子、釋迦,當時也一點不知希臘神話”;“喬達摩,他是非常伊卡洛斯。他是王子,宮中美人多。他上街,看見人民,方知人生有病、有孕、有死亡。如此快樂的王子,看到生老病死,明白人生無意義。夜裡看見宮女睡態之醜,他離開宮殿,是伊卡洛斯之始;他的王宮,就是迷樓,半夜裡飛出來,世界又是迷樓,要飛出世界,難了,但他還是飛了出來,最後發現生命本身就是迷樓。所謂三藐三菩提。他偉大,悟到生命之輪迴,於是他逃避輪迴。”
這些說辭或許可以詮釋伊卡洛斯這一符號的第三重意義:釋放生命激情,遁世中追求精神永生。
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的剪紙《伊卡洛斯》可以作為這種詮釋的視覺註腳,如圖48。馬蒂斯是現代繪畫中野獸派的創始人,晚年因健康原因無法執筆後,轉向以剪下、拼貼方式繼續其“色彩即情感”的追求,但手法更加抽象與自由。在這件作品中,畫家運用高飽和度的藍色背景與明亮的放射性黃色星點,形成強烈的視覺衝擊,體現了野獸派一貫的大膽用色風格伊卡洛斯的身體則以黑色剪影呈現,傾斜而舒展身姿更多地表現自由飛翔而不是墜落,畫面充滿強烈的動感。黑色軀體心臟部位的一顆紅點成為整個畫面的焦點,既象徵伊卡洛斯生命激情,也暗示他的脆弱與悲劇命運
48 馬蒂斯《伊卡洛斯》(1944);現藏愛丁堡蘇格蘭國家現代藝術館
猶太裔的俄-法籍畫家夏加爾(Marc Chagall,1887-1985)被畢加索評為“馬蒂斯之後唯一真正懂得色彩的人”(當然是按其後現代的獨特視角),他的超現實主義風格掙脫了理性的束縛,把記憶、想象與下意識的衝動結合起來,營造出光與彩的夢幻世界。圖49中,扁平的空間使人聯想到中世紀繪本中的宗教故事插圖,伊卡洛斯伸開的手臂與腿構成的倒U字形圖案,在氣泡狀的空間徐徐墜落,下方紅、綠兩種主色調塗抹出只有夢中才可能見到的風景:山川、森林、農田,還有形態各異的民眾與牲畜,一些人張開雙臂像是歡迎上天派來的使者。
49 夏加爾《伊卡洛斯的墜落》(1975);現藏巴黎蓬皮杜藝術文化中心
07
《伊卡洛斯墜海的風景》
在描繪伊卡洛斯的美術作品中,最有魅力並引起最多討論的就是16世紀佛拉芒畫家老彼得·勃魯蓋爾Pieter Bruegel the Elderc.15251569的《伊卡洛斯墜海的風景》了這一節就專門討論這幅奇特的作品(圖50)老彼得被稱為“農民畫家”,他的作品包括大量的尼德蘭鄉村風俗畫,這幅名曰“風景”的油畫遠離現實,卻蘊涵著複雜的宗教佈道意味和文化隱喻。當代德國哲學家哈里斯Karsten Harries)其名著《無限與視角》中對此作了專門討論,他指出,此畫奇特地運用散點透視,阿爾貝蒂Leon Battista Alberti,14041472)不能容忍的方式安排比例,空間支離破碎既沒有固定的中心,缺乏一個連貫的視角,從一個場景很難過渡到另一個場景,畫中的每個角色似乎都深深陷入其私人的世界裡。仔細推敲每一細節,此畫確有許多值得玩味和深思的地方。
50 老彼得·勃魯蓋爾《伊卡洛斯墜海的風景》(c.1558);現藏布魯塞爾比利時皇家美術館
例如,畫面中不見代達羅斯,伊卡洛斯也只是在右下方的海船附近露出兩條腿,表示正在溺入水中。遠處海平面上可見半個太陽,上方是一片魚肚白色,但那不是晨曦而是落日餘暉,考慮到伊卡洛斯的翅膀是在陽光灼熱時被熔化的,這暗示墜落是一個漫長而痛苦的過程。在伊卡洛斯落水處下方岸邊,枝頭上棲息著一隻怪鳥。根據奧維德的敘述,這就是被代達羅斯謀害致死的外甥,化身為鷓鴣的珀爾狄克斯是一種恐高的鳥海船、伊卡洛斯與鷓鴣的細節可參看圖51這裡的含義是,伊卡洛斯的墜落與珀爾狄克斯當年遇害有關,一報還一報,這是技術的原罪筆者這裡借用基督教術語,並非贊同抵制技術與反對進步,而是試圖揭示畫家心中的真實想法——不顧道德的技術是有害的。“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於胸中,則純白不備老彼得是否在呼應莊子呢?
51 海船、伊卡洛斯與鷓鴣;《伊卡洛斯墜海的風景》細部
中的人物一如老彼得的風俗畫一樣笨拙古樸,中心是一個遙望天際的牧羊人,似乎對著逐漸遠去的代達羅斯發呆,全然不顧自己的羊群,其中幾隻正面臨掉入大海的危險。距離觀眾最近的人物是一個正在耕田的農夫,他對身邊發生的一切毫不關心,畫家為什麼把這個與伊卡洛斯墜落無關的田園景放在如此顯眼的地方呢?仔細觀察52就發現,馬的下方有一支短劍和錢包,令人想到拉丁諺語“小心對待你的劍和錢包”,這裡是在強調個人的責任。再50中馬頭上方,灌木叢中隱隱綽綽可見一具屍體,似乎聯絡到拉丁諺語“人雖死也不能停止耕作”,使人想到殺人兇案。根據《聖經》,該隱和亞伯都是亞當的兒子,一個種田,一個放牧,代表古代以色列人的農業與牧業。由於嫉妒弟弟貢品羔羊更受耶和華的青睞,該隱在田間殺死了亞伯,成為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個殺人犯。遭到耶和華懲罰該隱只有終生在田地裡苦作。這裡再一次暗示代達羅斯是有罪之人
52 農夫與牧羊人;《伊卡洛斯墜海的風景》細部
哈里斯寫道:“兇手代達羅斯在克里特國王彌諾斯米諾斯那裡找到了第一個避難處,在那裡代達羅斯建造迷宮作為彌諾陶洛斯米諾陶的棲身之所,彌諾陶洛斯是王后帕西淮帕西法厄與一頭公牛反常相愛所產下的怪物。為了幫助王后滿足慾望,據說代達羅斯製造了一頭人工母牛,王后可以鑽進去化裝成它與公牛交媾。這裡工匠也干預了自然秩序。人工技巧催生了一個致命的怪物,需要透過進一步的人工技巧加以監禁。在此語境下,翅膀的發明屬於透過人工技巧來顛覆自然秩序。在這幅畫中,其可怕後果可見於船上的大炮、垂釣者的釣竿、鐵犁鏵以及最終的匕首。在《伊卡洛斯的墜落(的風景》中,勃魯蓋爾將這些人工技巧的暴力成果與太陽落山聯絡在一起。被慘白的光照亮的這片落日之地正是我們‘西方’(Abendland,字面意思為‘日落之地’),黑暗的力量即將獲勝。”
20世紀英國著名詩人奧登(Wystan Hugh Auden,1907-1973)一首題為《美術館》21行詩中,也提到了這幅名畫還有其他一些藝術作品),下面摘錄中國當代詩人與翻譯家查良錚(1918-1977)的譯文
關於痛苦他們總是很清楚的,
這些古典畫家:他們深知它在
人心中的地位;深知痛苦會產生,
當別人在吃,在開窗,或正作著
  無聊的散步的時候;
深知當老年人熱烈地、虔誠地等候
神異的降生時,總會有些孩子
並不特別想要它出現,而卻在
樹林邊沿的池塘上溜著冰。
他們從不忘記:
即使悲慘的殉道者也終歸會完結
在一個角落,亂糟糟的地方,
在那裡狗繼續著狗的生涯,
  而迫害者的馬
把無知的臀部在樹上摩擦。
在勃魯蓋爾的“伊卡魯斯”裡,比如說;
一切是多麼安閒地從那樁災難轉過臉:
農夫或許聽到了墮水的聲音
  和那絕望的呼喊,
但對於他,那不是了不得的失敗;
太陽依舊照著白腿落進綠波里;
那華貴而精巧的船必曾看見
一件怪事,從天上掉下一個男童,
但它有某地要去,仍靜靜地航行。
53是同時代另一位佛拉芒畫家赫斯(Frans Huys,1522-1562)的版畫,明顯受到老彼得·勃魯蓋爾的影響,只是突出了海船,畫面右上角有太陽和代達羅斯父子,一個在墜落,一個在逃跑。故事情節交代得更清楚,老彼得的複雜構圖被拉回到現實世界裡,精妙的隱喻則被消解了。
53 赫斯《航行中的三桅武裝帆船以及天空中的代達羅斯與伊卡洛斯》(c.1561);圖源: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08
隱喻:科學家與哲人如是說
說到隱喻,100多年前有位叫霍爾丹(John Burdon Sanderson Haldane,1892-1964)的英國科學家玩得最嗨。1923年2月4日,剛從牛津轉到劍橋來的霍爾丹發表了一篇題為《代達羅斯,或科學與未來》Daedalus, or Science and the Future)的演講演講中,霍爾丹就生命科學的未來提出了許多在當時屬於禁忌的預言,如迷幻藥物的臨床應用、人類的無性生殖(試管嬰兒)、體外受精、計劃生育、優生控制,甚至暗示了人獸雜交和安樂死。他驕傲地宣告“生物學家是現在地球上最羅曼蒂克的人”“是腐朽的帝國與文明的破壞者,是懷疑者、動搖者和弒神者。”他還將代達羅斯描述成一個膽大妄為的遺傳學家:
我可以有把握地說,他在實驗遺傳學方面取得的唯一一次有記錄的成就,後人無以匹敵。如果米諾陶吃住的成本不是那麼高昂,代達羅斯也許會在孟德爾之前發現遺傳定律。但米諾斯認為,迷宮和每年提供的50名少男和50名少女,是一筆過於高昂的研究成本。為了擺脫這一無情的經濟困境,代達羅斯被迫發明了飛行術。米諾斯追趕代達羅斯一直到西西里,自己卻在那裡喪了命……他是第一個宣告科學工作者不關心神祇的人……未來的科學工作者將越來越像孤獨的代達羅斯,因為他意識到自己的可怕使命,併為之感到自豪。
對霍爾丹的批評接踵而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當屬哲學家羅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1970)1924年,當時已經名揚天下的羅素髮表《伊卡洛斯,或科學的未來》Icarus, or The Future of Science),文章寫道:
霍爾丹先生的《代達羅斯,或科學與未來》,描繪了一幅未來將科學發現用來促進人類福祉的誘人圖景。儘管我願意同意他的許多預測,從事政治活動與政府工作的長期經驗卻使我產生了某種程度的懷疑。我不得不擔心,科學會被用來加強統治集團的力量,而不是促進人類的福祉。伊卡洛斯在父親代達羅斯指導下學會了飛行,由於魯莽而遭到毀滅。我擔心人類在現代科學人的教育下學會了飛行之後,亦會遭遇相同的命運。 
當代著名物理學家戴森Freeman John Dyson,19232020也是一名出色的科普作家,在他自己最得意的作品《宇宙波瀾》中,用了不少篇幅談論霍爾丹和《代達羅斯》。他認為“這本小書是有史以來關於生物學進展與人類結局方面,寫得最好的一本書。霍登寫作格調看似雲淡風輕,但是結論的強烈震撼力,比起威爾斯卻不遑多讓。”關於霍爾丹的隱喻與代達羅斯這個神話人物的象徵意義,戴森寫道:
霍登(霍爾丹)顯然幻想自己是個文藝復興人士、古典學者、詩人兼生物學家。他筆下的狄德勒斯(代達羅斯),宛如歌德筆下的浮士德,一樣鮮明。但是這些詩情畫意和現實又有何干呢?我們的生物學教授現今仍口唱弒神之歌,馳騁在實驗室嗎?當然沒有,至少按字面解釋是沒有。在外表上,生物學教授不像狄德勒斯,就和物理學教授不像浮士德一樣。
然而,深一層而言,傳說也有幾分真實:不屈不撓,一心一意想在地上燃起熱核火苗的泰勒,最後仍跟隨了浮士德的腳步;達爾文悄悄累積一件又一件的事實,直到他足以徹底揚棄維多利亞式虔誠的安逸世界為止,他顯然是個和狄德勒斯同樣不可寬宥的弒神者。現代分子生物學家努力學習讀寫基因語言,到頭來,不論他們無心或有意、終將粉碎原本舒適的世界。這舒適的世界,物種之間是嚴守分際、各從其類的,人與非人之間有著深淵阻隔,秩序井然。現代分子生物學家們,顯然都受無形的狄德勒斯之靈統馭而不自知。
從威爾斯和霍登身上,我們學到了兩個功課:人不能扮演上帝而不失去理智;而生物學的發展是無可避免的,是把扮演上帝的權能,放在人手中。
但是從這兩件事看來,並不表示我們全然無望。我們仍然可以選擇主宰自己的命運,否定人類有權扮演上帝,並不等於禁止實驗探索,只是必須制定嚴格的法律,使人類的知識受到大眾的管束,不致被濫用。這類法律在許多國家早已行之有年,如限制危險醫療程式、藥品、爆炸物之使用。將來,我們必須獲致合理的政治共識,允許生物學家自由探索充滿生趣的基因工程,另一方面則嚴格限制任何人類擅自撰寫新物種程式,以免一發不可收拾,擾亂了大自然的和諧與社會的平衡。這種政治協議應該也不難維持,生物學家已經跨出正確的起步。
“合理的政治共識”真的能夠得到嗎?“政治協議”(如果有的話)可以維持嗎?“正確的起步”在哪裡呢?戴森的想法未免過於樂觀,科學與道德的同步前行依然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上下滑動可瀏覽)

[1]Morris, SP. 1995. Daidalos and the Origins of Greek Art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Haldane, J. B. S. 1924. Daedalus, or Science and the Future. New York: E. P. Dutton and Company.
[3]Russell, B. A. W. 1924. Icarus, or The Future of Science. London: Kegan Paul, Trench, Trubner & Co.
[4]奧維德1984.變形記. 楊周翰譯.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5]斯威布1959. 希臘的神話和傳說. 楚圖南譯.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6]庫恩2002. 古希臘的傳說和神話. 秋楓、佩芳譯. 北京: 三聯書店.
[7]哈里斯2014. 無限與視角. 張卜天譯. 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8]木心2013.文學回憶錄(上冊). 陳丹青筆錄.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9]查良錚1985. 英國現代詩選. 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0]戴森1998. 宇宙波瀾: 科技與人類前途的自省. 邱顯正譯.北京: 三聯書店.
[11]柏拉圖2010. 米諾斯. 林志猛譯. 北京: 華夏出版社.
[12]劉鈍2011. 霍爾丹與《代達羅斯》(一)(二). 科學文化評論. 第8卷第1-2期.
[13]夢隱2014. 伊卡洛斯:悲情英雄,還是輕薄狂徒科學文化評論. 第11卷第4期.
[14]劉鈍2016. “兩種文化”視野下的霍爾丹與羅素之爭.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6卷第1期.
[15]瓦爾堡研究所影像學資料庫Daedalus)https://iconographic.warburg.sas.ac.uk/category/vpc-taxonomy-000352

親愛的讀者們,不星標《知識分子》公眾號,會錯過每日科學新知!星標《知識分子》,緊跟前沿科學,一起探索科學的奧秘吧!

請戳上圖卡片新增星標

關注《知識分子》影片號
get更多有趣、有料的科普內容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