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按掃碼▲預約直播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十年前,吳曉波老師的《去日本買只馬桶蓋》一文,描寫了中國消費者擠爆日本商場,揹回日本馬桶蓋的現象。然而這隻馬桶蓋,其實產自杭州的松下。
十年後,松下在中國年銷1100萬臺智慧馬桶蓋,日本市場70%的產品同樣來自松下杭州的工廠。
而當年被質疑“不適應中國市場”的日本技術,如今竟由中國團隊反向定義全球標準——節水70%的靜音排水、3分鐘速烘的“中國特供”功能,甚至被寫入日本產品的設計手冊。
這背後是一場關於“快與慢”的商業隱喻。
過去30年,中國企業的成功往往依賴“快”——搶佔風口、規模擴張、價格血戰。2015年智慧馬桶蓋市場興起,450個品牌蜂擁而入,行業一度陷入“價格砍半、功能堆料”的混戰。但十年後,最“慢”的松下,用22年死磕中國水質對管路的腐蝕,模擬極端電壓波動,甚至將“24小時淋水測試”做成行業標準,穩居行業領先地位。
慢,是對常識的敬畏。
2002年,中國智慧馬桶蓋市場年銷量不足5萬臺。松下沒有選擇快速鋪貨,反而用5年時間重構產品邏輯:針對中國硬水研發抗腐蝕管路,為電壓波動設計三重熔斷保護。2015年市場爆發時,這些“慢功夫”讓松下一年銷量翻3.5倍,經銷商排隊打款等貨。
慢,是對供應鏈的重構。
當同行用價格戰搶奪市場時,松下把馬桶蓋全球總部遷到中國,進行了一場供應鏈革命,實現了95%零部件實現國產化。2024年,松下高階馬桶V8上市4個月銷量破萬,證明“慢公司”也能跑出加速度。
慢,是對需求的深度理解。
今天,中國智慧馬桶普及率僅6.9%,不足日本十分之一,但這恰恰是長期主義者的機會。當行業盯著“價格戰”時,他們研發出10年零堵塞的鯨尾強排技術,新材料馬桶重量減輕60%,靜音排水技術讓深夜如廁不再驚醒家人。這些創新,都是對中國市場的深度理解與思考。
今晚19:00,吳老師開啟蛇年首場直播,寫下《去日本買個馬桶蓋》十年後,他將再次走進松下杭州工廠,對話松下住宅裝置BU BU長任少陽,一起探討,馬桶蓋十年發展故事。
點選按鈕▼預約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