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夏至:蟬鳴忽覺夏日長

“梅雨霽,暑風和,高柳亂蟬多。”6月21日迎來了夏至節氣。
夏至是蟬鳴的開始。蟬象徵著復活和重生,古人以玉琢蟬,體現對生命的理解。1986年,在杭州附近反山墓地出土一隻良渚文化玉蟬。此器全長2.3釐米,厚0.95釐米,寬1.6釐米。體形大小與最善鳴叫的“小炸蟬”相似,是一件寫實的圓雕作品。
2005年10月,良渚文化玉器展在國家博物館舉行,小玉蟬北上赴京展出。誰能想到,北京乾燥的十月天裡,這隻來自浙江潮溼環境的小玉蟬,居然在展廳裡“發黴”了,被緊急送往了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馬燕如的實驗室。
圖片來源: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玉也會發黴嗎?這顯然是超出常識的。馬燕如決定接手這樁“離奇案件”。
經過仔細觀察,“黴斑”只在早上出現,中午就消失,還會變成絲狀絮物,像玉蟬在“冒汗”。她憑經驗判斷:大機率是玉石“返鹼”了。
“早上展廳溼度低,玉石裡面的可溶鹽就析出結成了玉器表面的鹽霜,到了中午參觀的人多,溼度也升上來了,鹽融掉,又吸進玉石裡面去了。”馬燕如解釋說。
當時,馬燕如所在的實驗室已經配備了十分先進的KH-3000型三維影片顯微鏡和離子色譜儀。透過觀測,馬燕如驗證了自己的猜想,確實是由於出土文物未及時脫鹽,加上南北奔波氣候折騰,而出現的“鹽析”現象。為進一步印證,馬燕如透過離子色譜對浸泡玉石的高純水進行測定分析,證實了玉蟬的浸泡液中確實含有可溶鹽的成分。
找出病因,下一步即可“對症下藥”。她將玉蟬在高純水中浸泡兩次脫鹽,之後再使用高分子材料對破損部位進行加固粘接,塗刷封護。
回憶起當年和這件小玉蟬的緣分,馬燕如還是有一些遺憾的:“當時的技術手段還是有限,沒有給表面生出的這些‘斑點菌絲’做成分分析,也沒能具體分析出玉蟬的材質。以現在的技術手段,相信能對這種玉器析鹽的現象有更加深入的瞭解。”
一個20年前的文物修復小故事,藏著文物保護和修復領域的技術變遷。“這個小玉蟬到我手裡的時候,為啥它會長毛?我是憑經驗分析的,但是現在不一樣,測測浸泡過的高純水就能精準知道成分。這二十年,文物保護和修復技術進步很大,以前光靠肉眼判斷,現在靠科學資料,能更懂文物。”馬燕如說。
來源:科技日報

設計:楊凱
記者:李夢一
學術支援: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
編輯:王宇
稽核:朱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