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造於第三王朝的喬瑟階梯金字塔。圖片來自Eman Ghoneim
如今,這段被埋在撒哈拉沙漠滾滾黃沙下的尼羅河支流,或許可以揭開古埃及金字塔的建造之謎。
撰文 | 里斯·威廉斯(Riis Williams)
翻譯 | 魏書豪
編輯 | 二七
在埃及的西部沙漠,一片佈滿岩石、氣候乾旱的高原上矗立著被稱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吉薩金字塔。多年以來,科學家一直在研究這座高約140米的石質建築,以及該地區幾座較小的金字塔。他們致力於破譯古埃及人的銘文,希望揭示古埃及人如何建造瞭如此巨大的建築物,並試圖理解他們為什麼要把金字塔建在距離他們文明的命脈——尼羅河——如此之遠的地方。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威爾明頓分校地貌學教授埃曼·古奈姆(Eman Ghoneim)表示,幾年以來,她一直在思考這個古埃及的終極謎團。“我生於埃及,長於埃及,在這裡度過了我的大半輩子,”她說,“從很小的時候,我就在思考這個問題:‘為什麼我們的祖先要專門在這個奇怪的地方建造金字塔?為什麼要建得離水這麼遠?’我有一種預感,這裡還有更多東西等待探索。”

Eman Ghoneim研究位於吉薩金字塔和大獅身人面像前的古阿赫拉馬特支流部分的地表地形。圖片來自Eman Ghoneim
最近,古奈姆發現,金字塔在建造時實際上離河道很近(如今,它們到尼羅河最近的河道都超過了8千米)。她和團隊分析了一大批衛星影像,還從沙漠的地下深處收集了沉積物樣本,並從中找到了一條消失已久的尼羅河支流。這條支流曾流經西部沙漠高原山麓,非常靠近金字塔地區。古奈姆表示,他們將這條支流命名為“阿赫拉馬特”(Ahramat,阿拉伯語中意為“金字塔”),金字塔的建造者很可能曾利用這條支流運輸建築材料。瞭解這條支流的走向可以幫助考古學家尋找古埃及人可能的定居點,這些定居點如今已經被埋藏在塵土飛揚的廣闊平原之下。相關論文已發表於《通訊·地球與環境》(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雜誌。
科學家一直懷疑尼羅河曾有過多條支流。尼羅河干流從坦尚尼亞、肯亞和烏干達的維多利亞湖起源,向北延伸約6600千米,注入地中海。過去的研究表明,在全新世中期(約10 000~6000年前),尼羅河洪泛平原曾是一片鬱鬱蔥蔥的溼地,但到了全新世晚期,長期降雨不足和嚴重乾旱使這裡逐漸縮小,並變得貧瘠。

代赫舒爾墓地的紅色金字塔,建於第四王朝。圖片來自Eman Ghoneim
如今的撒哈拉沙漠炙熱無情,任何野外工作在這裡都變得非常困難,也包括尋找以前的河道。在勇敢面對野外工作之前,研究團隊先使用雷達衛星的掃描影像,尋找地表下方隱藏的痕跡。在這些照片中,可以看出金字塔附近地層中微妙的圖案和紋理——這些特徵不同於沙漠的其他地區,很可能代表著曾經的河流。古奈姆表示:“我們需要觀察金字塔周邊地區微妙的自然特徵,比如一條長長的凹陷或是溝槽,但這些結構如今已經完全被農田和沙漠掩蓋住了。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找什麼,就很難找到。”
確認了衛星影像後,古奈姆和同事前往埃及,用大型鑽機挖掘了兩組“巖芯”,或者說兩組圓柱狀的沉積物樣本,它們來自地表以下數十千米深。當鑽機從地下深處挖出了沙子時,古奈姆知道,他們找到了一條消失的河流。“地表當然有沙子,”她說,“但如果在地下發現了沙子和其他粗粒沉積物,而不是黏土或粉砂,就說明這裡曾有過流水。”

研究小組整理收集到的土壤樣本。圖片來自Eman Ghoneim
研究人員追蹤了阿赫拉馬特曾經的河道,發現這條支流長度近60千米。古奈姆表示,這條河道可能會更長,還需要進一步研究來確定它的的總體深度和寬度。這條支流乾涸的原因尚不清楚,但研究團隊推測,構造板塊運動、風沙積累和全新世晚期的嚴重乾旱共同導致了它的消亡。

古代阿赫拉馬特支流的水道與大量金字塔相鄰,這些金字塔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王國至第二中間期,跨越第三王朝至第十三王朝。圖片來自論文
美國得克薩斯州立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地質學教授德夫·尼約吉(Dev Niyogi,未參與這項研究)表示,瞭解不斷變化的地貌和河道如何塑造了古代社會,可以幫助指導現代人在如今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更合理地建造基礎設施。該校的考古學家和古典學教授亞當·拉比諾維茨(Adam Rabinowitz)認為,古尼羅河的支流還提醒人們,“有承載力的人類社會從來都不是僵化的”。拉比諾維茨目前正致力於一個專案,旨在幫助得克薩斯人應對該州在未來25年因氣候變化導致的水資源供應的巨大變化。“我們需要探索過去的社會如何應對類似的氣候挑戰,從中吸取人類面對和適應重大環境變化的經驗。”
接下來,古奈姆希望透過進一步研究消失在沙漠下的阿赫拉馬特和其他河道,拼湊出尼羅河沿岸昔日的生活圖景。“對於大多數城市來說,我們談論的不是水對金字塔建造起到的作用,而是人類文明如何依賴水源,並適應水道的變化,”她說,“我們從過去吸取教訓,才能為未來做好準備。”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