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作家托馬斯·科裡,用了5年時間,研究了233位富翁與128位普通人的生活,得出結論:
能決定人和人差距的,
絕不僅僅是基因和努力,
而是習慣。
30歲以前,我們養成了習慣;30歲以後,習慣造就了我們。
1.01和0.99相差不大,可是1.01的365次方,等於37.78,而0.99的365次方,等於0.03。兩者之間,相差了將近1300倍。
每天只需要進步一點點,一年下來,就可以遠遠甩開那個在原地踏步的自己。
如何才能掌控我們的習慣呢?美國Healsan諮詢公司從2016年提出,用HABIT(習慣)一詞來闡述如何實現脫胎換骨的轉變,並在孩子們身上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效果:
-
H – Habit Loop,透過週期環不斷提高和進步 -
A – Action (行為),去做!是進步的第一要素。知易行難,大部分人失敗,都是因為“想到而不去做”。 -
B – Belief (信念),相信這個迴圈會帶來改變。很多時候,我們不去做,只是懶惰的潛意識給我們設了很多識別的印記。但實際上,有志者事竟成。 -
I – Incentive (獎勵),即讓它令人愉悅。比如完成了論文撰寫,就和好友大吃一頓。 -
T – Time (時間),小步前進和永續性。即行為改變從小而易行的步驟開始,逐漸積累成大改變。
唯有掌控習慣,才能掌控我們的人生。
醫學科研人,
要建立起哪些好習慣?
史上最牛研究生Ronald D. Vale,
更總結了學術上保持成功的關鍵習慣:
堅持閱讀、做好選題、持續創新。
醫媒體聯盟推出了7個優質公眾號,
均由科研大咖主持;
從課題設計,文章解析,職業發展,
和您一起保持學習的習慣!
習慣於高效利用這些資源,
幾年後,你會與眾不同。

Hanson臨床科研
推薦理由:
Hanson臨床科研,堅持學術,由在美國的7位醫生科學家主持。每天兩篇精彩推文,傳遞創新思路,讓科研和SCI論文成為臨床工作的副產品。主要有“臨床科研日報”和“醫學大資料報告”兩個欄目;並分以下專輯:
論文撰寫,剖析論文撰寫規範,打好寫作基礎技巧;
課題模板,精解論文,形成可直接用的模板;
基金申請,分享如何申請和完成基金的基礎資訊;
美國基金,給出研究熱點和經典基金設計思路;
大資料分析,從海量論文中找出研究熱點及重點研究人員。
關注公眾號後,
回覆資源、臨床科研、SCI、選刊、模板、基金、綠卡、專科關鍵詞,直接免費獲得上述資料;並支援按科室檢索,如“神經科”。
▲ 點選↑關注Hanson臨床科研

Healsan醫路成長
推薦理由:
由中美醫生公共主持,分享醫生成長的故事,介紹美國和中國醫學職業發展經驗!
部分分享,是原發於Science、Nature等雜誌,由全球學者分享的經驗。
▲ 點選↑關注Healsan醫路成長

醫路訪學留學
推薦理由:
訪問學者階段是職業發展中的最後一個深度連結大咖的學習與合作機會。
醫路訪學留學為中國醫學生物背景的赴美訪問學者和博士後架起橋樑,為您提供系統的資訊。
▲ 點選↑關注醫路訪學留學

醫路移民
推薦理由:
醫生或生物研究者,申請到美國綠卡,其實很簡單;並且孩子可以一起獲得綠卡,從而入讀美國公立學校,免除高昂的國際生學費。
公眾號主編本身就是卓有成就的醫生科學家,已在美國工作12年、註冊公司幫助醫生或生物科學家申請綠卡的9年。
專業+專注 = 極高的批准率。
公眾號裡面的高質量推文,就是該專案組可靠性的最佳判斷指標;不僅告訴你如何申請綠卡,還告訴你如何在美國找到工作。
趁著知道的人還不多,趕緊採取行動吧!
▲ 點選↑關注醫路移民

征戰重症肌無力
推薦理由:
一個純學術號,由專門研究重症肌無力的醫生科學家負責。
不僅分享重症肌無力的臨床知識,更傳遞如何做好臨床和臨床科研的經典研究。
不管您是從事神經科還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的醫生,都可以在這裡有所收穫、受到啟發。
▲ 點選↑關注征戰重症肌無力

阿爾茨海默病(AD,國內亦稱為老年性痴呆),給患者及其家屬帶來了極大痛苦和沉重負擔。
我們一起努力,尋找AD發病的蛛絲馬跡,尋求延緩甚至治療疾病的有效策略。
▲ 點選↑關注征戰AD

征戰CA
推薦理由:
征戰CA是由癌症醫生科學家主持的公眾號,專門分享癌症相關知識。
預防,是最有效的健康方式。
▲ 點選↑關注征戰C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