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國區 Kindle 使用者忍痛告別之時,Kindle 在美國市場正再次成為年輕人的「心頭好」。

隨著疫情衍生的 #BookTok 文化,正在讓閱讀重新回到年輕人的生活,變成了一種新的社交方式和潮流文化。
在這個大勢下,電子閱讀主流裝置 Kindle 也迎來新生,搖身一變成為新一代「潮流單品」,為年輕人表達個性和尋找同好創造了一個新空間。
「Kindle 女孩」新風尚

對網路成癮意識更強的 Gen Z,除了讓「笨手機」成為風潮,同時也讓 Kindle 成為了「戒網癮」隨手可及的替代品:
與其滑手機或者刷社交媒體,我通常更情願拿本書來看。
23 歲的 Gillian Payne 在 2020 年買入自己第一臺 Kindle。那年,她為自己設下了一年讀 35 本書的目標,結果最後讀了 50 本。
現在,她手上有兩臺 Kindle,一臺 Kindle Paperwhite 和一臺入門款 Kindle。因為去哪都會帶上 Kindle,她今年預計能讀 130-140 本書。
這種閱讀量背後,也得靠電子書借閱服務的支援。
在美國,實體書一般要 10 美元起步,而亞馬遜的電子圖書借閱服務 Kindle Unlimited 則只需 12 美元一個月,就能無限借閱電子書;還有更多人投向了公共圖書館,足不出戶就能免費借閱電子書,支援傳送到 Kindle 閱讀。

這可讓 Kindle 開心壞了。
亞馬遜表示,Kindle 在過去兩年裡每年增長率都有兩位數,其中,45 歲以下的使用者是增長大頭。而且,在銷售增長中,有 60% 都是來自於此前從未擁有過 Kindle 的新使用者。
其他型別的電子閱讀器銷售也見長,Nook 在過去兩三年裡銷售也有持續增長。
但和 Kindle 剛推出時被視為「嚴肅電子閱讀工具」的身份相比,這次流行下的 Kindle 更顯年輕和快樂。
在社交媒體上,有一群使用者樂於自稱「Kindle Girlie(Kindle 女孩)」。
她們去哪都會帶上自己的 Kindle,她們的 Kindle 也會引人注目,不是因為大家沒見過 Kindle,而是因為大家沒想過 Kindle 還可以這樣。

作為一個 Kindle 女孩,入手 Kindle 時必然會買上一個對應的透明保護殼,接下來再是慢慢精選自己喜歡的貼紙和背景板。
這些貼紙大多和閱讀相關,如:「社交電池告急,是時候讀書了」「無盡 TBR(待讀列表)」「情緒支援 Kindle」「辣妹愛讀書」「離開現實」等等。

常見於手機上的氣囊支架,在 Kindle 上使用也同樣順手和多姿多彩。

解決了「手上功夫」可不夠滿足,熱愛 Kindle 的年輕人甚至還開始為 Kindle 設計更豐富的配件。
29 歲的 Myles Zernik-Traxler 去年開始用 Kindle,剛買三個月就讀了 20 本書,愛不釋手。
問題是,她愛去哪都帶著 Kindle,但卻沒找到很好的「Kindle 袋」。於是,她自己設計 Kindle 小包和系列配飾。

這款名為 Clio 的小包定價 58 美元,有專門隔層來放置 Kindle,同時也設有不少小空間放置必備物品,如信用卡、鑰匙、唇膏等,而且還防水。

除了標準的黑色版外,Clio 還有薄荷綠、粉紫、粉紅等亮眼配色。

此外,Zernik-Traxler 甚至還為這款「Kindle 配件」設計了自己的「配件」—— 各種讀書主題的徽章,單價 12 美元,讓使用者可以定製自己的 Clio。

BookTok 上有不少博主對 Clio 的推薦讓產品大賣,現在在官網上也只能預定下一批出貨了。
總的來說,就是都以 Kindle 替代了手機娛樂,那在手機行業裡發展了多年的「裝修學」也值得在 Kindle 重現。
而在居家場景,Kindle 深度使用者們也有一套自己的「儀式感」。
24 歲的 Sara Ribeiro 用了 Kindle 兩年了,除了剛開始有為 Kindle 配上了自己喜歡的貼紙以外,後來還不斷為 Kindle 買了各種不同的配件 —— 藍牙翻頁器、Kindle 讀書支架等等。
如果說電影愛好者在家觀影,可能會喜歡調好燈光,準備好特定小吃,手機開免擾,舒服沉在沙發裡,再開啟大螢幕,安靜地享受一夜自我的觀影時間,那電子書閱讀愛好者也有屬於自己的「儀式感」:
在休息的夜晚,把 Kindle 架好在床上,拿上翻頁器,也許還可以配點音樂,選一本自己喜歡的書就是寶貴的「自我時間」。

流行文化背後,是建立聯結的渴求

女性找到了一種方式,讓社交媒體去做它們本來就該做的事情……幫助人們結交新朋友。
WSJ 記者 Alexa Corse 在文章中評論道。
而她所指的方法,就是讀書俱樂部。
我們在去年就曾分享過,TikTok 上存在一個看似違背常識的現象 —— 越來越多人正因為短影片而開始讀書。
自 2020 年起,TikTok 上的話題 #BookTok 逐漸成為了一場文化運動,為原本更「線下」的閱讀,創造了一個賽博空間。
對於出版商來說,#BookTok 現在已經是營銷推廣無法忽視的一個渠道,人們都在追尋下一個「爆品」。甚至在國外的線下書店中,我們也能看到專門的 #BookTok 推薦書專區。

對於個人來說,#BookTok 和 #Bookstagram 等類似讀書分割槽,更多是一個分享和討論的空間。
在 Reddit 上,Kindle 女孩們可以分享自己的 Kindle「設計」,和網友一起討論貼紙,邀請大家分享書目推薦。
在 TikTok 上,「推薦」和「分享」則有可能以「挑戰」的方式呈現:
和我們分享一本你因為 BookTok 買的書;分享一本幫你度過閱讀低潮的書;分享一本你看完後久久不能忘懷的書;分享一本你看完後想怒砸的書……

除了這類「短平快」的分享外,也有另一種分享最後演變成了真實生活中的友誼。
有 16 萬關注的博主 Katie Shober 在 2020 年開始做讀書分享。去年開始,Shober 搭建了一個系統,讓自己的關注者可以尋找同城關注者來發起線下讀書俱樂部活動:
想要結識新朋友真的不容易。
在芝加哥當護士的 Katie Barney 今年 38 歲,她從去年開始參加這些讀書俱樂部,最開始她們會在餐廳聚會討論書,到後來,一小群慢慢熟悉到會約在家裡聚會。
34 歲的 Julie Colwell 也是 Barney 的同組「書友」:
我剛開始當媽媽,所以出門也不多。我真的只是想認識新的人,嘗試新東西。

Barney 指出了我們生活中的一個重要改變:
我們現在出門少了很多,感覺整個社會都這樣。我們想要的一切都能直接送到我們家門。
線上讀書俱樂部之火,連明星也開始加入其中。
除了始於 1996 年的「奧普拉讀書俱樂部」,現在越來越多年輕演員歌手都開設了自己的讀書俱樂部,定期在線上分享自己的讀書推薦,各自都有屬於自己的風格和偏好。
演員Reese Witherspoon 的「Reese‘s Book Club」大多推薦以女性為成長中心的書籍;

演員 Emma Roberts 和製作人 Karah Preiss 的「Belletrist」則營造了一個「共讀氛圍」:每個月月初挑選一本書,兩人會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以及和其他讀者討論,有時候也會邀請書籍作者一起聊。

歌手 Dua Lipa、演員 Dakota Johnson 以及 Emma Watson 等都有設立自己的讀書俱樂部,主要也是在線上透過各種方式推薦和討論書籍。

對於這些年輕演員歌手來說,成立讀書俱樂部既是「個人文化品牌」一部分,也是參加到當下文化對話的一種方式,同時也能在新的方式和自己的關注者互動和建立聯絡。
這其實也呼應了 BookTok 最開始誕生的背景 —— 大家都隔離在家,我們重新拾起了書本,也在尋找新的連線方式。
雖然隨著整個讀書流行文化的發展,有時候社交媒體上的「閱讀分享」可能會變成追逐關注和流量的方式,也有人愛「吐槽」說 BookTok 上大賣的都不是「經典」「嚴肅」作品。
然而,閱讀無分高低,讀書也可以「只是」娛樂。
它至少讓更多人拿起了書本,也讓更多人找到了新朋友和「組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