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世界經濟》公佈的全球汙染最嚴重城市排名中,一組資料像重錘砸在南亞大陸的心臟上,印度德里以觸目驚心的汙染指數蟬聯榜首,緊隨其後,印度另外四個城市阿格拉、坎普爾、瓦拉納西 “包攬” 前四,前20名中印度竟佔了13個。這不是值得慶祝的 “城市數量優勢”,而是一場正在印度平原上蔓延的生態災難實錄。

清晨的德里,居民推開窗,撲面而來的不是新鮮空氣,而是混合著汽車尾氣、工業廢氣和焚燒秸稈氣味的 “毒霧”。這裡PM2.5濃度常年超過世衛組織安全標準的15倍,2025年監測資料,德里某些區域的 PM2.5 數值甚至達到900微克 / 立方米,相當於每呼吸一口空氣,就吸入一把 “毒塵”。

在德里老城區,戴著三層口罩的商販守著灰濛濛的蔬果攤,路邊的流浪狗不斷咳嗽,醫院呼吸科走廊裡擠滿了因汙染引發哮喘、肺炎的病人。資料顯示,德里每年約有 10 萬人因空氣汙染相關疾病過早死亡,相當於每天有 270 個生命被霧霾 “偷走”。
而這樣的場景,正在印度北部多座城市復刻:阿格拉的泰姬陵因酸雨和懸浮顆粒物侵蝕,白色大理石外牆逐漸泛黃發黑,曾經的 “愛情奇蹟” 如今蒙著一層洗不掉的灰垢。

恆河支流亞穆納河,卻成了 “流動的垃圾場”。河面上漂浮著泡沫狀的白色汙染物,黑綠色的河水散發著刺鼻的惡臭,沿岸工廠直接排放的化學廢料讓河床沉積著厚厚的有毒淤泥。印度本擁有全球10%的可耕地,恆河平原曾是 “南亞糧倉”,但如今,旁遮普邦的農田因過度使用化肥和工業廢水灌溉,土壤重金屬含量超標 20 倍,成片的麥田裡,作物根系發黑,產量比20 年前大減 40%。
當印度13座城市 “霸榜” 汙染排名時,人們不得不正視一個事實:這裡本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 廣袤的平原、充沛的水資源、四季分明的氣候,卻因工業無序擴張、汽車尾氣管控缺失、垃圾處理體系崩潰,讓沃土變成 “毒地”。

世界銀行資料顯示,印度每年因環境汙染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GDP的 3.5%,相當於1400億美元,這足以重建幾十座城市的基礎設施,能讓千萬兒童獲得優質教育。
比經濟數字更痛心的,是生態系統的不可逆轉:當恆河的自淨能力耗盡,當喜馬拉雅南麓的森林因空氣汙染枯萎,當世代依賴土地生存的農民失去家園,這場汙染危機早已超越環境範疇,成為懸在印度未來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當人類對自然的索取超過承受極限,再肥沃的土地也會變成廢墟,再悠久的文明也會失去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