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
世衛組織宣佈將猴痘疫情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這是根據國際衛生法可宣佈的最高級別警報。
世衛組織總(WHO)幹事Tedros Adhanom博士(Dr Tedros Adhanom)已確定,剛果民主共和國(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DRC)和非洲越來越多的國家猴痘病例激增。
根據《國際衛生條例(2005)》(International Health Regulations,IHR),猴痘疫情激增已被列為PHEIC(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委員會認為,猴痘疫情激增有可能在非洲各國乃至非洲大陸以外的地區,進一步蔓延。
猴痘新毒株出現後,在剛果民主共和國東部的迅速傳播,同時幾個鄰國報告的病例數量也在上升。除了剛果民主共和國和其他非洲國家出現的其他猴痘毒株疫情外,顯然需要協調一致的國際應對來遏制疫情。
世衛組織非洲區域主任Matshidiso Moeti博士表示:
“我們已經在與社群和政府緊密合作下開展了大量工作,我們的國家工作隊也在前線努力加強遏制猴痘的蔓延。隨著病毒傳播範圍的擴大,我們將透過協調一致的國際行動進一步加大支援力度,幫助各國遏制疫情。”

猴痘(Mpox),原名猴痘病毒(monkeypox),是一種病毒性疾病,可在人與人之間以及從受感染動物身上輕易傳播。根據世衛組織的說法,該病毒可透過接觸、親吻或性行為等密切接觸傳播,也可透過被褥、衣物和針頭等受汙染物品傳播。其症狀包括髮燒、疼痛性皮疹、頭痛、肌肉和背痛、乏力和淋巴結腫大等等。
委員會主席Dimie Ogoina教授表示:
“我們在非洲所看到的情況只是冰山一角,非洲部分地區猴痘疫情的激增,以及猴痘病毒新性傳播毒株的傳播,不僅是非洲的緊急狀況,也是全球的緊急衛生狀況。”
“猴痘起源於非洲,曾在此一度被忽視,後來於2022年引發了全球疫情。現在必須及時行動,防止歷史重演。”
兩年內,猴痘第二次被PHEIC認定。猴痘由正痘病毒(Orthopoxvirus)引起,與天花病毒類似。它不是一個新病毒,1970年首次在人類中發現,該疾病曾被認為是中非和西非國家的地方性疾病。
2022年7月,由於猴痘透過性接觸在歐洲和北美等多國迅速傳播,該疫情宣佈為PHEIC。隨著全球病例的持續下降,該PHEIC於2023年5月宣佈結束。

剛果已報告猴痘疫情十多年,且每年報告的病例數穩步增長。去年報告的病例數顯著增加,而今年迄今為止報告的病例數已超過去年全年。
非洲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The Africa Centre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表示自今年年初以來,非洲13個國家報告了1.7萬多例猴痘病例和500多例死亡病例,並將此次疫情列為“非常高風險事件”(very high risk event)。其中,剛果報告的病例數最多,超過1.4萬例,佔本月確診病例的96%。
猴痘病毒經過數十年進化而形成的廣泛病毒群主要,有兩個遺傳分支,即I型和II型,它們在遺傳和臨床特徵上各不相同。2022年的疫情由II型分支引發,但Ib型分支引發的疾病更為嚴重。
去年在剛果出現並迅速傳播的,就是猴痘新毒株Ib型,它主要透過性網路傳播,且在鄰國也發現了該毒株,這也是宣佈PHEIC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過去一個月中,在四個之前未報告過猴痘疫情的剛果鄰國——蒲隆地(Burundi)、肯亞(Kenya)、盧安達(Rwanda)和烏干達(Uganda),現已報告了超過100例經實驗室確診的Ib型毒株病例。
專家認為,由於大量臨床相容病例尚未進行檢測,因而實際病例數可能更高。且不同國家發生了多起不同毒株的猴痘疫情,傳播方式不同,風險水平也不同。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表示,在密切關注下,美國尚未發現I型分支猴痘病例,美國政府已向世衛組織和剛果民主共和國提供資金、援助和疫苗,以支援非洲的抗疫工作。
此外,美國疾控中心上週建議,美國境內可能已暴露於猴痘病毒或感染風險較高的人群,應及時接種疫苗。

對於當前情況,世衛組織免疫戰略諮詢專家組推薦使用當前用於猴痘的兩種疫苗,這兩種疫苗也已獲得世衛組織列出的國家監管機構的批准,以及奈及利亞(Nigeria)和剛果等個別國家的批准。
世衛組織正在與各國和疫苗製造商,爭取疫苗捐贈。同時也在協調疫苗、治療藥物、診斷工具和其他工具的分發工作,以保證公平,這將加快低收入國家獲得疫苗的步伐
疫苗聯盟(Gavi)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在內的合作伙伴,也會幫助加速疫苗的採購和分發。

雖然名字裡帶有“猴”字,但目前猴痘的天然宿主仍然未知。科學家們也在一些齧齒類動物如旱獺、松鼠、老鼠等身上發現過猴痘病毒。
猴痘與天花最相似,後者1980年透過全球接種疫苗而被根除。這兩種病毒都來自正痘病毒科,但猴痘不像天花那樣具有傳染性和致命性,天花病毒的總致死率在30%左右,猴痘病毒的病死率目前在3%~6%。研究者也不排除猴痘可能會發生變異,那將會對人類構成更大的威脅。
在大多數情況下,猴痘症狀會在幾周內自行消失。然而,對於8歲以下的兒童、免疫系統受損的人,以及孕婦或母乳餵養的人來說,這種感染可能是致命的。且根據上述資訊可知,現在猴痘病毒已經變異,且造成嚴重影響。我們對它的防護意識應有相應的提高。
CDC說,患者還可能出現皮疹,類似於丘疹和膿皰。它可以生長在人體的各個部位,包括臉、腳、手、生殖器和口腔內。皮疹通常會持續兩到四周,有些人在出現其他症狀之前就出現了皮疹,而有些人可能只出現皮疹。

如果有明顯的症狀,以下是世衛組織的一些建議:
1. 避免抓傷皮膚
2. 保持皮膚乾燥,不要裸露
3. 用消毒液或殺菌劑清潔皮膚
4. 用小蘇打或瀉鹽洗個熱水澡來治療身體上的病變
5. 對於口腔病變,使用鹽水漱口,就像處理口腔潰瘍一樣
感染後最常見的結果是皮疹留下疤痕。但根據2009年發表的人類猴痘研究,可能會出現更嚴重的併發症,包括肺窘迫和支氣管肺炎。這種病毒還會導致眼部感染和角膜瘢痕,嚴重的情況下可能導致永久性視力喪失。
猴痘透過近距離皮膚接觸傳播,就兒童而言,這種接觸可能包括擁抱、擁抱、餵食,以及透過毛巾、床上用品、杯子和餐具等共享物品傳播。
如果與家人住一起,在自己房間裡隔離,可能的話,使用指定的浴室,使用單獨的餐具、毛巾和電子產品,自己洗衣服。儘可能開窗通風,但要避免掃地和吸塵,這可能會干擾地板上的病毒顆粒,導致進一步的感染。

參考資料:
https://www.who.int/news/item/14-08-2024-who-director-general-declares-mpox-outbreak-a-public-health-emergency-of-international-concern
https://www.cnn.com/2024/08/14/health/mpox-who-public-health-emergency/index.html
https://www.who.int/news/item/14-08-2024-who-director-general-declares-mpox-outbreak-a-public-health-emergency-of-international-concern
https://www.cnn.com/2024/08/14/health/mpox-who-public-health-emergency/index.html
(圖片來自網路,尊重原創,若侵權請聯絡刪除)



推薦閱讀



分享母嬰知識 關注寶寶成長
微信公眾號:usmama_com
新浪微博:@美國媽媽網
求分享

求點贊

求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