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例!新型猴痘病毒“跨4省傳4人”,如何預防?

文|李潔《CC情報局》特約撰稿員
編輯|白金娜 龍雨
核心提要:

1. 中疾控1月9日通報,中國發現猴痘病毒Ib亞群變異毒株聚集性新疫情,傳染源被追溯為一位有剛果(金)旅居史的外籍人員。該人士入境後,短時間內在浙江、廣東、北京、天津4省市造成 “跨四省一傳四病例”的局面。這4例感染者症狀表現為皮疹、皰疹、發熱、頭痛、淋巴結腫大等。疾控專家分析推測,4例感染者多數可能為外籍人士,性接觸為主要傳播途徑,一般接觸人員暫未發現感染情況。
2. 目前全球猴痘疫情形勢嚴峻,在世界多地均有案例發生。猴痘病毒分為不同分支與亞分支,其中Ib亞分支於2023年9月在剛果(金)首次發現,隨後該國暴發嚴重疫情,迅速蔓延至周邊十多個非洲國家。2024年8月,世衛組織再次宣佈猴痘疫情為“國際關注公共衛生事件”,中國海關總署要求對疫區入境人員進行嚴格檢測。
3. 面對疫情,中國正在積極採取有效措施。流行病專家張作風呼籲應儲備疫苗,鑑於中國40歲以上人群曾接種牛痘/天花疫苗有一定保護率,但如果疫情擴大,需對40歲以下人群緊急接種。同時,疾控部門提醒密切接觸者做好21天健康監測,民眾注意避免與猴痘患者密切接觸。

一位從猴痘疫區剛果金入境的外籍人士,短時間內造成“跨四省一傳四病例”,感染新型猴痘聚集性疫情
1月6日,繼法國宣佈發現首例新型猴痘變種病例後僅3天,中疾控於1月9日通報,我國也發現了猴痘病毒Ib亞群變異毒株聚集性新疫情,傳染源被追溯為一位有剛果(金)旅居史的外籍人員。

據中疾控通報的內容,在與傳染源的密切接觸者中,他導致了四例病例的聚集性猴痘新型變種疫情。這4例病例分佈在浙江、廣東、北京、天津四省(市),說明首例病例(即輸入病例)活動範圍很廣,跨度極大。
目前中疾控正協同浙江、廣東、北京、天津等省(市)啟動聯防聯控機制,開展流調溯源、風險排查、病例診治等工作。但目前尚不完全清楚該病例及其四名接觸者居住在哪裡。也未確定這起猴痘疫情的具體爆發地點

這些感染者的症狀為皮疹、皰疹、發熱、頭痛、淋巴結腫大等。目前在一般接觸人員中未發現感染者,相關感染者和風險人員正在接受醫學治療和健康觀察,疫情已得到有效處置。

這位外籍輸入病例,短時間內在大陸多地跨省旅行,並與多人發生性關係,它是如何傳播的呢?杭州市富陽區疾控中心主任醫師李歡龍分析認為“這4例感染者,應當均是或多數是外籍人士。判斷為性接觸傳播的理由有二:一是猴痘病毒傳播以性接觸為主,二是通報中說‘均為親密接觸後感染’。”但目前暫無法確定是”同性性接觸傳播還是異性性接觸傳播”。

這是我國第一次發現猴痘病毒Ib亞分支病例。截至目前,已有美國、英國、巴勒斯坦、法國、中國等12個非洲以外的國家,報告猴痘病毒Ib亞分支感染病例。其中英國和德國的輸入病例導致家庭續發病例;我國此次發現的Ib亞分支疫情,也發現了輸入病例導致的續發病例。
這一訊息傳出後,引發國內民眾對猴痘病毒感染的擔憂。

剛果新型猴痘變異株疫情,已致數百人死亡,海關總署要求對來自疫區人員進行檢測!

目前猴痘病毒有分支I和分支II兩個分支,兩個分支又分為Ia、Ib和IIa、IIb亞分支。
猴痘病毒Ib亞分支是2023年9月在剛果(金)的南基伍省首次發現。據世衛組織通報,自2024年年初以來,剛果民主共和國暴發了嚴重的猴痘新型變異株疫情,相關病例已超過16789例猴痘病例,死亡511例。
這一輪猴痘疫情,由“猴痘Ib病毒變異株”引發,並迅速傳播到蒲隆地、肯亞、盧安達和烏干達等十六個非洲國家。到目前為止,超過96%的病例和死亡病例都發生在一個國家——剛果。科學家們擔心,這種新型的猴痘疫情,可能已經外溢至世界其他各國。
自2024年7月開始,猴痘病毒Ib亞分支從剛果(金)逐步向周邊國家擴散,造成持續性社群傳播,並透過國際旅行逐步輸入至非洲其他國家及非洲以外的國家和地區。
2024年8月14日,世界衛生組織再次宣佈猴痘疫情為“國際關注公共衛生事件(PHEIC)“。

在此之前,猴痘IIb變異株引發了上一次席捲全球的猴痘疫情。2022年7月,猴痘變異株IIb在全球範圍內傳播,它的感染物件為男性,以及與他們有過親密接觸的女性,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報告了猴痘病例的暴發。這迫使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賽於2022年7月23日,首次宣佈猴痘疫情為全球公共衛生緊急情況(PHEIC)。
猴痘IIb變異株影響了包括我國在內的全球近10萬人,並造成接近200人死亡。這輪緊急狀態持續了10個月,全球病例持續下降後,“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才在2023年5月宣佈結束。
但僅僅過了15個月,世衛就再次拉響了警報。
“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是世衛所能發出的全球最高公衛等級警報,這是有史以來第8度作此宣佈。前7次分別為2009年的H1N1新型流感、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Ebola)、2014年的小兒麻痺症、2015年到2016的寨卡病毒(Zika)、2019年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埃博拉病毒、2020年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以及2022年的猴痘疫情。
若被定調為“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代表公共衛生髮生嚴重、突然、不尋常、意外等事件,且很可能超出受影響國國界,需要立即採取國際行動。

世衛宣佈猴痘緊急事件後,為防止猴痘疫情傳入我國,海關總署釋出規定,要求對所有從猴痘疫情國家入境的人員,如接觸過猴痘病例或出現發熱、頭痛、背痛、肌痛、淋巴結腫大、皮疹和黏膜疹等症狀,在入境時要主動向海關申報,海關人員將按規定程式採取醫學措施並開展采樣檢測。
初步推測這位有剛果金旅居史的傳染源在入境時,已向海關報告相關情況。所以在發生疫情後,疾控部門可以第一時間,將其找到。
去年9月的《科學》雜誌刊文認為,世衛再次宣佈猴痘緊急事件表明,2023年提前終止猴痘緊急事件顯然“為時過早”,尤其是考慮到全球北方國家的猴痘疫情並未全部消除。非洲疫情顯然仍然是上一輪疫情的延續與暴發。

目前,剛果政府已經批准了來自日本的LC16和丹麥藥廠巴伐利亞北歐的Jynneos兩款猴痘疫苗
LC16曾在上世紀70年代用於日本兒童,Jynneos則在2022年獲批在歐美地區上市。不過非洲疾控中心表示,若要全部控制疫情,可能需要1000萬劑疫苗。

中國如何應對新型猴痘變異株疫情?專家呼籲國內應儲備疫苗以備不時之需
猴痘病毒Ib亞分支基本特徵未見明顯改變。與Ia亞分支相比,Ib亞分支的傳染性增加,但感染後的嚴重性有所降低。
猴痘Ib病毒變異株的病變與猴痘變異株IIb的病變出現在胸部、手和腳上不同,它的病變會出現在生殖器上。這意味著人們可能會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將病毒傳染給與其密切接獨者。
猴痘病毒Ib亞分支主要透過性接觸、家庭內密切接觸、無防護醫療護理接觸等密切接觸傳播。其它日常共餐、同乘車等一般接觸導致感染的風險較低。在密閉環境長時間近距離接觸條件下,既往其他猴痘病毒亞分支有零星可能透過飛沫傳播案例的報道,但目前暫未見Ib亞分支可能透過飛沫傳播的案例。
猴痘為自限性疾病,大多數病例症狀較輕,主要表現為發熱、頭痛、皮疹、淋巴結腫大等。經對症治療、支援治療後,多數患者症狀消失,皮疹在幾周內結痂消失。對於年幼兒童、孕婦以及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CD4細胞計數低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患者等),若治療不及時,可能會出現重症或死亡。既往接種過天花疫苗者對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護力。
從1958到2021年的63年間,猴痘從未染指中國,所以,在中國的傳染病法裡,猴痘不是法定的傳染病。
2022年9月16日,重慶市報告中國內地首例輸入性猴痘病例,在此之前10天,9月6日,香港出現了首例猴痘輸入的病例。從此,國門被猴痘攻破。
據中疾控公佈的資料,這輪猴痘疫情共在國內造成了約有1361例猴痘感染者。根據流行病學調查分析,疫情呈現以下特點:99%病例為男男性行為,首次出現女性病例,五例女性為與猴痘感染者異性接觸感染!
2023年9月15日,國家衛健委宣佈:自2023年9月20日起將猴痘納入乙類傳染病進行管理,採取乙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
據瞭解,流行性感冒,麻風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傷寒只是丙類傳染病,而進入中國才1年不到的猴痘,儘管沒有造成1例死亡,總感染者也沒有超過1500例,但是很快就被列入了乙類傳染病。和新冠、乙肝、艾滋病一樣了。這說明,猴痘在中國的流行已經到了不容忽視的地步。
這次新型猴痘病毒Ib亞分支,在短時間內造成聚集性感染疫情,引發了人們的關注與憂慮。民眾非常關注疫情走向,我國又該如何應對?
加州大學洛杉磯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系主任張作風教授,在接受《CC情報局》訪問時指出,國內應緊急儲備疫苗以備不時之需。
張教授認為,中國在1982年才停止全民接種牛痘疫苗,所以中國40歲以上的人群(接近50%的中國人群)已經接種過牛痘/天花疫苗(85%保護率),再考慮到病毒初始傳播指數相當小,就是有新病例,也很難造成大規模疫情。但是一旦發現疫情,應該對40歲以下的人群緊急接種,所以要有足夠疫苗儲備,以備不時之需。

中疾控同時提醒,如果被判定為猴痘患者的密切接觸者,應在疾控機構專業人員指導下,實施21天的健康監測,期間應避免與他人發生密切接觸,避免捐獻血液。每天按要求進行體溫測量和症狀監測,並如實報告監測結果;若出現發熱、皮疹、淋巴結腫大等症狀時,應及時去醫療機構就診,就診時應主動告知醫生可疑接觸史。
如果懷疑自己感染了猴痘病毒,則應儘快前往醫療機構,告知醫生症狀和可疑接觸史,以得到及時的診治。一旦確診猴痘,應積極配合醫療衛生機構做好疫情處置和隔離治療。
當然,預防的最好辦法,就是避免與猴痘患者或有猴痘可疑症狀者密切接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