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eaming Eagle酒莊位於美國加州納帕谷奧克維爾(Oakville)產區,是加州膜拜酒(Cult Wine)的巔峰代表之一。它以出產卓越品質的葡萄酒而聞名,被認為是美國葡萄酒界最不凡的傳奇故事之一。儘管創建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Screaming Eagle憑藉其極小的產量、驚人的品質和天文數字的價格,迅速崛起為全球頂級膜拜酒品牌之一。

創立背景與Jean Phillips的創業動因
1980年代中期,Jean Phillips還是納帕谷一位成功的房地產經紀人。她以敏銳獨到的眼光為許多頂級酒莊物色並交易過優質地塊,對納帕谷土壤和風土瞭然於胸。出於對葡萄栽培的熱愛,她於1986年傾盡財力購入了奧克維爾地區一片約57英畝的葡萄園。當時該葡萄園種植的多為白葡萄品種(如雷司令等),只有約1英畝(約80株)的赤霞珠葡萄藤是她認為真正具有釀造頂級紅葡萄酒潛力的品種。菲利普斯親自照料這塊赤霞珠葡萄園,細心將其培育至健康旺盛,為釀酒打下基礎。由於購買酒園舉債累累,菲利普斯最初只是希望自己釀的酒也許有一定商業潛力,但並不抱奢望。作為一個沒有釀酒經驗的新人,她在創業之初內心忐忑不安——據她回憶,當她帶著自釀樣酒去請教鄰近的羅伯特·蒙大維酒莊(Robert Mondavi Winery)釀酒團隊時,自己緊張得“心神不寧”。然而正是這份勇氣和好奇心驅使她邁出了關鍵一步。
蒙大維酒莊的釀酒師們品嚐了菲利普斯用塑膠垃圾桶發酵、自制的赤霞珠紅酒樣品後,發現酒液呈現出深濃的色澤和黑加侖果醬般的濃郁香味,品質出人意料地出色。他們認為這片葡萄園的果實“相當特別”,鼓勵菲利普斯將其正式裝瓶銷售。這番專業建議令菲利普斯倍受鼓舞。事實上,早在釀出樣酒之前,納帕谷“教父”級人物羅伯特·蒙大維就曾建議菲利普斯轉換跑道:“把重心從房地產轉向釀酒”。菲利普斯深諳這塊土地的潛能,在蒙大維的支援下決心一試。她迅速著手將葡萄園原有的混雜品種改種為適合釀製波爾多風格紅葡萄酒的葡萄,包括赤霞珠、品麗珠和梅洛。在正式商業釀酒前,她還用酒園的葡萄嘗試家庭釀酒,摸索風土與釀造技術之間的關係。這種腳踏實地的學習為她日後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為了提升釀酒水準,Jean Phillips主動尋求專業釀酒顧問的幫助。她最初聘請了資深釀酒顧問理查德·彼德森(Richard Peterson)擔任顧問,不久又透過彼德森結識了他的女兒——當時嶄露頭角的年輕釀酒師海蒂·彼得森·巴雷特(Heidi Peterson Barrett)。在菲利普斯的舊石頭穀倉裡,她與海蒂通力合作,於1992年份釀出了Screaming Eagle的首批商業葡萄酒。值得一提的是,菲利普斯堅持給酒莊取名為“Screaming Eagle”(直譯為“尖叫的鷹”)。這個獨特的名字最初曾引來蒙大維團隊的善意玩笑和勸阻,但菲利普斯態度堅決:“非Screaming Eagle不可!”她笑言如果不能用這個名字,寧可不釀。這三個字凝聚了她要釀造出“史上最偉大葡萄酒”的堅定決心。可以說,菲利普斯以執著和熱情開啟了自己的釀酒之路——她放棄了原本蒸蒸日上的地產事業,孤注一擲投入葡萄酒世界,只因內心篤信這片土地終將產出不凡的佳釀。
一鳴驚人:早期成功與膜拜酒的崛起
1992年份是Screaming Eagle釀成的第一個商業年份。這年的酒在釀成後經歷了數年陳釀,於1995年正式對外發布,出產量不到225箱(約合每箱12瓶)。菲利普斯和巴雷特精心釀造的這一赤霞珠紅葡萄酒甫一面世便技驚四座。在發行當年,美國權威酒評家羅伯特·帕克(Robert Parker)品鑑後給予了近乎滿分的99分高評,稱讚其“異常令人印象深刻”。正是這一個評價,引發了加州酒界的轟動——一夜之間,Screaming Eagle躋身頂級膜拜酒行列,其聲名如同現象級明星般迅速傳揚開去。僅靠一個年份、一篇評論,Screaming Eagle幾乎在瞬間成為酒界的“當紅名流”。對於初出茅廬的Jean Phillips來說,這樣的榮耀來得又快又猛,遠遠超出了她當初的想象和希冀。
隨後的幾個年份中,Screaming Eagle延續了首發年份的高水準。每一年的產量依舊維持在極少量的幾百箱,但市場評價和專業評分卻屢屢攀升,多次獲得帕克及其他權威評論家的滿分或接近滿分評價。在酒評界和收藏界眼中,Screaming Eagle已然被視作納帕谷的“一級莊”,與波爾多頂級名莊比肩。隨著聲譽高漲,市場對這款酒的追捧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酒莊的會員郵寄名單(mailing list)一位難求,甚至出現了“等待名單的等待名單”這樣近乎調侃的說法,可見登記等候購買資格的需求之旺。每年酒尚未釋出,配額早被訂購一空,普通消費者想要一嘗其味只能寄望於拍賣會或二級市場的轉售。
在此期間發生的一件標誌性事件更加奠定了Screaming Eagle的膜拜地位。2000年納帕谷葡萄酒慈善拍賣會上,一位矽谷富豪為一瓶6升裝的1992年首釀Screaming Eagle開出了50萬美元的驚人天價。這一創紀錄的拍賣成交價震動了全球葡萄酒界——半百萬美元買一瓶酒的新聞將Screaming Eagle推上了神話的高度,也標誌著它正式成為世界上最昂貴和炙手可熱的酒款之一。可以說,在1990年代中後期至2000年前後,Screaming Eagle從一個小眾新晉酒莊崛起為現象級的葡萄酒傳奇:它的名字幾乎等同於“加州膜拜酒”的代名詞,人們提及納帕谷頂級紅酒時,Screaming Eagle必在首列。
釀酒哲學與葡萄酒風格
Screaming Eagle能夠在極短時間內攀上酒界巔峰,靠的不只是運氣和時機,更源於其始終如一的釀酒哲學:質量至上,決不妥協。創始人Jean Phillips從創業之初便立下信條,要“釀就最偉大的葡萄酒”。為了這一目標,她寧願捨棄產量和短期利益,也堅持只採用最優質的葡萄釀造正牌酒。早期酒莊每年僅選用葡萄園中最好的地塊果實釀製少量葡萄酒,剩餘的葡萄不是出售給其他酒莊,就是乾脆不予採用。這種嚴苛的篩選確保了每瓶Screaming Eagle酒都代表著該年份酒園品質的極致表達。海蒂·巴雷特等釀酒團隊在釀造過程中秉承“小批次、精工細作”的原則,使用法國橡木桶細心發酵和陳年,以最大程度展現奧克維爾風土賦予葡萄的濃郁果味和複雜結構。據蒙大維酒莊釀酒師回憶,菲利普斯自釀的早期樣酒顏色深濃,帶有黑加侖果實和柔滑橡木的味道,這種風格在之後正式發行的酒中得到延續和昇華。
Screaming Eagle的葡萄酒以赤霞珠為核心,通常調配少量梅洛和品麗珠,以增加酒體的柔順度和芳香層次。在風格上,經典的Screaming Eagle紅葡萄酒集中展現了納帕谷頂級赤霞珠的魅力:既有強勁成熟的黑色水果風味和豐滿醇厚的質地,同時又保持了令人驚歎的優雅和平衡感。據現任釀酒師尼克·吉斯拉森(Nick Gislason)的描述,他力求讓Screaming Eagle的酒既有“大膽奔放的風味”,又蘊含活躍而精緻的能量感,使之在瓶中達到和諧統一。這種兼具力量與精妙的風格也正是Screaming Eagle屢獲盛讚的原因——許多品鑑者評價其酒既濃郁豐富又不失細膩優雅,具有出眾的陳年潛力和層次。
在品質控制上,Screaming Eagle可謂近乎苛刻。寧缺毋濫的原則貫穿始終:例如在2017年,加州山火導致納帕谷部分葡萄受到煙燻汙染。酒莊果斷地將該年份大部分葡萄酒降級處理,只允許極少量達標的酒以正牌名義裝瓶發行,其餘葡萄酒全部歸入副牌,以免任何瑕疵影響正牌聲譽。這種壯士斷腕式的品質把關,凸顯出酒莊對釀酒水準的執著和對品牌聲譽的珍視。正因如此,儘管年份和釀酒團隊數度更迭,Screaming Eagle的葡萄酒始終保持著卓越的一致性。從首個年份開始接連斬獲權威媒體的高分好評,到近年在各大盲品中名列前茅,Screaming Eagle以實際表現證明了自己的釀酒哲學:以極致的原料和工藝,釀造堪稱傳奇的佳釀。
限量發行與定價策略
作為膜拜酒的典型代表,Screaming Eagle在營銷和發行上採取了高度控量和精選客戶的策略。酒莊每年的產量極為有限,早期每年僅約500至600箱,到如今滿產也不過600-750箱左右。這種微小的產量使其成為酒界的稀缺珍品。Jean Phillips創立酒莊伊始,便採用會員郵寄名單直銷制度:只有註冊在冊並獲得配額的客戶才能以酒莊定價購買,每位客戶分配數量有限。這種模式一方面保證了酒莊對終端售價的控制,另一方面也營造出一種私密俱樂部式的稀缺感,進一步提升了品牌的吸引力。隨著Screaming Eagle聲名大噪,加入其郵寄名單的等待時間變得極其漫長,不少愛好者登記後往往需要等待數年甚至十年以上方有機會收到配額通知。這種高度飢餓營銷式的發行策略,在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就已初見端倪:據報道,到1990年代中葉,Screaming Eagle甚至出現了“等待名單還有等待名單”的盛況,足見其供不應求的程度。
在定價方面,Screaming Eagle自問世起便採取高階定位。1992首個年份對外發售時每瓶定價約75美元,這在當時已屬加州酒中鳳毛麟角的高價。酒莊創始幾年隨著聲譽提升,亦適度上調發行價:例如到1995年,Jean Phillips將售價提高到每瓶125美元,該價格已是當時加州最昂貴的葡萄酒之一。然而,相較於市場需求,這一官方定價仍相對剋制。由於產量極少且評價極高,Screaming Eagle在二級市場的價格被炒至遠超發行價的水平。1990年代末,一瓶Screaming Eagle往往在拍賣行或酒商處要價數百美元以上;到2000年代中期,其早期經典年份(如1992年)的市場價已飆升至每瓶數千美元。當Jean Phillips於2006年決定出售酒莊時,Screaming Eagle官方對郵寄名單客戶的價格約為每瓶$300美元,而即便是最新年份酒在零售市場上也動輒達到四位數美元的高價。換言之,忠實客戶以相對“低廉”的酒莊定價買到配額,轉手便可獲得數倍收益——這進一步刺激了人們對配額的渴求。
2006年酒莊易主後,新東家順應市場趨勢大幅上調了發行價。接手酒莊後不久,他們將Screaming Eagle的直銷價提高到每瓶$750美元,創造了當時美國葡萄酒發行價的新紀錄。即便如此,高昂的定價並未削弱需求,反而仍然供不應求。隨後幾個年份發行價繼續上漲:例如2010年份面向名單客戶開價約$850美元/瓶(或$2550美元一套三瓶裝)。儘管價格屢創新高,多數買家依舊趨之若鶩,且二級市場售價依然顯著高於這一發行價——足見Screaming Eagle品牌號召力之強。除了紅葡萄酒之外,新東家還在延續稀缺策略的前提下推出了少量超限量的白葡萄酒產品:酒莊釀造了一款極其罕見的長相思白葡萄酒,僅提供給長期名單會員,進一步豐富了品牌的稀有性和話題度。此外,2006年後酒莊開始計劃利用重新種植的年輕葡萄藤來釀造副牌酒。副牌最初命名為“Second Flight”,於2012年前後正式推出市場(2015年更名為“The Flight”),由梅洛等釀成,風格更加柔美芬芳。Second Flight的推出被視為斯坦·克倫克(Stan Kroenke,2006年入主後的主要股東)的創意,一方面使年輕葡萄藤釀出的酒有了歸宿,保障了正牌酒的品質不被次等果實稀釋,另一方面也為熱切盼望體驗Screaming Eagle風采的消費者提供了相對“親民”的選擇。當然,即便是副牌酒,其產量和價格在市場上仍屬高階稀缺之列。總體而言,限量發行和高定位定價的策略與Screaming Eagle的品質聲譽相輔相成,共同塑造出這一膜拜品牌的神話。
2006年易主:轉折背景與後續影響
經過大約20年的發展,Jean Phillips將Screaming Eagle打造成了加州頂尖的精品酒莊。然而到了2000年代中期,她也面臨一些無法迴避的挑戰和抉擇。一方面,葡萄園中部分老藤開始感染卷葉病毒(leafroll virus),需要大面積拔除重栽。這意味著接下來數年產量將進一步下降,並需投入巨資進行葡萄園更新。另一方面,酒莊原有的釀造設施非常簡陋狹小(僅有一個小石頭房用作酒窖),已無法滿足不斷提高的釀酒要求,也限制了產能。與此同時,市場對Screaming Eagle的需求早已遠遠超出供應,菲利普斯深知酒莊若要“更上一層樓”需要新的投入和變革。然而,擴大生產規模和升級裝置可能會衝擊品牌一直以來珍視的精品形象,這是她所謹慎權衡的。正在此時,恰逢有買家主動上門提出收購意向。2006年3月,Jean Phillips宣佈以一筆“她無法拒絕的報價”出售Screaming Eagle酒莊。據傳此次交易金額高達約3000萬美元(未公開證實的估計),買家為兩位富有的投資人:斯坦·克倫克和查爾斯·班克斯(Charles Banks)。克倫克是美國著名的體育產業富豪,擁有多支職業球隊;班克斯則是一名金融投資家,管理著運動員資產並涉足葡萄酒業。這兩位新主人於2006年春正式接管了Screaming Eagle酒莊。
菲利普斯在寫給客戶的告別信中透露了出售背後的考慮,並對新東家的理念表示認可。她表示自己收到了一個無法拒絕的優厚出價,同時也相信新主人將為酒莊帶來積極變化:他們計劃整修或新建酒莊設施,重新種植老化的葡萄園,而且“新的主人有令人振奮的計劃,會讓酒莊仍然保持小規模運營,但在品質上更上層樓”。這段話表明,菲利普斯希望酒莊在易主後仍能堅守“小而精”的宗旨,並在新投資的支援下精益求精。正如她在後來採訪中所說,這筆交易對她而言既是難捨的告別,也是釋放重擔的解脫——畢竟將一個傳奇發揚光大往往需要比創造它更為龐大的資源和精力。
新東家入主後迅速採取了一系列舉措來提升Screaming Eagle的品質和聲譽。首先,他們請來了納帕谷頂尖的葡萄園管理大師大衛·阿布魯(David Abreu)全面接管葡萄園事宜,對受病毒侵擾的地塊進行了大規模換栽。據統計,新主人最初幾年就重新種植了約70%的葡萄園。大面積換栽一舉多得:不僅清除了病毒隱患,提高了未來果實質量,也結束了以前與其他酒莊的葡萄供應合同,使Screaming Eagle得以保留全部葡萄用於自家釀酒。其次,投資方興建了全新的釀酒設施,取代了舊有的簡易酒窖。這座現代化酒莊裝置精良、功能完善,為小批次精細釀造提供了更好的條件。在釀酒團隊方面,新老闆延攬了納帕新生代的明星釀酒師安迪·埃裡克森(Andy Erickson)擔任首席釀酒師,並邀請法國名釀顧問米歇爾·羅蘭(Michel Rolland)出任釀酒顧問。埃裡克森當時僅30多歲,但已憑藉在多家名莊(如Harlan等)的出色表現嶄露頭角。有了他的加盟,以及羅蘭在調配上的指導,Screaming Eagle的釀造團隊實現了新老交替的平穩過渡。原釀酒師海蒂·巴雷特則在酒莊易主後不久離開了釀酒崗位(據買方當時表示,只要海蒂願意留任,他們也歡迎她繼續,但實際運營中酒莊還是選擇了換血)。至此,Screaming Eagle進入了一個“傳承與革新”並舉的新篇章:酒莊依舊堅守少量、頂級的核心理念,但在資金、人力和技術上都得到了全面升級。
需要指出的是,買家內部在經營理念上也曾出現一些變化。最初入主的兩位投資人於2009年結束了合作,查爾斯·班克斯退出了酒莊所有權,將全部股份轉讓給斯坦·克倫克。自2009年起,克倫克成為Screaming Eagle的唯一主人。在他的掌舵下,酒莊此後的運營更加低調穩健。克倫克本人非常尊重Screaming Eagle既有的品牌價值,並無意將其商業化氾濫,反而繼續保持著酒莊神秘、稀缺的傳統。例如,他在2010年前後正式任命年輕的釀酒師尼克·吉斯拉森為酒莊的新一任釀酒師,讓後者在延續品質的基礎上賦予葡萄酒新的活力。吉斯拉森上任後,Screaming Eagle的酒款評分依舊名列前茅,證明了這一系列新舉措成功維持了酒莊的傳奇水準。可以說,2006年的易主與隨後的人事調整,是Screaming Eagle歷史上的重大轉折點:在這一轉折之後,酒莊非但沒有因創始人的離開而走向衰落,反而藉助新東家的資源實現了基業長青,持續鞏固其在全球膜拜酒界的頂尖地位。
結語:小眾酒莊如何鑄就不朽傳奇
縱觀Screaming Eagle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這是一段充滿戲劇性和傳奇色彩的旅程:一位毫無釀酒經驗的女性,憑藉對土地的熱愛與執著,在1980年代末默默起步;憑著勇氣和機緣,她在1990年代初釀出驚豔四座的佳釀,一舉奠定了自己在葡萄酒史上的地位;此後十幾年間,她小心守護著這個“一夜成名”的品牌,在榮耀與壓力中堅持初心,將酒莊塑造成加州精品酒的標杆。當盛名和責任日增之時,她又果斷地將酒莊託付給更具實力的新主人,以確保其長遠的輝煌。Screaming Eagle從一個小眾酒莊崛起為全球頂尖膜拜酒的過程中,既有個人夢想實現的勵志,也伴隨時代賦予的機遇。菲利普斯曾感慨,Screaming Eagle的成功某種程度上可謂“恰逢其時”的產物:它抓住了1990年代初加州葡萄酒快速崛起的黃金時期,填補了市場對極致精品的渴求m。她創造了一個近乎白手起家的神話,也深知這種閃電般的成功難以複製。正如Wine Spectator雜誌所描述的,Screaming Eagle幾乎是葡萄酒界的一個“瞬間即永恆”的奇蹟,而其創始人菲利普斯“從未料想過隨之而來的名聲會如此鋪天蓋地,更不是她當初所追求的”。她謙遜而低調,在功成名就之後選擇抽身退隱,把Screaming Eagle當作自己留給世界的一份珍貴禮物。多年後當她重回葡萄園買下新田時,她坦言不會再去打造第二個“Screaming Eagle”,因為“一次就已足夠”。這樣的心聲,道出了這段傳奇背後的一種圓滿和滿足。
時至今日,Screaming Eagle依然是全球葡萄酒愛好者心中的殿堂級佳釀。它的正牌酒經常位列世界最昂貴葡萄酒之列:例如首年份1992年的稀有大瓶在拍賣場可達數十萬美元,而近年普通瓶的均價也穩居每瓶數千美元的高位。然而,價格的神話並非這一品牌的全部意義——更重要的是,Screaming Eagle向世人展示了納帕穀風土與釀酒才能融合所能達到的巔峰高度。
從最初Jean Phillips守護的那80株葡萄藤開始,一段關於夢想、堅持與卓越的故事便寫下了序章;而此後的每一個年份、每一瓶佳釀,都在續寫著這個加州膜拜酒傳奇。在Screaming Eagle的輝煌背後,我們既看到了個人勇氣與激情的綻放,也看到了時代機遇與團隊協作的結晶。它的崛起之路為加州乃至全球的釀酒師和創業者提供了一個啟示:當對品質的執著達到極致,小眾也能創造不朽。
相關文章:
關於我們
北美購房網成立於2012年,總部位於西雅圖。團隊成員擁有10年以上跨國交易經驗,涉足豪宅、公寓、辦公樓、零售商鋪、酒店、度假村、養老地產、商住混合等各種地產型別。
北美購房網的商業地產團隊有著多年收購美國大型葡萄園和葡萄酒莊的經驗,今年也成交了納帕地區面積最大的vineyard。在納帕地區有著廣泛的人脈。如果你想更深入的瞭解納帕地區的酒莊,可掃描如下二維碼或點選閱讀原文聯絡我們。


2015年,北美購房網編寫並出版了全球第一本詳細介紹美國住宅地產的專業著作《美國房產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