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喬悅
來源:鹽財經(ID:nfc-yancaijing)
“裁員”“降薪”“失業”——成了打工人今年最恐懼的三個關鍵詞。每一次風吹草動,大家就慌了神,害怕裁員的“刀”落到自己頭上。
近期,多名自稱海信員工的網友在網上發訊息稱,中國家電巨頭、山東青島的老牌製造企業海信正在大規模裁員,員工數量從11萬人,減少至8萬人,裁了3萬人。
有網友稱“海信開啟規模裁員,涉及多個業務部門,整體裁員比例可能20%—30%。”還有網友稱,“也許20%還是保守了”。

網傳海信正在大規模裁員/圖源:社媒截圖
如果此次裁員3萬人的數字屬實,那麼這將是近年來全球科技企業規模最大的一次裁員,比英特爾在2024年8月裁員1.5萬人還多出一倍。
然而,2024年12月10日早上,海信官方釋出宣告闢謠稱,目前網路流傳的關於海信裁員的相關資料資訊,均為不實猜測。
其官方微博稱:“目前網路流傳的關於海信裁員的相關資料資訊,均為不實猜測。對一些媒體和自媒體透過刻意誇張裁員數量和比例‘博流量’的惡劣行為,海信將透過法律途徑追究其相關責任。”同時表示,今年下半年來,海信不斷擴充套件就業渠道,目前已經招聘了700名以上的2025屆大學畢業生。

海信對於大規模裁員輿論的回應/圖源:海信集團
一紙宣告,似乎平息了“海信大裁員”的輿論風波。
然而,海信不僅在此刻正面臨越來越多的增長牽絆,更值得指出的是,早在4年前,2020年4月,海信集團也曾釋出了一則“關於優勝劣汰提效求生的說明”,承認有裁員,但否認有萬人規模。

2020年,海信集團已經發布了關於優勝劣敗的宣告/圖源:海信集團
海信裁員引發輿論關注,原本是企業正常經營行為,但發生特殊時期,就會被格外關注——就在上個月,11月21日,海信家電剛剛宣佈了人事變動,會計出身的“80後”女碩士高玉玲為新任董事長。
如今,女掌門剛上任,海信就麻煩纏身。要知道,作為“中國第一,世界第二”的海信,其家電整體實力目前尚未躋身第一陣營,與白電三巨頭(美的、海爾、格力)已有不小的差距。因此,對高玉玲來說,如何破局,確實是不小的考驗。
01
裁員風波,歷史重演?
“2020年被裁的在此。”
受到2024年裁員新聞的影響,最近,在一個討論“海信裁員”的帖子下,陳麗在評論區簡單留下了這句話。
從2007年到2020年,在海信工作了13年的文員陳麗,熬過了2008年金融危機下的裁員潮,卻沒能躲過2020年的“淘汰”。離開公司時,她的月薪到手還不到5000元。
此條資訊一齣,在2024年末,很快“炸”出了不少海信的老員工。他們紛紛留言,吐槽自己的海信被裁經歷,“有人私信給我,是海信家電那邊的,他離退休只有六年,結果被領導談話要‘末位淘汰’了”。
末位淘汰,是海信多年來的慣例。企業根據員工業績排名,陳麗告訴鹽財經,“每個部門都要淘汰約10%”,即便像陳麗這種沒有績效要求的員工,也被納入了績效評定體系中。
海信在此次裁員風波的聲明裡也表示:“公司和大多數企業一樣,透過考評機制進行人力資源配置,每年年末都會根據企業業績和個人績效進行組織和員工的適度調整,對公司中高層和普通員工一視同仁,各層級有進有出。”
過去在海信工作時,每到年底,陳麗都“很緊張”,怕自己被裁。她對鹽財經回憶稱,領導曾跟她抱怨,末位淘汰的硬性指標讓他們左右為難,不願讓自己的員工走,但也無可奈何。她還記得,一位女同事因休了半年產假,業績受到影響,也被迫離職。
裁員的命運最終落到了陳麗頭上。
2020年,中美貿易戰疊加疫情衝擊,“對海信的經濟影響很大”。“大裁員”的風聲早在全公司傳開,“當時海信有10萬員工,那個時候就聽說要淘汰2萬人,整體維持在8萬員工就可以了”。

海信集團海外辦公室
訊息一齣,波及上萬名員工和家庭,迅速在家電行業引發地震。對此,海信方面曾回應稱,這是基於優勝劣汰原則進行的調整,並承認確實進行了裁員,但否認規模達到萬人之多。
陳麗不清楚公司最後究竟裁了多少人,只知道自己也是這場最佳化中的一員。從2020年4月底接到通知,到5月1日離開,“走人就一個星期的時間”。
她原本應得的10萬元賠償金,也被公司壓到8萬。但她已經很“知足”了,“一開始公司只打算給3萬,多虧領導幫忙協調,才爭取到8萬。”她說,後來被裁的同事甚至“連這麼多都拿不到”。
那年底,她在公眾號看到:2020年海信集團整體盈利情況良好。營收1409億元,同比增長11.1%;利潤98.3億元,同比增長23.7%。

海信視像近3年的主要會計資料和財務指標/圖源:海信視像2020年年度報告摘要
“沒想到2020年市場這麼差,公司營收還是上漲了100多億”,陳麗對鹽財經說。
似乎每次遇到經濟動盪,企業都先透過裁員來明哲保身。有了2020年的先例,員工難免擔心,今年海信是否會重蹈覆轍。
周圍同事曾告訴陳麗,這幾年公司的裁員動作不斷,甚至有的部門只留下一個人。但她認為,“網傳說裁兩萬人不太可信,公司不會一下子裁那麼多,肯定是分批裁掉的”。
02
增長放緩
“彩電一哥”遭遇小米的威脅?
距離上一次裁員風波後的4年,2024年的海信,又過得好嗎?
目前,中國“彩電一哥”海信集團旗下擁有海信視像、海信家電、三電控股、乾照光電、科林電氣5家上市公司。
根據財報和同花順iFind統計,這5家公司累計員工數超過8.5萬人。此外,在2024年10月舉行的第十四屆中國管理·全球論壇上,海信集團董事長賈少謙透露,海信在全球範圍內的員工總數已突破10萬人。

海信集團董事長賈少謙/圖源:海信集團
但海信在規模上保持擴張的同時,盈利資料卻釋放出了增長放緩的訊號。
2024年前三季度,海信家電實現營收705.79億元,同比增長8.75%。然而,僅討論第三季度,其營收同比減少0.08%,歸母淨利潤7.8億元,同比減少16.29%。
與此同時,海信視像的表現也不盡如人意。其前三季度營收406.5億元,同比增長3.63%,但歸屬淨利潤同比減少19.53%,扣非淨利潤更是下降27.31%。僅第三季度,其歸母淨利潤較去年同期下降19.46%,扣非淨利潤同比下降接近30%。
究其原因,成本上升是公司利潤下滑的主要因素。2024年第三季度,海信視像的營業總成本增加7.91%,其中營業成本上升8.58%,銷售費用提高3.96%,管理費用更是大幅增長23.88%。

海信視像營收成本上升/圖源:海信視像財報2024年第三季度報告
外部環境的變化同樣影響深遠。近年來,隨著使用者習慣的改變,電視業務的增長空間顯得愈發有限。
據統計,我國電視開機率從2016年的70%下降到2022年的不足30%,銷售額連續五年呈下降趨勢。2024年上半年,國內電視品牌整機出貨量為1639萬臺,同比減少4.2%。
這一背景下,海信視像的傳統優勢領域正面臨嚴峻挑戰,而海信家電的境內外業務表現則顯示出不同的發展態勢。
根據財報,海信家電2024年上半年境內業務營收253.28億元,增速僅為3.52%,但毛利率達到31.92%的較高水平。相比之下,境外業務雖然實現182.05億元營收,增速高達27.87%,但毛利率僅為11.13%,顯著低於境內業務。

海信視像2024年第一季度與2023年第一季度的營收對比/圖源:海信集團
這種利潤結構的差異,說明海信在開拓國際市場時,未能平衡成本與盈利之間的矛盾。
與此同時,市場競爭也在加劇。海爾和美的的業績在第三季度仍然保持增長,其中美的實現營業收入1017.01億元,同比增長8.05%;海爾單季主營收入673.49億元,同比增長0.47%。
值得一提的是,以小米為代表的網際網路企業也正逐步進軍家電領域。
根據洛圖科技(RUNTO)釋出的最新資料,2024年11月,小米電視出貨量約73萬臺,同比大幅攀升21.7%,在中國電視市場品牌整機出貨量中排名第二,僅次於海信的90萬臺。

小米電視出貨量在中國市場中排名第二
在冰箱、洗衣機等品類上,小米也多次躋身銷量榜前列。
這一新勢力的崛起,無疑進一步壓縮了傳統家電企業的市場空間。
成本上升、外部環境變化、市場競爭加劇等因素,給海信的發展帶來了壓力。而此次被傳的“大裁員”,也顯示出市場和員工對企業前景的擔憂。
海信在宣告中也坦言,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企業經營面臨著較大的不確定性和挑戰。
03
“80後女掌門”時代正式開啟
在這一時間節點上,海信的領導層迎來了重大調整。與格力電器相似,海信家電也正式進入了“女掌門”時代。
2024年11月21日,海信家電釋出公告稱,董事長代慧忠因達退職年齡而不再擔任海信家電董事長等職務,董事會選舉高玉玲為公司新任董事長,並由孫長春接替高玉玲,擔任海信家電的財務負責人。
根據公開資料,代慧忠今年58歲,擔任董事長時間僅3年。他曾表示,新老交替是企業發展的自然規律,年輕人擁有更強的活力和衝勁,這次調整將有助於公司的長遠發展。而接任者高玉玲今年43歲,是一位“80後”,此前擔任海信家電財務負責人、總會計師。
出生於1981年的高玉玲,畢業於西南財經大學會計學專業,後獲得管理學碩士學位。2007年加入海信集團,先後在集團旗下海信視像、海信家電等公司從事財務工作,一步步走到核心位置。海信家電財報顯示,2015年,她擔任海信家電財務負責人,之後歷任海信集團副總會計師、海信家電總會計師等職。

高玉玲曾擔任海信家電財務負責人、總會計師
高玉玲在收併購上能力出眾,有“併購女將”的稱號。
2018年,高玉玲主導海信集團收購歐洲Gorenje公司的財務工作,從管理層座談、專案盡調到整合方案的制定與實施,她帶領團隊與海爾、美菱等競爭對手同臺角逐,最終促成海信以約2.9億歐元的價格成功收購Gorenje,為海信在歐洲市場的白電業務打下堅實基礎。
這一經歷不僅凸顯了高玉玲的專業能力,也延續了海信以併購推動發展的傳統。
事實上,海信的成長史就是一部併購史。
1969年,海信的前身“國營青島無線電二廠”成立,那時還是一個只能生產收音機的“小作坊”。經過10年發展,海信聯合其他單位共同組建青島市電視機總廠,並迅速躋身中國電子百強企業。

1982年,海信搬遷至江西路11號,歷史上第一塊真正擁有產權的土地/圖源:海信集團
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海信開啟了國內併購的步伐。
1994年海信併購淄博電視機廠,僅用一年時間使其扭虧為盈;1997年,又陸續收購貴陽華日電視機廠和遼寧金鳳電視機廠。這些併購幫助海信整合了國內市場資源,提升市場份額,為後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收購科龍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2006年,海信以6.8億元的出價收購後,獲得了科龍和容聲等品牌,以及其在白電領域的技術、生產設施和銷售渠道等資源,使海信在白電領域的競爭力大幅提升。這一收購奠定了海信在家電領域的重要地位。

2006年,海信收購了科龍和容聲等品牌
自2018年以來,海信加快了海外擴張的步伐,先後收購了東芝電視、Gorenje和日本三電等國際品牌。
去年1月,海信以16.05億元收購LED晶片廠商乾照光電的控制權,進一步向半導體領域拓展;今年,又成功收購A股上市公司科林電氣,持續拓展業務版圖。
而這些併購專案的達成,都離不開高玉玲的助力。
隨著高玉玲正式出任海信家電董事長,外界對海信未來的併購之路有了新的期待。
04
400億的青島巨頭任重道遠
對很多青島人而言,海信不僅是一家上市公司,更是一種日常生活中的陪伴。從老一輩家裡的第一臺黑白電視,到年輕家庭選購的智慧冰箱和高科技電視,海信早已融入這座城市的日常。它不僅是一個品牌,也是一種情感的延續。
對於曾在海信工作過的陳麗來說,這種情感更為深刻。
離開海信的4年裡,陳麗換過幾份工作,但每次嘗試都讓她更懷念曾經在海信的日子。
“沒有一家小公司能像海信那樣做事有章法,也沒有哪個地方像海信一樣,讓你覺得工作是有意義的。”她對鹽財經記者說。在海信,領導嚴謹但從不隨便發脾氣,年輕人可以靠著努力一步步成長,甚至大學畢業幾年就能擔任專案經理。

海信的生產車間/圖源:海信
雖然離開了海信,但陳麗家裡仍用著多年前購置的海信家電,“質量一直很好”。這些家電,彷彿讓她與過去那段時光保持著某種聯絡。
正如無數青島家庭一樣,海信不僅僅是產品的提供者,更是生活品質的保障,代表著可靠與信賴。然而,隨著時代不斷發展,如前文所說,從業績上和市場來看,海信家電已經到了必須改變的階段。
全球化、尋找第二增長曲線、併購、產業升級等多重挑戰,海信家電還有很多道路可以探索,但每條道路都不容易走。
陳麗回憶起看過的一篇文章,講述紡織女工如何從一個體面的職業逐漸被時代淘汰。“文章說得很對,現在坐在辦公室的白領,其實也和當年的紡織女工一樣,有一天可能會被時代拋棄。”

海信正在生產線上工作的女員工
她感受到,海信也正在經歷類似的挑戰。
為了應對這些挑戰,海信家電需要在技術、市場和管理方面進行徹底轉型。只有這樣,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確保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那麼,未來,財會出身的“80後女掌門”能否帶領市值超400億元的山東家電巨頭乘風破浪呢?
(應採訪者要求,以上人名皆為化名)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