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後一直都是DS崗位,幹了兩三年覺得是時候換個環境了,但是在查詢崗位的時候卻發現DS方向的崗位越來越少了,MLE的崗位與日俱增。然後又看到很多人說AI會替代很多人的工作,包括DS!
轉行?迎著AI的風口上?但是當我發帖諮詢大家的意見時候,得到的回覆是轉行成本大,沒啥必要!
但是也有人說,DS可以往MLE轉,但是個很大的挑戰,應該需要花費不少時間和精力,而且沒有相關的專案和經歷,轉成功的機率不大。
看到網友的留言之後,當時就覺得難道真的沒有機會了?

想從事AI相關工作卻不知道自己是否適合,不知道如何學習規劃?
掃碼諮詢1V1求職計劃,大廠在職面試官導師幫你進行綜合評估,規劃上岸路徑!

質疑的聲音讓我越來越迷茫,當時想著與其進退兩難,倒不如找專業的求職機構問下轉MLE的可能性。我諮詢了好幾個機構,有些機構直接就告訴我說,沒問題只要報名他們的課程什麼的。但是直通矽谷的老師並沒有直接說報名什麼的,而是瞭解了我的過往經歷,然後幫我分析了一下我轉MLE方向存在的一些gap。
直通矽谷的老師說,在DS的細分領域中,modeling ds與MLE最為接近,但是這兩者最大的差異在於MLE強調Engineering能力,包含演算法最佳化及系統設計方面的知識,而DS更側重於資料分析和提供業務見解。比如,MLE需要具備GPU演算法加速/並行運算以及分散式系統設計的理解能力,而這些不是DS角色所必需的技能。
想要從DS轉MLE,最主要的還是提升工程技能,提升ML system design能力,需要一些Ai相關的專案經驗,支撐我們的求職背景。
除此之外,數學基礎、機器學習理論與演算法,以及特定行業的相關知識(比如金融領域的風險管理模型)都是需要掌握和提升的點。
和老師溝通的過程讓我感覺十分的愉快,雖然老師並沒有很強烈的推薦我一定要報直通矽谷的課,但我還是選擇了直通矽谷,一是因為老師解答問題專業,還有就是看到了一些直通矽谷學員真實上岸MLE崗位的經歷,他們的上岸故事給了我信心和勇氣。


報名直通矽谷的1V1求職計劃後,首先是匹配了MLE方向的導師,我的1V1導師是FAANG大廠的MLE方向在職面試官,老師根據我的背景和求職方向制定了專屬課件,特別是MLE中的E這部分,因為我的過往經歷不足,老師在這一塊設計的課程更為細緻。
然後就是簡歷這一塊,因為是轉MLE,為了提高簡歷和求職方向的匹配度,我的1V1導師以及顧問導師也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如何讓我的過往經歷向MLE方向靠攏,雙視角的稽核修改讓我的簡歷質量也有了很大的提升。除此之外,我的1V1導師還帶著我做了一些MLE相關的背景,我缺少的技術語言背景的短板,一個個逐步補齊。

(直通矽谷老師帶做AI相關專案)
當然,剛開始的時候也會遇到很多困難,但想到未來的發展,想到別人的質疑,我就覺得我一定要幹成這件事。直通矽谷的老師們也不斷的鼓勵我,慢慢的我也能感受到自己的進步,開始投遞簡歷!

缺少專案經驗
簡歷競爭力不足
掃碼諮詢1V1求職計劃
雙視角無限次稽核,幫你拿下更多面試機會

在老師幫我修改完簡歷,增加AI相關的落地專案之後,我投遞的簡歷終於有了反饋,陸續拿到了一些面試。
因為是半路出家,還是缺了些底氣,拿到面試後就趕緊問老師,我該怎麼準備,面試官會考哪些題目啊,我要是答不上來怎麼辦?
為了幫助我順利過面試,教務老師會提前幫助我搜集一些面經題目,幫我篩選出大廠會考的高頻題,同時也會為我匹配同方向的大廠在職面試官導師,幫我進行模擬面試,mock的形式有三種。1. 面試方法論輔導;2. 具體面試問題輔導;3. 模擬真實面試場景。

最開始的時候我選擇是導師按照高頻題目逐個題目講解的模式,後來面試兩次之後,我更新了訓練方法,選擇全真模擬面試然後導師點評的模式,這樣更能檢測自己的面試能力有沒有提升,也更加方便查漏補缺。

我原本以為這個戰線會持續很久,但是自從2024年11月有轉行的想法,到12月份決定報名直通矽谷的1V1求職計劃,經歷秋招磨練,沒想到在今年的3月份就順利拿到了大廠的OFFER。

接下來就是離職入職新的公司和崗位了,選擇對的方向並且努力奮鬥才能不被拋棄,新的挑戰,我將迎風而去!

我相信有很多人像我一樣想要選擇MLE、接觸AI但是卻沒有足夠的技能和經驗,很多人也有自己想要實現卻不被看好的夢想,那麼請像我一樣相信直通矽谷,去制定一個追夢的計劃,朝著心儀的崗位,大步向前!

掃碼諮詢1V1求職計劃
匹配大廠面試官導師
規劃專屬上岸路

本文原創於直通矽谷【https://www.zhitongguigu.com】,歡迎尊重版權的轉載。一般轉載請在文章開頭或結尾正確註明以下資訊:作者:直通矽谷 公眾號:直通矽谷訂閱號直通矽谷,北美最專業的IT求職培訓機構,留學生科技求職最佳選擇。
封面: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Amazon_factory.jpg Author:Cacophon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