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利歐:美國已經處於內戰邊緣

Ray Dalio 是全球最大對沖基金公司 Bridgewater(橋水)的創始人,以其對經濟週期的深刻洞察聞名於世。最近他接受了美國保守派記者卡爾森的訪談,對美國社會、AI和中美競爭做了深入的探討。在這個訪談中,他甚至提出美國已經處於內戰邊緣,社會矛盾已到了需要靠直接鬥爭來解決的地步。關心未來趨勢的朋友都應該聽一下這次訪談:

以下是訪談的精華,提取了達利歐本身的回答:

一、美國內部衝突:財富與價值觀分歧下的“內戰”

1.1 “內戰”的定義與特徵

Ray Dalio 將美國當前的社會狀態稱為一種“內戰邊緣”,但他明確指出,這並非傳統意義上的軍事衝突,而是一種社會內部的深刻分裂。他定義這種“內戰”為:社會群體之間存在不可調和的差異,各方願意為捍衛自身利益和信念而鬥爭,甚至不惜挑戰或無視法律體系。這種分裂的特徵包括:
• 對抗性增強:不同群體不再尋求妥協,而是傾向於透過對抗解決問題。• 法律權威衰退:法律的執行和認可度因群體分歧而削弱。• 社會碎片化:不同地區、階層和意識形態之間的裂痕加深。
Dalio 通過歷史類比進一步闡釋這一觀點。他提到,類似的社會分裂在歷史上多次出現,例如美國19世紀內戰前的南北對立,以及歐洲封建社會末期的階級衝突。他認為,當前美國的“內戰”風險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基於對歷史規律的觀察。

1.2 衝突的根源

Dalio 指出,美國內部衝突的根源主要有兩個:財富差距價值觀差距

財富差距

• 全球化與技術的雙重衝擊:過去幾十年,全球化導致製造業崗位外流,技術進步則使低技能工作被自動化取代。中產階級的傳統經濟支柱——製造業——大幅萎縮,而財富向少數高技能群體和技術精英集中。• 資料支援:Dalio 引用統計資料,美國人口約3.3億,其中僅約300萬人(約1%)能夠直接從技術革新中獲益,例如在頂級大學接受教育並進入高科技行業。與此同時,約60%的美國人閱讀水平低於六年級,缺乏參與現代經濟的能力。這種教育和經濟機會的不平等加劇了財富分化。• 社會影響:財富差距不僅導致經濟不平等,還引發了社會階層的固化。底層群體感到被拋棄,而頂層群體則進一步脫離大眾,形成“兩個美國”。

價值觀差距

• 文化與意識形態的分裂:美國社會在宗教、墮胎、槍支管控等議題上的分歧日益加深。例如,保守派與自由派在道德觀念上的對立已從政策分歧演變為身份認同的對立。• 地域差異:Dalio 提到,美國不同州之間的文化和政策差異正在擴大。例如,加州和得克薩斯在移民、教育和稅收政策上的立場截然不同,這種“州級分裂”進一步加劇了全國層面的衝突。

1.3 衝突的表現

• 法律與執法的挑戰:Dalio 以“庇護城市”為例,說明法律的執行因地方政策不同而受阻。一些城市拒絕配合聯邦移民執法,導致執法機構(如警察)在執行任務時面臨兩難境地。這種現象反映了法律權威的削弱。• 政治極化:Dalio 引用資料指出,美國國會的投票記錄顯示,保守派與自由派之間的分歧達到近年來的峰值,跨黨派合作幾乎為零。例如,過去十年,跨黨派投票的比例從20%下降到不足5%。最高法院的裁決也越來越被視為政治化工具,而非中立仲裁者。• 社會暴力風險:Dalio 擔憂,分歧可能演變為暴力衝突。他提到,2020年的全國性抗議活動和國會山騷亂只是潛在衝突的預兆。

1.4 衝突的解決方式

• 鬥爭而非妥協:Dalio 認為,當分歧達到一定程度時,妥協變得幾乎不可能,解決方式往往是透過鬥爭確立主導地位。他引用歷史案例,例如美國內戰透過軍事勝利解決了奴隸制問題。• 領導層的忽視:過去30年,美國領導人對財富和價值觀分歧的應對大多是“鴕鳥政策”,即選擇忽視而非積極解決,導致問題積重難返。• 未來的碎片化:Dalio 預測,美國社會可能進一步分裂,尤其是在州級層面。不同州可能發展出截然不同的經濟模式和社會政策,形成“聯邦制下的小國”格局。

二、技術的變革性影響:人工智慧的潛力與挑戰

2.1 人工智慧的歷史性影響

Dalio 將人工智慧(AI)的出現視為人類歷史上最具變革性的技術進步之一,其影響力堪比15世紀的印刷術和18世紀的工業革命。他認為,AI的獨特之處在於其跨學科性和處理複雜問題的能力,能夠徹底改變經濟、醫療、教育等領域。

具體例子

• 經濟領域:AI可以透過分析微觀交易資料(如消費者行為、企業供應鏈),精確預測通脹、失業率等宏觀經濟指標。例如,AI模型能夠識別傳統經濟學忽視的因果關係,幫助政策制定者最佳化資源分配。• 醫療領域:AI透過整合個人資料(環境因素、壓力水平、飲食習慣)與基因資訊,發現疾病的深層原因。例如,AI驅動的基因編輯技術(如CRISPR)已在癌症治療中取得突破,未來可能實現個性化的分子級醫療。• 教育領域:AI將教育從傳統的課堂模式轉向個性化學習。例如,虛擬現實(VR)技術結合AI,可以模擬複雜的科學實驗,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學習,而非依賴課本。

2.2 AI的優勢

• 超越人類的能力:Dalio 提到,AI已在多項測試中表現出相當於博士級別的知識水平。它不僅能在單一領域深入研究,還能跨領域整合資訊。例如,AI可以同時分析經濟、氣候和社會資料,提出綜合性解決方案。• 效率提升:在製造業,AI驅動的機器人能夠24小時不間斷工作,大幅提高生產效率;在金融領域,AI演算法可以即時檢測市場異常,減少人為失誤。

2.3 AI的挑戰

• 人性侷限:Dalio 強調,儘管AI在技術上強大,但它無法改變人類的本性。人性的貪婪、恐懼和競爭仍將決定AI的用途和後果。• 雙刃劍性質:AI既可用於造福人類(如延長壽命),也可能被濫用(如開發自主武器或監控系統)。Dalio 擔憂,AI可能加劇社會控制或引發新的戰爭形式。• 不平等加劇:AI的紅利可能集中於少數技術精英,進一步拉大貧富差距。例如,能熟練使用AI的群體將獲得更多機會,而低技能工人可能完全被淘汰。

2.4 未來的預測

• “時間扭曲”時代:Dalio 預測,未來五年,AI與量子計算等技術的結合將使世界發生劇變。社會、經濟和政治格局將變得“面目全非”,進入一個難以預測的新時代。• 教育變革:傳統大學模式將被顛覆。例如,AI可能透過線上平臺提供定製化的博士級課程,成本僅為傳統教育的十分之一。Dalio 認為,教育系統若不適應這一趨勢,將面臨淘汰。• 人類與AI的協同:短期內,AI無法完全取代人類的創造力和決策能力。Dalio 強調,未來的關鍵在於人類如何與AI合作,最大化其潛力。

三、全球競爭:美國與中國的技術博弈

3.1 AI競賽的現狀

Dalio 認為,AI是全球競爭的核心,美國和中國是主要玩家,但雙方各有優勢,難以出現單一霸主。

美國的優勢

• 創新能力:美國擁有全球最多的諾貝爾獎得主和頂尖大學(如MIT、斯坦福),吸引了大量國際人才。Dalio 提到,美國約一半的科技突破來自外國移民。• 法律與資本市場:美國的智慧財產權保護和成熟的資本市場為創新提供了土壤。例如,矽谷的風險投資生態系統每年為初創企業注入數百億美元。• 文化驅動力:美國崇尚個人主義和自由探索的文化,激勵了顛覆性創新。

中國的優勢

• 製造業霸主:中國佔全球製造業的33%,超過美國(約12%)、歐洲和日本的總和。Dalio 指出,中國的生產效率和成本優勢無可匹敵。• AI應用能力:中國在AI的實際部署上領先,例如在機器人技術、智慧城市和電子商務領域。深圳的無人機產業和杭州的智慧交通系統是典型案例。• 政府支援:中國透過大規模補貼和產業政策推動技術發展,例如“中國製造2025”計劃。

智慧財產權的挑戰

• Dalio 提到,智慧財產權保護是全球競爭的痛點。新技術往往在六個月內被複制,削弱了創新者的領先優勢。例如,美國開發的晶片設計可能迅速被中國企業借鑑。

3.2 未來的競爭格局

• 多樣化博弈:Dalio 預測,全球競爭將呈現多樣化的優勢分佈。美國擅長技術設計,中國擅長生產和應用,其他國家(如歐洲)可能在特定領域(如綠色技術)佔據一席之地。• 保護主義風險:競爭可能引發貿易壁壘或技術封鎖。例如,美國對中國企業的制裁(如華為)可能加劇雙方的對抗。• 製造業的困境:Dalio 認為,美國難以透過AI和機器人重振製造業,因為中國已在自動化生產領域建立了領先地位。美國的高勞動力成本和基礎設施老化是主要障礙。

四、社會和諧與幸福:社群的重要性

4.1 財富與幸福的關係

Dalio 透過資料分析發現,財富和權力在滿足基本需求(如健康、教育、住房)後,與幸福感無顯著相關性。
• 美國案例:儘管美國是全球最富裕的國家,但其平均壽命比加拿大少五年,焦慮和抑鬱症發病率高於許多發展中國家。• 印尼案例:印尼的GDP遠低於美國,但在全球幸福感排名中位居前列,主要得益於緊密的社群關係。• 核心結論:Dalio 強調,社群和人際關係是幸福的最大決定因素,而非物質財富。

4.2 實現社會和諧的路徑

• 教育的作用:Dalio 主張,教育不僅是技能培訓,更是培養文明素養和合作能力的關鍵。例如,芬蘭的教育體系透過強調團隊合作和社會責任,顯著提升了國民幸福感。• 宗教與歷史的啟示:Dalio 提到,宗教透過規則和價值觀促進和諧。例如,基督教的“愛鄰如己”和佛教的“因果報應”都鼓勵人與人之間的尊重和互助。歷史上,羅馬帝國的法律體系也透過強制性規範維持了社會穩定。• 技術的輔助:AI可以延長壽命、減少疾病,但Dalio 警告,若缺乏和諧,技術進步只會放大沖突。例如,智慧監控可能提高安全,但也可能侵蝕隱私和信任。

4.3 人性與合作的挑戰

• 人性的不變:Dalio 指出,技術進步並未改變人類的自私、恐懼和競爭本性。和諧需要透過集體努力克服這些缺陷。• “我們”的定義:Dalio 擔憂,當前社會缺乏共同目標。個體和國家更傾向於追求自身利益,導致合作困難。例如,氣候變化需要全球協作,但各國仍在推卸責任。

Dalio 最後強調,未來的成敗取決於人類如何相處。技術只是工具,和諧才是終極目標。他呼籲社會重新審視“我們”的定義,找到合作的路徑,以應對前所未有的挑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