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賣血104次?美國底層人為何成了移動血包 2025-04-22 19:46 最華人 來源:酷玩實驗室 ID:coollabs 中美網友賽博對賬,到底爆出了多少不得了的真相? 自從去年底海量老外湧入小紅書之後,大家得以從他們的親身經歷中一窺美國的底層真實狀態,一天打三份工、物價貴上天、大學學費貸款要還半輩子……這些都罷了,最離譜的就是,有很多老美提到,自己需要賣血才能維持生活,有人每週都去賣血一次,一次可以賺到上百美元,然後拿錢去吃點好的或者補貼家用。 更恐怖的是,他們說起這事時表情非常淡定,就好像在講自己多找了份兼職賺外快一樣,似乎對於美國人而言,賣血是很平常的謀生的手段,完全不構成問題。 人血,最受歡迎的“美國製造” 對於中國人來說,“賣血”已經是個很古老很遙遠的名詞了。 1998 年 10 月 1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正式實施,該法明確禁止有償賣血,規定國家全面實行無償獻血制度,無償獻血的血液必須用於醫療臨床,不得買賣。 在全球197 個主權國家中,192個都通過了類似的法律,禁止有償賣血已經成為主流共識。 因為涉及金錢後,缺錢的人可能會頻繁獻血,超出人體正常的恢復能力,也很容易滋生逼迫賣血等犯罪行為,不符合文明社會的底線標準。 而美國,就是世界上僅剩的那幾個,還在法律層面允許賣血的國家之一,也是全球人血製品市場最大的供應商。 讓我們來看一組資料吧,2006年,美國有記錄在案的賣血為1200萬人次;2016年上升到了每年3800萬次人;再到2019年,這一數字已經超過5300萬人次,此後全球經濟下行週期到來,賣血的人想必只會更多,美國的主管部門直接選擇大隱身術,停止公佈數字。。。美國媒體倒是估算了一下人數,每年賣血的人多達2000萬。。。 在全美各地,有1041家有償採血中心,佔全球的七成,其中大部分都集中於貧困社群和大學城,因為這裡充滿了缺錢的人。在美國,菸草、賭博等特殊行業打廣告都被嚴格限制,採血中心卻可以肆無忌憚地釋出實體或者線上廣告,誘惑人們來賣血。 “婚禮缺錢是吧?趕緊來賣血” “學生仔缺錢買書?別擔心,賣血就對了” 而美國的人血製品出口額,常年佔其出口總額的2%到3%,2024年時賣了超過420億美元,已經逼近了汽車整車和電子晶片的出口額,為美國第六大出口商品,如果按市場來算,美國的人血製品佔據全球市場的70%以上,處於絕對的支配地位,你說它是最受歡迎的“美國製造”也不為過。 看完這組資料,可能大家腦子裡只有一個問題 —— 美國人,是不是瘋了? 可持續性竭澤而漁 瘋不瘋,瘋到什麼程度,我們還是要用科學說話。 首先大家要搞清楚一個概念,美國的人血產業,主要是交易血漿而非全血。 我們通俗意義上講的“賣血”,在醫學上指抽取全血(blood)進行交易,全血包含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和血漿等成分,這種買賣行為被我國法律所禁止,目前只能透過公立的血液中心,以無償獻血的方式收集,且單次獻血量限制在200—400毫升,兩次間隔不低於6個月。 與相對的是抽取血漿(plasma),醫護人員會透過一個分離機,將全血中的血漿單獨分離出來,通常呈現為黃色液體,剩餘的紅細胞等成分則重新輸回人體。由於身體重新制造血漿的速度,要比生產紅細胞快得多,抽血漿造成的傷害也比抽全血低,所以我國並不禁止有償抽血漿,合規的企業可以建立採集中心,採集後向捐獻者支付誤工費、營養費等經濟補償,但需要遵守安全間隔,兩次抽漿間隔必須超過14天,年累計次數必須低於24次。 美國呢,兩種交易都不禁止,但是在實操中,主要賣血漿。這看上去還好,沒有打算直接把人抽到死。 問題是我們只要細看美國的法規,就會發現喪心病狂之處。美國居然允許一個人每週抽兩次血漿,也就是說,每年最多可以賣血漿104次,這個標準幾乎是中國的5倍,無比寬鬆,完全不把人的健康當回事。 血漿中含有多種凝血因子,過度抽取會導致這些凝血因子的大量丟失,使人體的凝血功能受到影響,可能出現輕微創傷後出血不止,再加上血漿中存在著免疫球蛋白等免疫物質,它們在人體抵禦疾病的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過度抽取血漿會使免疫球蛋白的含量減少,導致人體免疫力降低,更容易感染疾病。 而且美國對賣血者的篩選也非常寬鬆,只要求年齡在18到59歲之間,體重在50千克以上,就可以去抽血漿。至於你身體有沒有啥基礎病,會不會因為抽血漿引發什麼問題,這些採集中心是一概不管的,只會發個問卷,讓你在疾病那裡全部都選“否”,填完他們就免責了,抽死人了怪你在問卷上撒謊。就連那個僅有的體重檢測,也是極為潦草,工作人員甚至都懶得檢查作弊,隨便在腿上綁個沙袋就能矇混過關。 所以,好的一方面是,美國全血買賣搞得少,沒有把人當成一次性耗材;壞的方面是,他們在抽血漿的時候,也不管你會不會傷身折壽,使勁抽就對了,可持續性竭澤而漁。 美國每年的有償血漿採集量約為4.3萬噸,按2000萬賣血者來算,平攤到每個人頭上就是抽了2.15公斤的血漿,這麼大的採集量,遠遠超過了美國人自己的醫療所需,60%都用於出口創收。 窮人的飯碗 美國形成這種人血產業,不外乎兩大原因,一是巨大的貧富差距,底層人也要吃飯;二是血液製品利潤非常高,美國的醫藥資本對政壇擁有極大的干預能力,自然不會放過這塊肥肉。 經過前段時間的中美大對賬之後,可能大家應該知道,美國底層人民的收入並沒有那麼高,你端個盤子打個零工,可能時薪才7、8美元而已,同時美國的固定支出,房租、吃飯、養車費、保險等等極高,一不小心就容易入不敷出,陷入貸款利滾利→更加入不敷出的惡性迴圈,最終淪為街頭homeless。 在這種情況下,賣血可謂是“天上掉餡餅”,一般來說,首次賣血漿會有首單獎勵,通常是200美元往上,此後的每次抽血漿,單次報酬在50美元到140美元之間,在沙發椅上小睡一會兒,錢就到手了。 這還只是普通情況,價格會根據供需關係浮動,在血漿嚴重短缺的時候,單次報酬可達200美元,之前的疫情期間,單次價格一度漲到900美元,躺個把小時,賺半個月的工資。 而且採血中心為了貨源穩定,往往會推出了連續打卡獎勵,週週都賣血,獎勵幾十美元,連續幾個月賣血,獎幾百美元,如果你踩著美國那無比寬鬆的法律紅線,直接45天內抽8次,最高可得1000美元。如果你還嫌賺得不夠,可以跟傳銷的一樣拉人頭,介紹朋友親戚來賣,每拉來一個新客,都可以得到超市購物卡、購物優惠券等禮品。賣個血,跟在遊戲裡肝賽季戰令似的,玩得真花。 對於為生活而發愁的底層人來說,如果不想冒著被清空彈夾的風險去零元購的話,那賣血就是為數不多的合法賺快錢手段。美國商業調查機構Safegraph統計了2018年至2021年美國600萬家零售門店的資料,每當一個社群有新的採血中心開業,周邊的必需品和非必需品商店,客流量都會顯著增加7-10%。 翻譯一下就是,賣血產業提升了居民收入,有不少人拿到錢去換成吃的用的,維持生活,或者是拿去償還信用卡賬單。 ● BUSINESS INSIDER 有人用賣血的錢,交了家裡第一臺車的首付。 ● BUSINESS INSIDER 當然,也有人用自己的血漿,換來了心心念唸的蘋果全家桶,以及名牌包包。 ● Daily mail 賣血行業甚至顯著影響了銀行的生意,一家採血中心,能夠讓周邊銀行的發薪日貸款(下個月發工資前短期頂一頂的貸款)數量平均減少13.1%,分期付款數量下降15.7%。畢竟貸款還得出利息,透支自己的身體就不用這麼麻煩。 然而,賣血者得到的這一切,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因為扎針太多導致靜脈塌陷,只是最常見的傷害,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市57%的賣血者表示,每月至少1/3收入依賴血漿捐獻。頻繁抽取血漿導致鐵元素流失,加劇貧血問題。一名愛達荷州年輕女性描述,每次捐獻後感到“極度疲憊和飢餓”,甚至出現頭暈、昏厥等典型貧血症狀。 而且美國的低收入群體普遍存在營養不良問題,頻繁抽取血漿,進一步導致微量元素流失,提取血漿用的輔助劑也會溶解掉血液中的鈣,導致很多賣血者出現骨質疏鬆和牙齒脫落。 更可怕的是,長期高頻捐獻會破壞免疫系統,增加感染風險,前面圖片中那位賣血買包的女孩,就已經因為免疫力低下死於了肺炎…… 老闆們的金礦 賣血者的健康問題,採血中心背後的企業老闆,是不感興趣的,他們只知道,這些移動血包就是大金礦,可以源源不斷地產生利潤。 在醫療領域,血漿製品有著極高的地位,是治病救人的關鍵。 白蛋白是血漿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質,醫療企業從血漿中提取白蛋白,用於治療因失血、創傷及燒傷等引起的休克;血漿中還可以提取免疫球蛋白,這種蛋白具有抗體活性,可增強人體免疫力,用於預防和治療多種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麻疹、水痘等,提高生存率,比如說疫情期間,新冠康復者的血漿就被用於治療病人。血漿還可以拿來製造凝血因子,對於血友病等凝血功能障礙性患者,凝血因子是至關重要的治療藥物,能夠止血和預防出血。 在藥物研發過程中,血漿樣本可用於研究藥物在體內的代謝過程、藥物與血漿蛋白的結合情況等,幫助確定藥物的劑量、劑型和給藥途徑等。同時,透過觀察藥物對血漿中相關指標的影響,評估藥物的療效和安全性。 正因為血漿如此重要,其製品的價格自然也貴上天。花50美元從窮人那買到的血漿,轉手賣給其它的醫院或者研究機構,就要價200美元了,藥企含淚賺3倍差價,如果做成血液製品,那身價瞬間更是可以瞬間翻十倍。 二戰後,美國的製造業因為人力成本上升,開始逐漸空心化,資本開始湧入利潤更高、而且是剛需的醫療行業,CSL、Grifols、武田製藥等跨國巨頭,在美聯合成立了血漿蛋白質治療協會(PPTA),他們花費大量的金錢資助政客,進行遊說,現如今,整個血液行業僱傭了超過200家遊說機構,年均遊說支出超1.2億美元。 這些藥企對於政治的強大影響力,導致美國國會通過了極其寬鬆的法律,每年允許賣血104次,為全球最高,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甚至將血漿採集的日常監管權下放給企業自身,大搞“監管外包”,讓大量不合適賣血的人也成為可榨取的資源。 在上世紀中後葉,這些藥企為了多找幾個血包,甚至連囚犯都不放過,把業務擴充套件到了監獄裡。阿肯色州一家生物醫藥公司從80年代起長期從囚犯身上採漿,是州長親自簽署協議允許的,而該公司隨後成為州長的重要金主,對了,這位仁兄是我們的老熟人,他叫比爾·克林頓。直到上世紀90年代,這種囚犯賣血行為才被完全禁止。 不過問題不大,老闆們找到了比囚犯還好用的耗材——老墨。墨西哥的窮人更多,要求也更低,30美元+1瓶飲料就能打發了,所以這些企業在美墨邊境開設了大量的採血中心,並且安排專車和快速通道,把一批批缺錢的墨西哥人從邊境另一側拉過來。 PPTA甚至唆使移民部門,向墨西哥賣血者發放大量的B1/B2短期簽證,允許他們暫時進入美國進行有償獻血,儘管根據美國簽證法,此類簽證僅限於商務旅行和觀光,這麼做事公然違法,然而醫藥資本的實力擺在這,也沒人敢查。 ● CCTV 之前的疫情時期,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為了防止病毒跨國傳播,於2021年6月宣佈,禁止墨西哥公民持臨時簽證進入美國出售血漿。PPTA立即展開遊說,以疫情期間血漿緊缺為由,抨擊禁令,最後還真逼得政府把禁令給取消了,所謂的“手眼通天”就是如此吧。 被遺忘的“毒血門” 窮人為了換錢,不計代價地多賣血,老闆為了賺錢,也不把人命當回事,在這種情況下,血液製品安全性自然也不在考慮範圍內了。 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英國因為國內血漿供應量不足,向美國大量進口血液製品。因為美國採血中心對於賣血者的要求極低,篩選也不嚴格,導致帶病血漿產生有大量不合格血漿製品,而且他們採用了一種混合工藝,將數千人的血漿混在一起,導致一份樣本汙染整個產品庫。 英國人稀裡糊塗,從美國引進了受汙染的血液製品用於醫療用途,最終導致超過3.5萬人感染了丙型肝炎和艾滋病等嚴重疾病,其中3000多人因此喪生。其中還有一部分是本就已經很悲催的血友病患者,抱著生的希望在治療時輸入了血漿製品,沒想到被它要了命。 ● 路透社 在受害者中,還有位10個月大的孩子,他叫科林·史密斯,在手術中輸入了毒血漿後,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僅僅五歲5歲就離世了。 除了英國之外,法國有1250名血友病患者因為毒血漿感染艾滋病病毒,加拿大超3萬人感染丙肝,葡萄牙、義大利、冰島、日本等國也紛紛中槍,因為進口了美國受汙染的血液製品發生了大規模艾滋病感染事件。 但這些國家都不敢真的找美國追責,就比如說英國,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英國傳染病專家已警告政府美國血漿存在風險,但政府以“無確鑿證據”為由拒絕停止進口。從1993年起,英國衛生系統故意銷燬檔案、掩蓋真相,拖延調查至2017年才正式啟動,去年5月,首相蘇納克才正式就毒血事件向受害者道歉,並稱之為英國國恥。 大家可能會覺得他們選擇沉默,完全是懾於醫療在美國政壇的影響力,喪權辱國。 事實並非那麼簡單,在各國相繼禁止交易全血以及限制血漿交易後,7成的血製品供應量,都來自法律寬鬆的美國,一旦停止進口,就意味著無血可用。 這些政客更多是擔心民眾對於美國血液製品產生恐懼後,集體要求禁止進口,導致醫療系統崩盤。 人血,真的無法替代嗎? 對於賣血者而言,這個產業充滿了剝削和壓榨,對於病人來說,血漿的供應又不夠穩定和安全。那麼,有沒有啥黑科技,能夠取代人血呢? 經歷過毒血事件後,醫學家們加快了對血友病治療方案的改進,其中一個重要突破就是,利用基因工程技術重組DNA,在細胞中表達出特定的凝血因子,即血友病人缺乏的凝血因子Ⅸ,直接注入患者體內,就可以起到治療作用,無需再靠注射他人的血漿來獲得這種物質。目前。重組凝血因子IX已經在全球範圍內廣泛應用,大大減少了血漿用量。 血漿的另一個重要用途就是提取白蛋白,用於治療因失血、創傷及燒傷等引起的休克技術,與之對應的一條替代路線就是,透過基因改造的方式,將人血清白蛋白基因轉入到微生物或植物等生物體內,使其生產出與人體蛋白質相同或相似的替代品。 比如我國有一家高新技術企業,就透過上述方式將水稻改造成了“生物反應器”,經過基因編輯的水稻,在生長過程中透過光合作用能自動合成人血清白蛋白,並儲存在米粒中,之後將稻米脫殼、粉碎、提取人血清白蛋白、經過純化、過濾、凍幹就可以使用了,打造出了堪稱科幻片的稻田血庫,低成本,且不存在汙染風險。目前這家企業已經基本完成實驗,正在轉向量產。 科學的進步,可以解決很多問題,我們有理由相信,人血製品在不久的將來會被取代。 但麻煩在於,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科技似乎並不能解決貧富差距問題,從刀耕火種的年代,到繁榮的21世紀,底層人永遠都是最慘的。對於美國而言,這個差距還在不斷拉大,1974年時基尼係數為0.353,到2019年已升至0.415,2/3的美國人連1000美元的應急費用都拿不出來…… 如今賣血已經成為美國社會的根基之一,這個用命換錢的渠道,讓無數人在生活的重壓下找到了喘息之機,當人血被別的產品替代,窮人們又該靠賣什麼維持生活呢?賣肝,還是賣腎? 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最華人影片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