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頭貼,復興在2025。


文|啊遊
編輯|陳梅希
來源|刺蝟公社(ID:ciweigongshe)
封面來源|視覺中國
日劇《重啟人生》中,跟好友美穗、夏希一起過生日,是女主麻美每輪人生的固定日程。飯桌上,美穗會從包裡拿出三人學生時代一起拍攝的大頭貼,三個人齊齊陷入懷念後,決定回家路上再去拍一張。
成年後的大家,看到升級過的大頭貼機器時,忍不住感慨:“誒?跟以前不一樣了呢!”“這個會把每個人都拍得像宣傳海報一樣美嗎?”隨後一邊嬉笑著,一邊模仿學生時代的pose,拍下成年後的大頭貼合影。
每個90後的記憶中都會有一臺大頭貼機。
曾經的它,可能出現在學校門口的文具店,或是商業街的精品店,逼仄的空間,簡單的兩三個按鍵,以及花花綠綠的搞怪邊框,只能容得下一張大臉。
時隔多年,如今的大頭貼機,最常出現的地點是——商場。韓系簡約風逐漸接替了千禧年的y2k審美,不斷與動漫、遊戲、明星進行聯名的邊框,也開始讓大頭貼有了一絲“專屬周邊”的意味。
但很少有人知道,無論是日系古早大頭貼,還是韓式大頭貼,均是自助拍照亭(PhotoBooth)不斷進化的分支。而今年,已經是自助拍照亭誕生的第100週年。

阿納托爾·約瑟夫,圖源:維基百科
1925年,第一臺自助拍照機器出現在紐約的百老匯大街上,25美分可以拍攝、沖洗並列印8張照片。機器剛出現不久街上就排起了人龍,隨後的半年內,有28萬人使用它拍過照;兩年後,它的創立者阿納托爾·約瑟夫賺到了100萬美元,成功躋身百萬富翁。
在這之後的一個世紀,自助拍照亭曾被人遺忘,也正不斷在新的商業模式下,重煥生機。

走進那個大頭貼機
情人節下午5點,北京朝陽大悅城B1層,許多人正在一家新開的大頭貼門店排隊。
用大頭貼來形容這家店可能並不準確,從排隊年輕人的K-pop穿搭不難看出,這是一家名為Photoism的韓式連鎖自拍店。而由於韓式自拍店一般提供的照片模板多為四宮格模式,所以愛好者們通常會用“人生四格”來替換掉傳統“大頭貼”的說法。
店門口單獨劃分出的一小塊區域裡,放著兩排各式各樣的髮箍,在進入機器拍照前,可以隨意挑選自己喜歡的頭飾;店內四臺機器分列兩側,中間過道的牆上掛著鏡子和留言板,留言板上貼滿了粉絲留言以及打印出來的相片。
店內機器能夠拍攝黑、灰兩種底色背景的“人生四格”,相框樣式和顏色均可以自由選擇,同時還提供能與韓團愛豆進行合拍的四格相框,許多韓糰粉絲正是因此專門來拍照、打卡。這家韓式自拍店剛開業的時候,工作日下午也要排隊兩三個小時,如果遇到熱門愛豆的四格相框即將下線的日子,需要排隊的時間則會更長。
經過耐心的等待,終於進入“人生四格”的拍攝間後,會發現裡面的空間很大,配有掛衣架以及用來增高的腳踏板。正中間擺放的機器會為你提供三種選擇,分別是“明星/IP藝術相框”“經典相框系列”以及“特別企劃系列”,其中“明星/IP藝術相框”單價是69元/張,經典款式則是39元/張。
我們興致勃勃地直接點進“明星/IP藝術相框”選項,隨後機器螢幕上會出現十幾家韓團的logo與名稱,點選自己喜歡的韓團,便能看到日思夜想的愛豆在相框模板中或是比心、或是擊掌。而你只需要站在取景框中的留白位置,同樣做出比心、擊掌等動作,就能低成本獲得與自家歐巴或歐尼的親密合影。
情人節傍晚7點,朝陽大悅城1層中庭,“小馬寶莉”快閃店旁的大頭貼機器,吸引了幾名小學生的駐足。
這個頭頂“魔法照相館”的可移動自拍亭,自然不是小孩子想象中真的擁有魔力的小房間,實際上,這是國內自助拍攝品牌JUST.FOTO與小馬寶莉聯名推出的“限定款大頭貼”。
從外表上看,這個大頭貼機器身披小馬寶莉外衣,蘋果嘉兒在彩虹前忽閃著大眼睛;而從內在來看,螢幕上呈現有四種款式不一、印有多個小馬形象的四格邊框,拍攝一張需要花費39.9元。
作為小學生群體中的頂流,小馬寶莉對小孩子來說無疑擁有致命吸引力。
實際上,目前市面上的聯名大頭貼並不少見,就在去年9月,同樣在朝陽大悅城,泡泡瑪特就曾在門店附近擺設了一臺與“星星人”IP聯名的泡泡茄盒大頭貼機。凡是到店購買星星人盲盒的消費者,都可以憑藉購物小票免費獲得一次拍攝機會。
而與小馬寶莉聯名的JUST.FOTO,更是深諳IP聯名之道。據不完全統計,從去年11月至今,JUST.FOTO已經推出了《時光代理人》《戀與深空》《閃耀暖暖》《蛋仔派對》等熱門遊戲,以及“芭比”“史努比”“Pingu”“迪士尼”等諸多經典IP的聯名相框,堪稱大頭貼界的“瑞幸”。
今時今日的大頭貼生意,早已與諸多90後印象中的拍照生意有所不同。無論是韓版的“人生四格”還是國產的自助拍照品牌,如今都更像是一門“周邊”生意:透過與涵蓋各個年齡段的IP、遊戲、明星進行合作聯名,全方位地踐行粉絲經濟。
情人節晚上8點,朝陽大悅城8層影院入口處,一個寫著“佳嘰韓國大頭貼”的機器映入眼簾。即便從閃亮的燈牌來看,這個機器似乎更接近兒時的大頭貼配方,但擺放在門外的髮箍、以及從門簾中透出的裝飾性墨鏡,還是暴露出這臺機器同樣是升級後的版本。

誕生,消失與進化
90後更為熟悉的其實是源自日本的大頭貼“purikura”(Purinto Kurabu的縮寫,意為印刷俱樂部)。
1995年7月,由東京的遊戲軟體公司Atlus與Sega聯合開發的purikura自助拍照機器首次在日本亮相,最早擺放在當地的遊戲廳和娛樂廳裡。purikura很像是自拍照與街機遊戲的混合產物,拍攝者可以自行選擇背景邊框,而當年很多背景邊框的風格都是五顏六色、充斥著星星貼紙和閃光裝飾的y2k風格。
1998年,日本的purikura傳入國內,因其只能拍攝大頭照片,且打印出來的相紙帶有背膠可以隨意貼上,因此被廣大群眾親切地叫做“大頭貼”。此後purikura又經過了幾年的引入與下沉,最終在千禧年左右火遍全國,至此成為無論是一線城市還是縣城小鎮,無論是步行街還是小學門口文具店都能見到的拍照機器。

圖源:維基百科
97年出生的山楂,最早接觸到大頭貼是在6、7歲的時候。
“第一次去拍大頭貼是上大學的姐姐,帶著剛上小學的我一起去拍的。當時鄭州的‘光彩’步行街和‘二七商圈’是特別時髦的地方,裡面許多精品店、飾品店都會有大頭貼機。”
山楂告訴刺蝟公社,後來學校附近的文具店裡也開始出現大頭貼機,這股潮流逐漸蔓延至小學生群體:“放學或者週末的時候,大家就會一起去拍大頭貼,拍完再買一杯避風塘奶茶,一袋臺灣無骨雞柳。”她還記得,當時拍一版16張的大頭貼只要5塊錢,自己和朋友們選好喜歡的邊框,老闆再把對應邊框的編碼輸入進機器,才能開始拍攝。
每年兒童節,山楂都會跟發小一起去拍大頭貼,山楂的媽媽也很支援,在媽媽看來,拍大頭貼是既便宜又有紀念意義的過節儀式。就這樣,山楂一直拍到小學畢業。
“但上了初中之後就再也沒拍過了,現在想想,感覺大頭貼好像隨著童年一起消失了,很久沒再見到過。”
上了初中、高中,學業壓力逐漸增大,見證過大頭貼繁榮的一代人沒再有時間關心,那些擺在精品店一角、能吐出可愛自拍照的機器都去了哪裡。一條更為現實,也更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線索,直到長大後才逐漸清晰——2010年左右,伴隨著智慧手機與簡易P圖軟體的出現,更先進的數字化方式能讓人們輕輕鬆鬆在手機上挑選濾鏡、貼紙和邊框,沒人再需要大頭貼機了。
當攝影技術已經足夠滿足人們對於拍照的工具性需求,情緒價值就成為了自助拍照機捲土重來的關鍵。
2018年,韓國創投公司LK Ventures的副總裁李鎬益創立了品牌Life4Cuts,也就是最初的“人生四格”。Life4Cuts同樣是透過自助拍照裝置,給人們提供簡便的自拍服務,但與日系大頭貼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是將四張影像列印在同一張相紙上,畫質更為高畫質,背景也更為簡潔。

圖源:Life4Cuts
李鎬益此前曾表達過:“人生四格和千禧年流行的貼紙相片,其所對應時代潮流的方式完全不同。”人生四格希望能捕捉到人們最滿意的時刻,旨在幫助年輕人留下珍貴的“人生照片”。
據瞭解,到2022年左右,Life4Cuts在韓國累計拍攝的人生四格已經超過了1億張,拍攝“人生四格”的風潮也逐漸從韓國吹向國內。
2021年,歐樂和朋友在三里屯逛街的時候,無意間發現了一家自拍門店:“逛街逛著逛著有點無聊的時候,看到商場裡有家大頭貼門店,就跟朋友一起進去拍了一張豎列的四格照片,當時還不知道這種就叫做‘人生四格’呢。”
又過了兩年,歐樂跟同事一起去韓國團建,做攻略的時候才知道“人生四格”在韓國十分流行:“在弘大逛街的時候,NAVER地圖(韓國的地圖軟體)上隨便一搜就能搜到無數家可以拍人生四格的自拍館,8000韓元就能拍一張。”平時會關注韓娛,也有追韓國男團的歐樂,當時也跟喜歡的愛豆模板留下了“人生四格”合影。
就這樣,曾經消失過一段時間的自助拍照機,又藉著“人生四格”的名頭,再次出現在聚集了大批年輕人的商場裡。

即時影像的生命力
在智慧手機鏡頭每秒吞吐億萬畫素的時代,寶麗來相紙顯影時的細微顫動,撕拉片剝離背紙時散發的顯影液氣息,大頭貼機裡擠作一團的笑臉,正以某種悖論式的姿態重返現代生活。
對於很多熱衷於拍大頭貼、人生四格的人來說,一張能夠即時獲得的相片,所承載的東西早已超過了那片單薄的紙張。
今年已經30歲的小南,第一次拍攝大頭貼是為了上交小學紀念冊上需要貼上的相片,在小學畢業之後,她同樣沒再留意過曾經遍佈步行街的大頭貼機都去哪裡了。但在最近幾年,每當自助拍照機再次出現在自己身邊時,小南總是忍不住進去拍一張。
“2023年年底,我跟我物件還有朋友一起在釜山跨年,發現街上到處都是自拍館。”在小南的描述中,跨年夜當晚,他們在街上走進了一家自拍館,裡面有一整排可以自選的道具,還有一整排可以用來梳妝的鏡子和桌椅,幾個人興高采烈地拍了合影。
“對於我們來說,那是一個非日常的生活。比如去釜山正好走過那條街,可能之後再也不會經過那條街了,拍攝能夠立馬拿到手裡的這種相片,感覺就像是握住了那個瞬間。”
在英文世界中,能夠進行自助拍攝的機器被稱為“Photo Booth”,但可能是因為進化版本的“人生四格”尚未能在歐美形成更大規模,所以當地的Photo Booth被大多數人遺忘後,數量仍在逐年減少。
而在一個域名為photobooth.net的網站裡,我們驚訝地發現,直到如今還有人在追蹤拍照亭的位置與現狀。甚至從網站首頁的海報資訊來看,一批狂熱的拍照亭愛好者與懷念者們,正在計劃慶祝Photo Booth的一百歲生日。

圖源:photobooth.net
如果把時間的脈絡再往前推,其實在阿納托爾·約瑟夫把拍照亭擺在紐約大街的36年前,1889年的巴黎世界博覽會上,法國發明家T.E.Enjalbert就曾展出過一款投幣式自動拍照亭,但受限於當時的技術,照片拍攝完成後要等待很久才會顯影。
在膠片成像的年代,自助拍照亭拍攝完成後需經歷沖洗膠捲的過程,最快也需要花費5分鐘;但如今配有數碼相機以及印表機的自助拍照機器,拍攝完成後大約只需30秒就能取走照片。
技術每隔幾年就會換代,一代人老去還會有另一代人正年輕,時間長河裹挾著每一代人和每一代機器滾滾向前,一邊在我們頻頻回望的瞬間留下過去的泡影,一邊創造著新的影像與未來。
(文中山楂、歐樂、小南均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