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走向感官操控,人類還會思考麼?微軟中國CTO韋青談尼克·博斯特羅姆新作《未來之地》

本文為微軟(中國)CTO 韋青為《未來之地:超級智慧時代人類的目的和意義》一書撰寫的導讀文章,內容有刪減。
在這個機器智慧飛速發展的時代,,人機關係概念混淆的時代,人之“何以為人”目的性缺失的時代,以這種原則讀這本書,可能是獲得更大收穫的一種有效途徑。
坦白講,這不是一本易讀的書,比作者尼克·博斯特羅姆(Nick Bostrom)十年前的那本暢銷書《超級智慧:路線圖、危險性與應對策略》難讀。但認真讀下去,它會是一本讓你收穫極大的書。它的價值不在於答案,而在於角度;不在於確定性,而在於多樣性。
對於這樣一部作品,應該有不少認真的讀者會給出更有結構性的內容提要,我也就不再畫蛇添足。我還是以一名工程師的身份,依據自己在技術行業的實踐體會,為這本討論在“深度烏托邦”時代(“後富足”“後工業”“後稀缺”等一切具足的時代),人生目的與意義的深刻作品,提供一點兒實踐中的思考體會。
首先要強調的是,對被稱為“瑞典超級大腦”的作者而言,《未來之地》和《超級智慧》所論述的主題是他自青少年時就開始思考的“人生大事”。他是一名集哲學、理論物理學、計算神經科學、邏輯學和人工智慧理論功底於一身的綜合性學者與思想家,我們需要以綜合性的知識與視野來理解與參考這本書的內容,邊看邊思索,不要急於斷言,這大概不是一本看一遍就能看懂的書。
這本書風格獨特,以六大章對應作者假想的六天內的六堂課,每一天對應的章節都有精彩的內容,其中不乏深刻甚至深奧的話題。在第一章到第四章的結尾處,作者依託一隻虛構的名叫費奧多爾的狐狸,寫了23 封信,很有意思,中和了書中略顯枯燥的內容。其中“最終總是有兩種選擇:為沒有更好而悲傷,或者為沒有更糟糕而快樂”以及“每個人都有他的命運。這個世界,這種生活,出奇地美麗,如果能再變得不那麼可怕就好了”尤其讓我印象深刻,所以也請把我接下來分享的內容當作上完六堂課後的一封讀者來信吧。
“正—反—合”
對我而言,這本書的題眼在第六天講課的結尾。
整本書中有太多的觀點值得深思,這就是這本書的意義。如同作者開篇就闡明的“我的講座系列不是什麼”那一段,他說:“它不是試圖為某件事或某個觀點‘辯護’。相反,它是一種探索。
在探索像我們面前這樣深刻而困難的話題時,我們希望考慮多種因素,追尋各種思路,接觸互為競爭的不同評估概念,以期帶著儘可能多的敏銳和共情,去體驗每一種思想觀念每一個選擇傾向。不要過早地否定一種自然的(或原發的)觀點,即使最終我們會摒棄這種觀點。
這種探索的精神、開放的胸懷與實事求是的態度,正是這本書要傳達的理念。的確,探討人生的目的與意義,尤其是探討人類實現了對人工智慧的所有追求之後的人生的目的與意義,不僅是一個困難的話題,更是一個“不可能完成任務”的話題。
閉卷考試有滿分,也意味著有絕對的對錯;但是真實的人生與社會是開卷的,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分法世界,二分法太簡單了,“正—反—合”方是應對良方。
人工智慧這種對人類文明可以產生巨大推動或破壞作用的機器能力,簡單地使用二分法判斷對錯的方法未免過於草率。支援發展人工智慧的人,要有能力提出不支援它的理由;同樣地,不支援發展人工智慧的人,也需要有能力提出支援它的理由,這是科學的證偽精神,也是“一陰一陽謂之道”的智慧。在具體應用的決策階段,不僅要考慮對機會的把握,也需要考慮對風險的預防;同樣地,對風險的預防,不意味放棄機遇。“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世界本來就是在矛盾統一中向前發展的,我們要做的,是“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作者在整本書中長篇累牘地分享了那麼多深刻有趣的假設、觀點和主張,到了最後關頭,留下了開放式的結尾。這個問題本就不是一個能夠純粹靠科學思想與技術手段解決的問題,它有關人類的信仰,有關人類的文明追求,有關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沉默的主角
以我的理解,這本書未明確道出的,恰恰是除了科學與技術以外的另外兩名沉默的主角,那就哲學和神學。
就像人類攀登珠穆朗瑪峰,有南坡、北坡之分,在當前這個人類文明發展關口,我們同樣有可能面臨攀登人類文明高峰過程中的不同的路徑選擇。與攀登珠穆朗瑪峰選擇南坡、北坡路徑不同的是,人類如果能夠摒棄非黑即白的二分法,採用“正—反—合”的方式,借鑑各自的長處,避開各自的短處,科學、哲學和神學思想的互相指導與批判,或許能夠為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下一步發展探索出一條更加圓融的發展道路。
當前人類面臨的有關人工智慧的問題,明顯超出了科學與技術能夠解決的範疇,那麼科學、技術、哲學與神學在互幫互助下,是否可以更加高效地推動科學的發展,共同為科學指出一些科學本身看不到的發展方向,讓科學具備更強大的推動技術進步的能力,進而使科學方法具備更強大的觀察與測量宇宙真相的能力?
或許隨著人工智慧的突破,人類文明的真正突破在於以物質文明為基礎的認知能力與精神文明的提升,從而使人類開創出一個以現在的科學知識與技術能力完全無法想象的未來文明高度。
由於當前人工智慧的技術本質導致它是一種基於人類以語言形式記錄的知識和以電子訊號記錄的行為而學習到的人類知識與行為的機率抽象,因此人工智慧可以基於這種機率抽象,如同畢加索的名畫《公牛圖》那樣,由具體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體,生成各種表徵現實現象的符號。
當下人類在人工智慧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遠遠不是簡單的技術能力問題,而是對人類精神文明的拷問。如同在網際網路技術與相應的產品和服務日益成熟時,人們開始發出疑問:“答應我的星辰大海,怎麼變成了150 個字元?”現在人工智慧的發展也面臨同樣的挑戰。要知道,人工智慧的能力遠超生成供感官享受的文字、影像和影片的範疇。依現在的發展方向,終有一天,人們也會發出質疑:“答應我的星辰大海,怎麼變成了一堆誘人畫素?”
AI4S,是下一個人工智慧應用皇冠上的寶石。但是,AI4S 可以是AI For Stimuli(滿足感官刺激的人工智慧),也可以是AI For Science(助力科學探索的人工智慧)。我們如何能夠不僅僅滿足於AI For Stimuli,更加能夠把地球上有限的自然能量和人類有限的認知能力,用在擴充套件我們的認知邊界、擴充套件我們探索世界的能力邊界上?能否將有限的資源和精力用於AI For Science,將影響或決定未來地球人類文明的走向和高度。
在當前各種技術觀點甚囂塵上的資訊時代,人類的未來,到底是透過每一個活生生的人的積極參與而把握在自己手上,還是因媒體傳播的樂觀論或者悲觀論而隨波逐流,也就是作為主體的人類,是充當技術作為客體的主導者、引領者、參與者、利用者,還是被異化為技術的崇拜者、仰慕者、追隨者、受控者、恐懼者?在我看來,這才是真正的問題,而且是被大眾媒體有意或無意忽略的問題。你想要一個什麼樣的將來?
怎麼辦?
世界是複雜的,而所有對於真相的資訊表徵都是不同程度的概括,因此人類的所有想法(包括行動)都是不精確的,任何活著的有機體都需要一個可學習的“複雜適應性系統”,對於這個系統的正常執行,輸入、處理、輸出、反饋缺一不可。以工程師的風格,我不會只停留在知道某種道理的層面,要行動。瞭解大道理不容易,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下一步更難。
“未來是不可預測的,只可能被創造”,如果讓我們拋開對確定性未來的執念,理解我們自身的想法和行動會改變不確定的未來,那麼根據“想—能—應—可/已—正—將”的方法,再借助“反者道之動”的智慧,我們可以先減輕妨礙我們到達下一步的阻力,這可能是對絕大多數讀者而言更為現實的方案。照這個思路,我總結了5項當前就可以完成的任務,它們屬於必要條件,不屬於充分條件或者充分必要條件,也就是不做不行,做了不一定行的事情。
充分條件與充分必要條件的思維模型有關確定性,譬如閉卷考試,總相信存在一個正確答案,找到了,答對了,就可以得到100 分並萬事大吉了;必要條件的邏輯,“先為不可勝,而後求勝”,不求一擊必中,只求不斷削減方案空間內不適用的內容,不斷縮小搜尋範圍,不斷使下一步成功的機率增加。
這兩類思維邏輯,無關對錯,只是基於人們對世界本質的認識到底是確定性的,還是不確定的,是註定會怎樣的,還是隨著內外部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的。當然,在一線摸爬滾打慣了,我不太相信有所謂的一定會怎樣,總是在不可能處尋得可能,相信自己,相信“相信”的力量,這是主觀能動性的真實體現,這大概也算是被社會捶打久了之後養成的習慣吧。
在機器透過學習人類知識表現出能動性的時刻,如何區別主觀能動性與能動性,成為能否在這個機器備受吹捧的社會氛圍中保持人性的必要條件。以下就是我總結的重要任務。
任務一:機器祛魅
正是因為人工智慧極其重要,人類更需要成為這種機器能力的主人。但是,智慧機器的一個核心特點就是透過學習符號而生成符號。人並不是一種擅長區分符號與物件的物種,幾千年的文明史,也是幾千年“能所之辨”的歷史。
“智慧時代,能所之辨;如影隨形,雖有非實”,這是我對智慧時代可能陷入符號陷阱給出的自我提醒。就像《楞嚴經》中記載的智慧所說:“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若復觀指以為月體,此人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能指符號與所指實體各司其職,各安本位,那麼符號(語言、畫像、音訊、影片等)就是幫助人類探索與改造世界的利器;一旦混淆,人類就會喪失對這個世界的理性認知。
當前,人類對於能夠學習的機器所表現出來的能力,或者神化之,或者妖魔化之,或者擬人化之,很少有人有能力以工具化的觀點對待機器。以人類“能所之辨”能力的薄弱,這的確是一個嚴峻的挑戰。但是就像希臘傳說所記載的,潘多拉開啟那個盒子後再關上,就只能把人類僅存的希望關在盒子中。因此,這是一個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過程。其中一個入手的路徑就是被稱為“新中國掃盲運動”的人類現代化知識啟蒙的過程。
有一種說法是,所有突然流行的新技術應用都是之前沒有被用好的老技術。當前人工智慧的演算法原理,並沒有超出已經存在上百年甚至幾百年歷史的線性代數、微積分、機率論,目前最為火爆的人工智慧計算加速卡,其核心運算元也僅僅是與實現GEMM 矩陣相乘有關的乘法和加法計算。當然,說起來輕鬆,為了實現人工智慧能力的突破,無數優秀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就是在這個前人鑄就的技術地基上勇於創新,造就了當前人工智慧技術領域的突破與繁榮,這也是“整合即創新”說法的由來。但是,明白了這種道理,確實對於大眾對機器能力祛魅極有幫助。
為了成為當前智慧技術的主人,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不能被這種魔術般的機器能力表現所魅惑,這要求人們掌握線性代數、微積分、機率論、最佳化演算法和基於這些知識而實現的基本深度神經網路演算法。為了能夠掌握基本的“能所之辨”能力,擁有一定的語言學與認知神經科學和心理學基礎知識也是必要的。細心的讀者可能已經發現,這些知識恰恰位於作者的學術領域,可能也就明白了基於什麼樣的學術背景,可以形成什麼樣的人工智慧能力認知。只不過,作者的所有理論侷限於將人類的意識能力停留在基於眼、耳、鼻、舌、身這類感覺器官的資訊輸入下形成的意識能力,這就需要完成下一項任務。
任務二:智慧昇華
人類對智慧機器表現出來的超人能力產生不解或恐慌的另一個原因是,人類發展至今仍被侷限於知識層面的競爭。根據與智慧研究密切相關的DIKW(資料—資訊—知識—智慧)資訊金字塔研究框架,智慧機器可以取代從資料、資訊到知識的所有工作,人類真正的精神家園在智慧與其之上的人生目的和意義,也就是這本書探討的唯一物件。因此,智慧機器本質上是知識機器,能否上升至智慧領域恰恰仍是一個眾說紛紜的未解之謎。
這有關之前“任務一”中的符號學與認知科學理論,也就是“看起來是”與“是”是否等價。首先要說明的是,目前人類對這個問題遠未達到形成共識的階段,人類現在連對感覺、知覺、認知、記憶等整個意識鏈路都尚未完全理解,對於諸如心腦關係、腸腦關係、自由意志等有關意識真相的基礎知識也還在探索之中。當人類在嘲笑智慧機器的符號輸出會產生幻覺時,殊不知人類自己的意識能力也可能是“受控的幻覺”,當人類希望一臺機率機器實現確定性的計算結果時,卻忽略瞭如果機器是工具,那麼人類的智慧應表現為善於利用不同特長的機器處理不同特長最適合處理的問題,將“確定性的計算任務交給確定性的演算法”,以及將“思索性的計算任務交給機率性的演算法”。這本應是計算工具的使用常識,但似乎這種工具理性在當前的智慧機器熱潮中未得到應有的尊重。
除了需要具備這種理性的工具觀外,真正的突破可能來自經過智慧機器加持的認知科學的進步。在這個科學探索過程中,哲學領域的現象學和神學領域的唯識學,可能都會給人類在認知與意識領域的探索帶來新的思路與方向。需要闡明的是,所有對新工具能力邊界的嘗試都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只是人工智慧業界人士,包括負責任的大眾媒體,應該本著“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原則,尊重人類節制的美德,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不應也不必將尚在實驗中的嘗試宣稱為技術的突破,徒然在未經21 世紀知識掃盲的大眾的心中增添沒有必要的疑惑與恐慌。當然,這是人類智慧昇華後的要求,可能與“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困境類似。
任務三:人機相乘
這是個很有趣的任務,有關如何最大化地發揮技術的效用,也有關語言對人類思想的塑造。這個任務源於流行的有關技術落地的用語習慣,比如“××+”或“+××”。
讓我們先以基本的數學概念做一個思想實驗,分別使用加號或乘號來表徵智慧機器的應用對人類個體產生的影響,再嘗試理解語言的力量。
假設有三個人即將因獲得強大的智慧機器能力而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實力,三個人的能力分別為AA’和A”,其中A=0.5A=1A=2
再假設有三種級別的智慧機器能力即將為以上三人所掌握,這三種智慧機器能力分別為xz,智慧機器能力比人類能力大兩個數量級。由於技術領域的競爭激烈,三者能力之差別限制在大約30% 以內,假設分別是x=70y=100z=130
如果分別以“×× 加”和“×× 乘”的形式表現經智慧機器能力加持後人類的能力,並分別以加法和乘法的實際運算表示加持後的結果,那麼具體如下:

大家可以看到,加法的概念是技術決定論的,即使人類依靠主觀能動性提升自己的能力,也改變不了技術差距帶來的影響,企業也是如此;而乘法的概念是主觀能動性決定論的,即人類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彌補一定程度下技術條件的不足。
比如A=1 A=2,在人機相乘的預設關係下,都能透過自己的努力,以最低技術能力值x=70 獲得比上一級人類能力經過高至z=130 的技術能力加持後還要好的結果,即得到Ax70>Az65)和Ax140>Az130)的結果。以我在一線的實踐,再強大的技術能力,也需要一個有能力駕馭技術的人來發揚光大,相乘的人機關係比相加的人機關係更能體現出實際的人機關係結果。這個道理對於企業同樣適用,其實哪怕大至一個民族或者一個國家,也是同樣的道理。
語言的不同應用會對人類的思想產生顯意識和潛意識的影響。在人工智慧能力越來越成熟的時代,技術的代差逐漸減少,應用技術能力的影響愈加顯著。恰當的語言,能夠幫助我們更為客觀地區分技術的差異與技術應用效果的差異,能
夠更為有效地找到提升能力的路徑。而貌似恰當的語言,有可能造成完全相反的
結果。畢竟如馬克·吐溫所說:“正確運用的語言與貌似正確運用的語言之間的
差別,就像閃電與螢火蟲之間的差別。
任務四:堅守人性
機器越先進,人性越珍貴。人類對智慧機器表現出來的超人能力產生不解或恐慌的一個更為核心的原因,就是經過工業文明異化後的人類,把自己活成了機器。
人類才是機器人,智慧機器只是工具。結果是一個活成機器樣的人類被一臺透過向人類學習而開始具備一定人類特徵的機器嚇到了。人一活成機器,就沒有人情味了,人類所特有的偉大情感,比如善良、勇敢、同情、友愛、好奇、嘗新等將逐漸消失。智慧機器給人類帶來的不安,甚至恐懼,會不會使人類忘記了何以為人?
以下是我在新年伊始看到人工智慧的火爆所寫下的感想,算是與作者的觀點產生一些共鳴:
1. 在技術的浪潮中,不要忽略沉默而飽受影響的普羅大眾。
2. 當狂歡於機器代替人和黑燈工廠時,不要忘記“人”才是目的。
3. 當言必談機器人、矽基生命時,不要忘記機器不是人,矽基也沒有生命。
4. 當AI 成為熱詞時,不要忘記它是機器學習。
5. 當機器持續學習時,不要忘記人類本是一個因終身學習而生存下來的物種。
6. 當熱議AGI 時,不要忘記人類對於自己如何產生意識還眾說紛紜。
7. 當擔心自己的工作會被機器代替時,不要忘記問問自己到底喜歡做什麼事情。
8. 當徜徉於數字媒介時,不要忘記問問什麼樣的訊息才能被你看到以及它是否代表真相。
9. 當攝取海量資訊而心安理得時,不要忘記問問自己能否消化、記住和應用這麼多資訊。
10. 當機器學習到人類知識時,不要忘記問問自己真正需要的是知識還是應用知識的智慧。
任務五:少安毋躁
這個任務只是看起來簡單,做起來可謂難上加難。它無關技術,是人的精神境界。能不能做到“此心安處是吾鄉”,靠的是前四項任務的執行結果。所幸這本書內容龐雜,足夠讀者閒暇時細細品味。如能有清茗一杯,茶果若干,該吃吃,該喝喝,那是最好。
人們常常問錯了問題,要知道,由於智慧機器透過符號向人類學習而產生了看似人類智慧的能力,因此再厲害也是人類的一面鏡子。人類高尚,機器就高尚;人類下流,機器就下流;人類友善,機器就友善;人類殘酷,機器就殘酷;人類讓渡自己的主權,機器就接受人類的主權;人類主動駕馭機器,機器就服從人類的駕馭。
人類真正要警惕的永遠是人類自己!真正不要忘記的是機器的知識都是從人類那裡學到的。
終極而言,那些喪失了熱乎乎的人生信仰、追求和人性的“機器人”沒有未來,那些動輒將人類等同為機器、動輒混淆“能指所指”的人沒有未來。
“勇踏前人未至之境!”人之初心,本就是機器的主人。在機器的輔助下,人類本就應該堅守人性,互幫互助,秉持“無限遊戲”的原則,生生不息,上下求索而不止。
不是人類沒有未來,是活成了機器的人類、甘心將機器等同為人類的人類、喪失終身學習能力的人類和將人生的決定讓渡給機器的人類沒有未來。
在技術進步和經濟不斷發展的當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思考這些問題當機器人能夠順暢地處理大部分工作,是否會導致人類大量失業?在大量失業的情況下,人們該如何獲得收入是否會因此感到人生毫無意義,喪失獲得快樂的能力?
假設人類安全地開發出了超級智慧,對它進行了良好的管理,並很好地利用了這項技術所能釋放的巨大經濟潛力和神奇的變革力量。在這個世界,人工智慧可以做我們能做的一切,而且可以做得更好、更快成本更低。那麼,人類還能扮演什麼角色呢?
這本書前瞻性地探索了科技高度發達的未來之地,並預測了超級智慧時代的人類命運,它探討的是一個後技術時代的問題:一旦到達夢想中的技術之巔,人類要如何培養意義和目的?如果不再需要工作,我們將如何生活?
作者在書中部分採用了對話體的形式,創造性地虛構了一個為期一週的哲學系列講座的場景,博斯特羅姆教授本人主講此外,作者還構建了一個動物世界尋找烏托邦的寓言場景,以此對映人類世界,新穎有趣,有助於讀者快速進入作者的哲學場域。
✦ 精選內容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