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法國總統馬克龍的白宮之行,堪稱2025年國際外交舞臺的“精彩大戲”。
這場被媒體稱為“特朗普2.0時代首場歐美峰會”的會晤,表面上充斥著擁抱、握手和碰膝的親暱戲碼,實則暗流湧動。

特朗普用一套“羞辱三連擊”向世界宣告:美國優先,仍是鐵律。
我們不妨瞅瞅特朗普給馬克龍的“羞辱三連擊”。

一、白宮門口的“下馬威”
馬克龍抵達白宮時,迎接他的不是西裝革履的特朗普,而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白宮代理禮賓官,隨後法國總統被徑直帶入室內,連白宮西翼門口的寒暄環節都被省略。這一幕被《每日郵報》直接定性為“外交禮儀的刻意怠慢”。
要知道,即便是特朗普口中“佔美國便宜”的德國總理,也曾享受過其親自迎接的待遇。
有網友犀利指出:“這不是接待盟友,而是召見附庸”。
二、 橢圓形辦公室的“邊角位羞辱”
特朗普特意撤換肯尼迪時代的“堅毅之桌”,改用長5.2米的C&O辦公桌——這種產自西弗吉尼亞州的紅木傢俱,恰是“美國製造”的實體宣言。當馬克龍被引導至桌角位置時,他面前擺放的礦泉水瓶標籤赫然印著“讓美國再次偉大天然泉水(MAGA Spring Water)”。

三、對法語發言的“禮貌性狙擊”
當馬克龍用法語回答記者提問時,特朗普突然插話:“我聽不懂他在說什麼。”隨即又補上一句“你的法語很流利”,引發全場鬨笑。
這看似玩笑的打斷,實則傳遞明確訊號:在白宮,英語才是權力語言。
法國《費加羅報》評論稱:“特朗普用最優雅的方式,完成了最粗暴的宣告。”

而特朗普的“保留節目”——握手殺,那場面,簡直就是一場無聲的較量。
兩人在鏡頭前上演長達15秒的“力量對決”,馬克龍臉色漲紅、青筋隱現,而78歲的“懂王”始終氣定神閒。
這場看似即興的較量,實則充滿隱喻:特朗普曾公開表示“握手能試探對方底線”,這次他要將馬克龍的“健身硬漢”人設徹底擊碎。
其實這次訪美馬克龍意在烏克蘭問題上試圖充當“歐洲調停人”,但特朗普用掌心溫度提醒:美國仍是遊戲規則的制定者。

儘管兩人在鏡頭前擁抱、拍背、互稱“兄弟”,但烏克蘭問題暴露了兩者難以彌合的分歧。
在記者採訪見面環節,特朗普反覆強調“歐洲必須承擔更多防務開支”,甚至聲稱“美國援助烏克蘭3500億美元,歐洲只出1000億”——馬克龍隨即現場打臉:“歐洲實際承擔了60%的援助份額”。
更耐人尋味的是,特朗普堅持要求烏克蘭用稀土礦產償還美國軍援,被法媒嘲諷為“21世紀版殖民契約”。當馬克龍強調“侵略者是俄羅斯”時,特朗普卻拒絕稱普京為“獨裁者”,反而盛讚其“真心想結束戰爭”。

馬克龍這次訪美,其實心裡的小算盤大家都懂:他就是想讓美國別那麼快“認慫”,繼續在俄羅斯面前“硬氣到底”。
畢竟,歐洲要是沒美國撐腰,那在國際舞臺上可就真有點“矮人一截”了。然而,特朗普直接給他澆了一盆冷水,冷冷地說了一句:“烏克蘭不太可能收回失土。”
這話聽著簡單,但背後的潛臺詞可太扎心了——“法國啊,別再自我感覺良好了,美國已經不想跟你一起跟俄羅斯死磕到底了。”
美國為啥這麼急著喊停?原因其實也不復雜。
首先,烏克蘭自己都快撐不下去了,美國對烏克蘭的軍援也越來越少,歐洲雖然還在硬撐,但兜裡也沒多少錢了。戰場上烏克蘭節節敗退,美國可不想再往一個“必輸無疑”的戰爭裡砸錢。

其次,特朗普的戰略早就變了。他現在最關心的可不是繼續打代理人戰爭,俄烏衝突早就成了“過去式”,美國現在滿腦子都是亞太的“大棋局”,只有趕緊把歐洲局勢穩下來,才好騰出手來。

這種立場差異,折射出美歐戰略路線的分野,馬克龍試圖構建“歐洲安全框架”,而特朗普更關心“與普京做交易”。
其實這場會晤的戲劇性,恰恰揭示了美歐“表面兄弟”外交的荒誕。

特朗普調侃馬克龍“在巴黎騙我籤協議”,馬克龍則用拉手臂、拍膝蓋的肢體動作化解尷尬。但這種“兄弟情”在利益面前不堪一擊——當特朗普威脅對歐洲加徵關稅時,馬克龍的笑容瞬間凝固。

會晤結束後,馬克龍在《金融時報》的專訪中坦言:“特朗普迴歸是對歐洲的‘電擊’”。這場白宮之行,或許將加速歐洲的三大反思:
防務自主的緊迫性:法國牽頭推進“歐洲軍”計劃,試圖擺脫對北約的依賴。
經濟主權的重建:面對美國“優先採購本土武器”的要求,歐盟開始扶持本土軍工企業。
外交策略的調整:馬克龍在會晤中刻意用法語發言、強調歐洲貢獻,被解讀為“文化主權”的宣示。

不過,在“特朗普2.0”時代的“美歐遊戲規則”中,馬克龍的尷尬遭遇,本質上是一場精心設計的“權力教學”:特朗普用三記羞辱、一次握手,向世界演示了何為“基於實力的外交”。而歐洲的困境在於,既無法擺脫美國的安全傘,又不甘淪為附庸。
這場白宮秀的終場啟示或許是——在國際政治的牌桌上,硬實力才是永久的VIP通行證。至於馬克龍漲紅的臉?正如法國學者所言:“馬克龍的紅臉是歐洲戰略脆弱的胭脂”。
圖片源自網路
關注公眾號:
有理兒有面
理 性|揭 秘|探 討


關注公眾號:
有理兒有面
理 性|揭 秘|探 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