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有書雷小草 · 主播 | 楊槍槍


春節剛過完,正月都沒出,就刷到了一條非常令人震驚的新聞:
西昌市幾名小孩因為放鞭炮的事,導致家長需要支付145萬元的鉅額賠償。

事情是這樣的。
春節剛過,四川西昌開元鄉,四個正在山溝裡放羊的小孩子覺得很無聊,便摸出口袋裡的打火機玩了起來。
不是玩打火機,而是用打火機點樹枝玩。
山溝裡風大,他們一點燃樹枝,火苗就被吹滅。
這樣的現象讓他們感覺很有趣,便持續不斷地重複。
一直重複了5次。
等到第六次點燃樹枝時,大風突然將火苗颳起,落到雜草上。
很快,這點星星之火就成了燎原之勢,燒燬近9.4公頃山林,相當於13個足球場。

410名救火人員拼盡全力才保住整片區域。
4位孩子的家長需依法賠償經濟損失115萬元。
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甚至就在這件事發生的一個月之前,同一地區,就已經發生過一次火災了。
也是在西昌,三位小男孩無聊,相約去社群背後的空地放煙花。
幾人一邊點燃煙花筒,一邊興奮地交談著什麼。
沒有人注意到,火星兒隨著寒風濺到了枯草堆裡。
冬天乾燥易燃,火苗霎時間就竄了起來。
速度之快,讓人根本來不及反應。
幾個孩子年齡又小,根本沒有處理突發情況的能力。

乾燥的山林,轉眼間成了火場,濃煙滾滾,0.3公頃的植被,說沒就沒了。
消防部門緊急調派213人前往災區,近3小時才撲滅大火,但30萬元的經濟損失已經無法追回。
最終,三個孩子的家長依法賠償此次損失。
雖說是幾家均攤這些賠償費用,但面對不怎麼富裕的家庭,別說是數十萬,就是幾萬塊,都可能是一家人的救命錢。
這樣的賠償對他們來說,簡直就是要了幾家人的命。
光是想想,就令人頭皮發麻。
這也不禁讓我們開始思考:本來象徵著“年味兒”的鞭炮、煙花,為何成了帶著“火味兒”的“災星”?
有人說,都是“熊孩子”惹的禍,但……

春節還沒結束的時候,就已經看到了許多因玩鞭炮、玩火引起的安全事故。
1月30日,四川資中縣一名男孩在小區門口玩耍時,突然將剛剛點燃的鞭炮丟進了窨井蓋。
僅僅2秒後,化糞池內的沼氣便被引爆,衝擊波瞬間掀翻周圍8輛豪車。
林肯四腳朝天、雷克薩斯“飛”上奧迪、保時捷車身凹陷……
現場宛如災難片。

萬幸的是,當時爆炸的氣浪只是把男孩掀了個跟頭,並沒有受傷。
但他們面臨的,是天價的修車費。
據訊息稱,光是那輛被炸翻的雷克薩斯,修車費就得上百萬,遑論其他數輛豪車。
網友不禁調侃道:
“好傢伙,這熊孩子扔的不是鞭炮,是金條吧?”
這邊西昌的善後工作還沒結束,重慶大足區又報道了一起相似事故。
同樣是因為熊孩子玩火,但這次的故事更加令人揪心。
這個11歲女孩其實知道井蓋危險,但總覺得“只要跑得快,倒黴事兒不會找上我”,便往井蓋上扔起了鞭炮。
扔完後,她急忙轉身跑開。
誰料女孩還沒跑出五步遠,就聽“轟”一聲沼氣爆炸,井蓋被炸飛十餘米高,女孩也被氣浪掀翻。
急救人員趕到時,看到女孩全身鮮血淋漓,牛仔褲也被碎石劃破了。
好在送醫及時保住了命,但那個渾身是血、趴在泥地裡的畫面,現在想來仍讓人心驚肉跳。

如此事件,比比皆是。
1月21日,重慶萬州兩名兒童炸井蓋被崩傷了臉;
2023年河南漯河兩名孩子因炸井蓋,導致一死一傷;
2021年,寧夏一名9歲男孩炸下水井蓋被掀飛數米,當場身亡。
消防部門的實驗得出的資料令人心驚:
一個普通窨井裡的沼氣,爆炸威力抵得上24公斤TNT炸藥,別說塑膠井蓋,就是2噸重的汽車都能掀翻。
可孩子們要麼懵懂無知,要麼把“禁止燃放”的警示牌當耳旁風。
當井蓋炸飛、哭聲響起時,我們總是條件反射地罵“真是熊孩子”。
但,我們並不能將這些事完全怪罪在孩子身上。

每當春節前後,短影片平臺上就能看見很多“炸飛”特輯:
有人點燃鞭炮後就把打火機扔了,握著炮仗狂奔;
有人炸飛狗食盆,以看小狗無助的樣子為樂;
更有人炸飛瓶子和井蓋,只為了記錄“震撼瞬間”……
製作影片的人,只是覺得這些行為很有趣,發出去會有流量。
殊不知,這些看似“搞笑”的影片背後,宣傳的都是危險行為。
現在越來越多的未成年人在平臺刷短影片作為消遣娛樂活動,他們並未建立起對於世界的完整、正確的認知,在看到這些影片後,會爭相模仿。
隨之帶來的,也就是難以預測的災難。

另一方面,更讓人憤怒的,是許多成年人看到這樣的行為後,非但沒有加以制止,反而看著孩子們進行這些危險的行為。
家長是孩子生活當中的引路人,如果家長都不告知孩子什麼是危險、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又怎能一味責備孩子呢。
如果連危險都被娛樂化,那麼笑聲的背後掩藏的,就是我們生存的焦慮。
當“炸飛”影片成為流量狂歡的燃料,我們失去的不僅是財產與健康,更是對生命的敬畏。
心理學研究顯示,7-12歲兒童對危險的認知度僅有成人的37%,這正是需要引導的關鍵期。
可現實中,太多家長把“孩子開心就好”當藉口:
貴州某縣城調查顯示,64%的留守兒童春節玩火時無家長在場;
江蘇消防統計,近三年兒童玩火事故中,83%的家長甚至“覺得小鞭炮炸不壞東西”。
但其實,安全不是選擇題,而是文明社會的必答題。

大人若只顧“好玩”而忽視引導,孩子便永遠學不會辨別危險。
作為父母,應當正確引導孩子,別讓“年味兒”毀於“無知者無畏”,也別讓爆炸聲和警笛聲成為新年的“雜音”。
正如本傑明·富蘭克林在《窮理查年鑑》中所說:
“一盎司的預防,勝過一磅的治療。”
與其在悲劇後痛心疾首,不如用責任與智慧澆灌安全的土壤。

前兩天,被一位“別人家的爸爸”圈粉了。
春節前夕,那位爸爸帶著兒子玩“仙女棒”時,上演了一部教科書式的防火教育。
孩子手中“仙女棒”的火星剛濺到枯草堆,父親立即用礦泉水澆滅,順勢展開“安全教育課”:
“你看,要是剛才沒滅火,整片草地都會變成火龍,就像去年西昌燒掉30萬的那場大火。”
孩子點點頭,把熄滅的仙女棒和路上的菸頭小心收進隨身垃圾袋。
不久之前,還在抖音上刷到過一個爸爸分享的影片。
8歲的兒子提議要養寵物狗,爸爸並沒有因為麻煩直接回絕孩子的請求,而是與他輕聲商量:
“養寵物非常麻煩,既然你提議要養,那你就要承擔狗狗的日常餵養責任,你願意嗎? 這可不是一天兩天,你要想清楚了,爸爸就答應你。”
孩子答應後,爸爸立即買回了寵物,父子倆約定“如果忘記餵食,就用零花錢買狗糧”。
孩子起初常忘記,直到某天看到狗狗餓得扒垃圾桶,才發現了自己的錯誤,於是主動向父親道歉並堅持完成任務。
評論區家長紛紛效仿:
“讓孩子明白,責任不是懲罰,而是對生命的承諾。”
8歲的孩子透過承擔任務,明白了“行為與後果”的關聯,更學會了敬畏生命。
所謂“言傳身教”,便是如此。
廣東一對父母堅持騎電動車佩戴頭盔,孩子自然養成習慣,甚至提醒忘戴的同學:
“我爸說腦袋比髮型重要。”
北京媽媽將“窨井爆炸致人重傷”的新聞剪成繪本,和孩子討論“為什麼英雄從不往井蓋扔鞭炮”。
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
“ 每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 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 ”
那些總抱怨“孩子不聽話”的家長,不妨先看看自己過馬路時是否闖紅燈、面對錯誤時是否推卸責任。
安全意識的種子,需要用日復一日的行動澆灌;
責任感的培養,藏在每一句“我們一起解決”的承諾里。
別等到豪車被炸燬、山火蔓延時再捶胸頓足。
教育從無捷徑,父母的模樣,就是孩子未來的底片。
圖片來源網路,侵刪。
有書VIP會員
現已全面煥新升級
敬請登入有書APP,探索更多詳情
10000本電子書免費看
加入有書VIP會員
率先一步成為終身成長者
開啟人生向好的齒輪

點選“閱讀原文”檢視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