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漫、東方主義和阿凡達

文/老C
東方主義,是西方世界的傳統,是西方種族優越感的源泉。我們犯不著生啥氣,認清他們平等表象背後的種族優越感就行了。要爭氣,靠罵人沒用,要靠自己的努力。
1、
這周事情比較多,時間有限,所以就簡單寫兩篇隨筆。
應該是上週吧,迪奧的一個廣告引發了網路輿論,同時,把廣告的攝影師陳漫也帶入了大眾的目視野之中。網路上罵聲一片。

這個廣告拍的漂不漂亮,很明顯是不漂亮的,有沒有對亞裔的歧視,我覺得也是有的。國際大牌拍類似的廣告,也不少。
陳漫的其他一些照片,也被網路挖了出來,大家看了,自然心裡很不爽。特別是,陳漫拍攝自己照片時,審美很到位,完全符合大眾的觀點,但無論是《中國十二色》還是《少先隊員》,今天的國人看起來,肯定心裡極其不爽,傷害了我們的感情。做為一箇中國人,我也不例外,也不爽。
然而,我不打算罵陳漫。為什麼?
陳漫是一個職業攝影師,是商業攝影,目的是賺錢。商業攝影,客戶出錢請陳漫拍攝,陳漫拍攝的風格,自然要滿足客戶的需求。這個審美,是客戶的需求,而不是陳漫自己的審美,至少她拍自己的照片,不會選擇這個風格。
做乙方的,特別是創意行業的乙方。總有覺得客戶SB的時候,但也沒辦法,你得按客戶的SB要求做。陳漫又不是所有照片都拍這個風格,她審美上沒啥問題。要罵也是要罵提出這個需求的客戶。
當年張藝謀,拍了不少反映中國落後的電影。為啥?因為當年國內沒有電影市場,拍電影的目標就是去海外拿獎,賣國外版權。自然,要拍外國人喜歡看的電影。“東方主義”氾濫的西方,就是喜歡用獵奇心態和優越感,看中國貧窮落後的電影。所以老謀子就去滿足西方客戶的需求。
老謀子會不會拍表現現代中國振奮人心的電影?肯定也會呀。但當時沒這個需求。美輪美奐的奧運會開幕式,就證明了有需求時,老謀子拍這類題材的能力。
今天,為啥會有《長津湖》《戰狼二》《流浪地球》這樣的片子。因為這樣的片子大家喜歡看,拍這類片能賺錢。現在連香港導演來拍革命題材影片了。
所以,不爽歸不爽,但沒必要罵陳漫,她就是選了一條最容易成名,最容易賺錢的路而已。她選擇的道路給她也帶來了金錢和名聲。從這點看,她做這種選擇很正常。
我要是失業破產了,要靠公眾號寫文章養家餬口,也一定是什麼樣的文章能搞流量能迎合粉絲需求,就發什麼樣的文章。想掙錢就沒法隨心所欲。現在好在我還有個工作,同時寫號說實話也賺不到啥錢,所以我還能寫點自己喜歡寫的東西。
我不罵陳漫。但覺得讓迪奧上上熱搜,罵罵迪奧是應該的。至少讓西方品牌知道,他們想賺中國人的錢,就不能再拍這個風格的,讓中國人心裡不舒服的照片。
如果在中國賺不到錢了,這些品牌自然會改。如果還能賺到錢,他們也不會在乎。從我的角度,西方品牌多一些這種歧視辱華的新聞,挺好的。這樣,越來越多的人就願意去買國貨了。反正每次出這類新聞,我都要轉給老婆去看看。雖然目前進度尚不理想,但潛移默化,總會有進展的。(哈哈哈)
2、
網路上,有些朋友的觀點是,不要把這個事件簡單的等同於辱華,這是西方“東方主義”思想的一個體現。說的完全沒錯。
“東方主義”(Orientalism)或譯為“東方學”,原是研究東方各國的歷史,文學、文化等學科的總稱。20世紀以來,用東方主義形容西方對東方的研究是有負面意思的,指西方人藐視東方文化,並任意虛構“東方文化”的一種偏見性的思維方式或認識體系。“Orientalism” 本質性的含義是西方人文化上對東方人控制的一種方式。大家可以找賽義德 (Edward Waefie Said)的書看看,雖然他是穆斯林的視角,但水平還是相當不錯的。
如賽義德所說:“‘東方主義’是歐洲人共享的一個概念,以此來顯示‘我們歐洲人’與‘非歐洲人’的區別。而歐洲文化的主要成分在於顯示其文化霸權……與非歐洲人群和文化相比,歐洲文化具有無與倫比的優越性。東方主義就是西方的文化優越和種族優越主義。
東方主義的表現有兩點:
第一是 Xenophobic(敵視外國的),第二是 Xenophilic(喜愛外國的)。朋友你可能會覺得很奇怪,這兩個詞明明是反義詞,在遊戲裡一個是加點的,一個是扣點的。怎麼能同時出現呢。
這個就是東方主義的特點。一方面,他們認為東方社會野蠻、暴君、獨裁、不人道、落後。另一方面,又迷戀於東方的異域風情,對東方神秘的事物抱有喜愛之情。比如精美的瓷器絲綢、東方女性、東方的皇帝和宮廷、田園農村小橋流水人家等等。
東方主義是西方對東方敵視和喜愛的混合物。
當東方是溫順的、聽話的、沒有威脅的時候,東方主義就表現為Xenophilic,表現為憐憫、喜愛和友好。因為西方人能在對東方社會的觀察和施捨時,獲得巨大的成就感。為什麼描寫落後中國的電影,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如此受西方歡迎,就是因為這些電影描寫了一個落後、溫順、充滿異域風情的中國。讓西方世界能在觀影中獲得愉悅和成就感。如果他們能讓東方人皈依,那種成就感就更大了。
在這個階段,東方國家處於絕對的弱勢,有時會“自我東方化”。這時,東方社會出於經濟利益或是出於吸引西方國家視線的原因,在國際舞臺上主動甚至刻意採用西方國家對於東方的一系列想像性描繪。在中國,為了在西方拿獎,吸引西方的注意力,這類行為也真的不少。
然而,當東方社會變得和西方實力接近時,對西方開始競爭時,東方主義就表現為Xenophobic,表現為抹黑,仇視,攻擊。今天的中國,已經看到了部分,未來將會看到更多。
3、
東方主義是西方文學藝術中的一個長盛不衰的主題。而西方男性與東方女性的戀愛故事,是其中永恆的主題。
西方的觀眾,一看到神秘的東方女性被西方男性徵服,那種自豪感和優越感油然而生。
殖民體系崩潰後,隨著非西方國家國力的上升,以及西方世界對殖民開始反思,西方藝術作品中的東方主義開始變得更加隱蔽。然而,不管如何改變,西方男性和東方女性的愛情,還是佔支配地位的。像《情人》這樣的,白種人女性和亞裔男性的愛情故事,少之又少。
最開始的東方主義,是充滿著雄性激素的西方騎士,到東方從邪惡的東方惡勢力手中拯救東方女性,比如《八十天環球地球》中的福格和印度貴女。
後來,隨著對殖民行為的反思,故事的主角仍是充滿著雄性激素的西方騎士和東方少女,但情節變成了西方騎士被東方少女所吸引,迷戀於神秘的東方風情,因為愛情在西方和東方之間掙扎。為了讓佔據強勢文化的西方騎士的轉變更合情合理,一般都有一個東方少女愛上西方騎士,然後為了愛情拯救西方騎士的情節。如果沒有這個拯救的情節,強勢文化的西方騎士怎麼會轉變呢?一般,西方騎士都還有一個東方情敵,然後這個情敵要麼死掉,要麼被西方騎士所感化。
比如《風中奇緣》,寶嘉康蒂愛上史密斯,在史密斯要被處死的時候,用生命去保護史密斯。但史密斯還是回到了英國。
《阿凡達》是東方主義藝術作品的最新的進化。雖然是描寫人類和外星人,但其實背後還是東方主義。強勢的地球人男性和弱勢的異文化女性之間的愛情。下肢癱瘓,但進入納美人身體的男騎士以及愛上地球人的納美女性。地球男人被納美女性的異域風情所感染轉化。與之前東方主義的作品不同,這次地球騎士的轉化更加徹底,和納美女性站在了一起,共同對抗入侵的地球人。
東方主義作品中的殖民色彩在減弱,但強勢民族的男人和弱勢民族的女人,還是永恆不變的主題。
4、
有些朋友可能覺得我把《阿凡達》也歸類為東方主義不妥當。確實,阿凡達是描述地球人和外星人之間的故事,不是西方和東方。
但我為什麼提阿凡達。因為阿凡達是地球人和外星人的故事。我們中國人代入的也是強勢地球人的立場。聊阿凡達這部影片,我們就能理解西方人在看東方主義影片時的心理。
我們也想想,阿凡達這個故事成立的基礎是什麼?是地球人文明的絕對優勢。納美人雖然打贏了一仗,但地球人還是隨時可以再來入侵。落後的納美人永遠不可能對地球文明構成任何威脅。
所以,我們看這樣的影片,心理就沒什麼障礙,很爽。看到傑克背叛地球人,看到納美人打勝仗,也不會有什麼不爽的感覺,不會覺得《阿凡達》是辱地球人。
因為阿凡達裡面,地球文明是絕對強者,才會有這樣的感覺。
如果阿凡達的後續劇情是,納美人打了勝仗,發展了龐大的星際艦隊,開始反攻,遠征地球。那就不是《阿凡達》了,而是《獨立日》。
那時,我們做為地球人,就不會覺得傑克的背叛是合理的,不會同情納美人,不會去歌頌傑克和妮特麗的愛情。看阿凡達時,我們這些地球人對納美人的同情,來自於影片中的納美人是不會對地球文明構成威脅的弱者。
那些西方騎士被東方文明和東方女性感化的情節,背後實際上是西方巨大的文化優越和文化自信。因為西方文明絕對自信,所以,偶爾有個體被一個明顯低於我的文明,對我毫無威脅的文明所感化,我是可以接受的,更不要提其中還有白人男性與異族女性的愛情了。
5、
過去,西方看中國,既有Xenophobic,也有Xenophilic。那時,也許Xenophilic更多一點。中國落後、貧窮、虛弱,能激發西方的優越感和憐憫之心。西方也並不介意幫助一下中國,對抗當時他們最大的敵人紅色巨熊。
今天的中國,完全不同了。成為西方的一個競爭對手。Xenophilic就基本見不到了,全都是Xenophobic。
今天的國人,有了一點自信,看到西方世界用各種方式表達自身的優越感,自然而然心裡不舒服。但我覺得,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的。看見了,不喜歡,就拒絕這個品牌吧。
迪奧想拍什麼樣的照片,都是迪奧的自由。但對迪奧不爽的中國人,也有拒絕購買迪奧的自由。
對他人的歧視,偏見,刻版印象(stereotype)本來就是人的天性,是人獲取自我優越感的手段。網際網路上,省域歧視的地域貼一直是網路流量密碼之一。什麼鳳凰男、孔雀女,也都是一種歧視。
前不久,合肥日報某記者寫江西的那篇地域歧視文,網路上也引起了不小反響。安徽,在過去其實是被歧視的物件,被上海和江蘇歧視。這兩年合肥經濟好了,合肥日報這個記者也開始去歧視他人,開始歧視曾經“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的江西了。想不被歧視,做好自己是最重要的。
馬丁路德金的那句話,“I look to a day when people will not be judged by the color of their skin, but by the content of their character.” 是一個美好,但現實中難以實現的夢想。
西方文化統治世界快200年了,是絕對的強勢文化。時不時不經意就“辱一下華”,他們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我們罵他們,他們還覺得我們是小家子氣。
真正能出氣的,不是罵迪奧,而是有朝一日,我們中國的奢侈品牌,能有超過迪奧的影響力,能賣得比迪奧更貴更多。那時,才算真正能出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