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家庭,給孩子最重要的是什麼?財富、名氣和權勢,還是精神、品行、格局和氣質?
梁啟超,1873年生,戊戌變法領袖之一,師從康有為,清末戊戌年維新變法領袖之一,新文化運動驅動者,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
在政界,擔任過民國司法總長、幣制局長、財政總長等職務;在學界,引進了西方文化及文學新觀念,首倡近代各種文體的革新,研究重點為先秦諸子、清代學術、史學和佛學,有多種作品集行世,《飲冰室合集》有148卷,1000餘萬字。

梁啟超共有15個子女,9個成年。他們中的許多人後來都成為傑出的人才。
其中,他的三個兒子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禮都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其他的子女也幾乎都是各行各業的精英,號稱“一門三院士,滿庭皆才俊”。
長女:梁思順,詩詞研究專家,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次子:梁思成,著名建築學家,1948年3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其妻為林徽因。
三子:梁思永,著名考古學家,1948年3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
四子:梁思忠,留學先後在弗吉尼亞軍事學院和西點軍校學習。在1932年的一·二八淞滬抗戰中,駐防上海任國民革命軍十九路軍炮兵上校,因腹膜炎誤醫身亡。
三女:梁思莊,著名圖書館學家。曾任北京大學圖書館副館長。
五子:梁思達,長期從事經濟學研究。
五女:梁思懿,從事社會活動,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六女:梁思寧,投奔新四軍參加中國革命。
八子:梁思禮,著名火箭控制系統專家,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梁啟超與兩位夫人共生育了9個子女。
長孫女:梁再冰,新華社記者,駐外工作多年。
長孫:梁從誡,梁思成子,致力環保,創自然之友協會。
甚至,他的弟弟梁啟勳、梁啟雄和侄子梁廷燦在其引導和指點下也成為了卓有建樹的專家、學者。
同濟大學教授張文江在與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鄧秉元對談時表示,家庭教育有上中下“三策”:
下策是注重知識技能的學習,這也是現代家庭教育最常見的方式;
中策是以身作則,即古人說的身教重於言教,家長做兒女的表率,側重於德育;
上策是提升家庭的天花板,最好還能開一扇天窗,引領子女走上一條精神的超越之路。
毫無疑問,梁啟超在家庭教育方面,有意識地走了上策之路,所謂“九子皆才俊”的根本在精神層面,這也促成了後代各自在知識技能方面成為了專門人才。
01
四百多封給孩子的信中,
蘊藏著教育的智慧
梁啟超不僅個人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偉大人物,他對子女的教育和愛也是無微不至。
梁啟超寫的六百多封家書中,給子女教育的就有四百餘封信,總數有百餘萬字。
這些書信的字裡行間都含著深沉的父愛和浸潤著儒家文化的言傳身教。梁啟超希望把自己的經驗和智慧傳達給孩子。
他寫信的頻率經常是前信剛發出,就開始寫下一封。信中除了噓寒問暖以外,他還不厭其詳地與兒女們談論自己的近況、經歷的大小事情、自己的所思所感,如同親密朋友之間的談心,甚至還不時夾雜著詼諧的玩笑。

▲ 梁啟超寫給長女思順的家書手跡。
1912年,結束了在日本的流亡生活後,梁啟超讓女兒梁思順在日本繼續完成學業,自己則歸國參與國事。心中感到煩悶時,他常常給思順寫信,表示“若吾愛女在側,當能令我忘他事”、“吾得汝書為惟一樂事”,直接表達對女兒的思念,充滿了拳拳父愛。
當聽說思順因想要儘快完成學業太過用功時,他又趕緊寫信,告誡其絕不可因欲速以致病,直呼女兒為其命根。
02
根據興趣,
找到自己的熱愛和人生
若按術業劃分,思順並未進過正規學校,而是隨父親接受“家教”;思成、思永、思莊受教於西方,所學大抵屬文史科,文人氣質濃厚;思達從南開經濟研究所畢業,而經濟學這門學問要到他退休若干年後才登堂入室成為“顯學”;思懿、思寧投奔革命;出生於1924年的思禮是9位子女中唯一的工科畢業生。
梁啟超教育孩子對待學習的態度是平和的,學無止境,故而千萬不要對學習產生厭倦心理,一厭倦即退步。
“至於將來能否大成,大成到怎麼程度,當然還是以天才為之分限。”
梁啟超也充分尊重孩子的興趣和天分,思莊留學美國,因為孩子中學習自然科學的較少,梁啟超本希望女兒能學生物學,但思莊學了很長一段時間後還是不感興趣。聽聞此訊息,梁啟超反而寫信安慰她,讓她按照自己的興趣選擇專業,後來思莊成為了一代圖書館學家。
梁啟超一邊細緻地為孩子們做好人生規劃,一邊又得意地對別人開玩笑:“我這幾個兒子真有趣,思成蓋房子,思忠炸房子,房子垮了埋在地裡,思永又去挖房子。”

▲ 梁啟超為寄給梁思成的照片所題詩詞。
梁啟超對孩子的悉心培養,來自他非常細緻地掌握每個孩子的特點,因材施教,對每位子女都有周到的考慮和安排,從學業、人生、情感到健康與理財觀念,細細叮嚀,反覆討論。
並且,以自己努力生活的身影與愛,為孩子建立信心,既有生命大方向感,又有生活細膩感的胸懷。
1928年,在致思成夫婦信中梁啟超又說:“你們既已成學,組織新家庭,立刻須找職業,求自立,自是正辦。若專為生計獨立之一目的,勉強去做那不合適或不樂意的職業,以致或貶損人格,或引起精神上苦痛,倒不值得。”
03
遇到困難,並非是壞事
梁啟超在《教育趣味與趣味教育》中說:我所做的事常常失敗,嚴格的說,沒有一件不失敗。然而,我總是一面失敗一面做。因為,我不但在成功裡頭感覺趣味,就在失敗裡頭也感覺趣味。
與如今不少父母極力為子女提供優裕的生活環境不同,梁啟超最為重視培養子女的憂患意識,時刻教導孩子們要在憂患和挫折中成長,以此磨鍊意志,砥礪人格。
1916年,梁啟超與蔡鍔策劃反對袁世凱的“護國運動”時,內心非常清楚有可能失敗,從而使家庭陷入困頓。但他也認為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對思順說:“吾家十數代清白寒素,此乃最足以自豪者,安能逐腥羶而喪吾所守耶?”

▲ 梁啟超楷書七言聯。
他還表示,即使運動成功了自己也不再做官,以免子女易成為紈絝子弟,喪失了個人志向與自立能力。在這樣的言傳身教和精神指引之下,梁家的孩子們都刻苦求知,極為節儉,最後倒要梁啟超勸說他們“不必太苦,反變成寒酸”。
同時,他也倡導清貧其生活,豐富其精神:“生當亂世,要吃得苦,才能站得住。一個人在物質上的享用,只要能維持生命也就夠了。至於快樂與否,全不是物質上可以支配。能在困苦中求出快活,才真是會打算盤”。
04
不能死讀書,不能填鴨;
不在乎排名,不看重成績
梁啟超說過“上學是為了求學問,而不是求文憑!”他認為,無論教師還是家長都要“務實”,不應該拘泥於培養多少徒有虛名的博士、學士,而應該把精力放在培養學生的實際能力上。
梁啟超尤其反對填鴨式教學,家長和老師都不應把課本里面的知識像餵飯一樣灌給孩子,好像知識都“餵飽”了,但孩子學習興趣卻全然沒有了。
“學習不必太求猛進,像裝罐頭一樣,塞得越多越急,不見得會受益。”
他曾經再三告誡思順不要因為趕進度學習而過於勞累,星期天必須休息,多遊戲、多運動。
對待在國外留學的梁思成,梁啟超也一度擔心他“漸漸會走入孤峭冷僻一路去”,於是致信對他說希望思成能像從前一樣“活潑有春氣”,他就心滿意足了。

▲ 梁啟超諭梁思成信。
梁啟超對於子女們的學習成績並不十分關注。梁思莊一次考試得了第十六名,大大傷了自尊心。梁啟超得知後寫信給她:“莊莊:成績如此,我很滿足了……能在37人中考到第十六名,真不簡單了。好乖乖不必著急,只需用相當努力便好了。”
在寫給梁思莊的另一封信中,他又說:“莊莊今年考試,縱使不及格,也不要緊,千萬彆著急……我對於你們功課絕不責備,卻是因為趕課太過,鬧出病來,倒令我不放心。”
他也曾憂心忡忡地叮囑梁思成,努力學習固然是好事,但不可“用力過猛”,若是“把將來一身健康的幸福削減去,這是何等不上算的事呀”。
05
讀書和做學問要有趣、廣博
作為中國近代百科全書的學者,梁啟超在教育子女時對知識性學問的重視是十分自然的,他讓思順留在日本求學,不但專門為其請了幾位家庭教師,學習內容遍涉西方社會學科的主要門類——其目的並非進行學術研究,而是立足於知其大意和了解大勢。
“一個人想要交友取益,或讀書取益,也要方面稍多,才有接談交換或開卷引進的機會。”這是梁啟超給思成的引導。他用自己的感悟現身說法教導兒子。

“我是學問趣味方面極多的人,我之所以不能專精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內容異常豐富,能夠永久保持不厭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歷若干時候,趣味轉過新方面,便覺得像換個新生命,如朝旭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覺這種生活是極可愛的,極有價值的。”
06
“猛火熬”和“慢火燉”
兩種方式迴圈互動
在慢火燉的時候才能令所熬的起消化作用融洽而實有諸己。
梁啟超曾勸告思成在大學三年裡不要猛著讀書,不能心浮氣躁,應該“悠遊涵飲,使自得之”;他還寫信給準備提前一年考大學的二女兒梁思莊說:“你看見別的同學進大學而自己著急,這不行的,學問應該要日積月累,把牆築的越厚越好,日子還長的呢。”

▲ 梁啟超與梁思忠(右)、梁思莊(左)合影。
梁思忠在留學子女中政治熱情最高,1927年初他一度想終止學業回國參加“北伐”,被梁啟超勸阻:“這種過度的熱度,遇著冷水澆來,就會抵不住。”
1924年,長子梁思成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學習,由於建築學是融合工程技術和藝術的學科,所以他3年來成天伏案繪圖,思成擔心自己以後會成為只知繪圖的畫匠,離當初的建築理想越來越遠,所以他寫信向父親抱怨了一番,並愁苦自己所學的知識到底有用無用。
梁啟超卻在回信中說:
“你覺得這幾年只做呆板功夫,這便是學問正在進步的特徵,我聽見倒歡喜極了”。
“莫問收穫,但問耕耘。將來成就如何,現在想他作甚?著急他作甚?”
他告訴思成,求學的過程就像是登樓,如果沒有踏上初級的樓梯就想要飛昇到樓頂,那一定會在中途跌落下來。
07
經典教育值得一生體悟
梁啟超對於這些經典書籍的觀點是:早早熟背牢記,繼而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能夠時時體驗,受益一生。
梁啟超的長女思順,生於廣東新會,她自幼愛好詩詞和音樂,從小梁啟超就在家中教她讀書,後來,她利用家中豐富的藏書選編有《藝蘅館詞選》。此書1908年初版,後多次再版,也是研究梁啟超學術思想的重要參考資料。
梁啟超在1912年11月9日寫給思順的信中,說自己獲得一本仿宋本《四書》,並特別交代,如果思成學習進步就作為明年二月份他的生日禮物獎勵給他。
“吾尚得仿宋本《四書》一部(王文敏公舊藏本)。吾留以自養矣。思成學課歸汝監督試驗,若至明年二月,汝出報告謂其有進益者,吾則於其生日時以此賚之。”
接著,梁思成在1912年12月5日給思順的信中,重述這本《四書》的珍貴和重要,要求思成熟讀《四書》直至可以背誦。
“思成所得《四書》乃最貴之品也。可令其熟誦,明年侍我時,必須能背誦,始不辜此大賚也。”(“賚”意為 贈送)
08
家庭的閱讀氛圍
他也注重發揮孩子們“傳幫帶”的作用,比如在1912年11月9日、10日寫給思順的信中,就特別交代了思順要監督思成的學業,如有進步,則獎勵仿宋本《四書》一部。
梁啟超常常尋購舊書、字畫,一方面自己讀賞,一方面作為給孩子們的禮物和獎勵,這也是一種文化和審美的引導。

▲ 梁啟超臨魏碑四屏。
1923年,梁思成去美國留學前不幸因腿骨折住進了醫院,正當他因為要推遲一年入學而心煩焦慮時,梁啟超寫信開解:“你的生平處境不順,但這種小挫折正是磨練德性的好機會,趁這個時間多讀些書準備一下,這也未嘗是一個損失呀”。
09
書籍按照分類和層次去讀
翻閱梁啟超家書,我們能看到他教育子女讀書的邏輯和技巧。
書可以大致分為知識性或修身性的書籍,不同型別的書要對應不同的學習方法。
知識性的內容會根據時代的發展而變化,因此重在理解,以便應用。修身性的內容屬於基礎的經典,需要誦讀、闡釋、體悟和踐行,用一生去體悟。
在梁思成11歲時,梁啟超就要求他熟背《孟子》,並在他22歲時車禍住院期間,要求他再把《論語》和《孟子》重新結合自身體驗,去實踐感悟。在1923年5月梁啟超寫給思成的信中他不僅要求兒子讀書,而且把三種書的不同讀法和側重點清晰地說明。
梁思成在醫院的病床上,在自己的人生低谷,經歷病痛中能否感受到父親的良苦用心,靜心讀書。
父示思成:吾欲汝以在院兩月中取《論語》《孟子》,溫習諳誦,務能略舉其辭,尤於其中有益修身之文句,細加玩味。次則將《左傳》《戰國策》全部瀏覽一遍,可益神智,且助文采也。更有餘日讀《荀子》則益善。各書可向二叔處求取。《荀子》頗有訓詁難通者,宜讀王先謙《荀子集解》。可令張明去藻玉堂老王處取一部來。爹爹
10
讀書致良知,做人有道德
梁啟超認為,讀書是修身的機會,人人都要做讀書的修養功夫,我們國家的社會風氣就不會差。
他對子女說:“我自己常常感覺要拿自己做青年人的人格模範,最少也要不愧做你們姊妹兄弟的模範。我又相信我的孩子們,個個都受我這種遺傳和教訓,不會因為環境的困苦或舒服而墮落的。”
對人格、道德修養的重視使他認為這些乃是“做人的基礎”,只有“先打定了”,才能接下來談做學問。

▲ “中華民族”概念的提出。
梁啟超一生踐行了自己的修身之道,做到了如是說、如是行,修身即生活即教育。
1923年,梁啟超在致思順信中說:“天下事業無所謂大小,士大夫救濟天下和農夫善治其十畝之田所成就一樣。只要在自己責任內,儘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
在梁啟超生命的最後四五年,1925至1929年初,他的健康狀況不斷惡化,但筆耕不輟、不時演講之外,仍主持清華研究院,出任北京圖書館、京師圖書館館長,創辦司法儲才館等。
在此階段,他將傳統的修身之學與自己的經驗結合,對孩子們總結出了“得做且做”主義:“你們別要以為我心境不好,我現在講學正講得起勁哩……我總是抱著‘有一天做一天’的主義(不是‘得過且過’,卻是‘得做且做’),所以一樣的活潑、愉快。”
11
除了工作,還要熱愛生活
孩子們在幼小時,梁啟超雖然很忙,但還是常常抽空陪伴孩子們玩耍。
夏天帶他們到海邊游泳、釣魚,冬天組織“群童”去賞梅。
等到孩子們略長大些,梁啟超又與他們成為了朋友。
他在信中說:“近來和阿時、忠忠三個人合作做點小玩意,把他們做得興高采烈。”
大兒子梁思成一門心思研究建築,梁啟超怕兒子學得太投入,變成一個只知鑽研、不懂生活趣味的人。
於是,他去信對思成說:
“你所學太專門了,生活也單調。太單調的生活容易厭倦,厭倦就有苦惱,這是墮落的根源。我願意你趁畢業後一兩年,分出點光陰多學些常識,尤其是文學或人文科學中之某部門,稍為多用點工夫。”
他總是告訴兒女,除了專門科學之外,還要選一兩樣“娛樂的學問”,因為“太單調的生活容易厭倦,厭倦即為苦惱,乃至墮落之根源”。

▲ 梁啟超舊居——飲冰室側面全景。
在他這種觀念的影響下,梁氏子女有著廣泛的興趣愛好。
梁思成除了繪畫功底極好,還會鋼琴、小提琴、小號等數種樂器,還曾在全校運動會上獲得跳高第一名;梁思永能大段背誦莎士比亞的詩;梁思莊能歌善舞;梁思達擅畫畫;梁思禮則酷愛古典音樂,在大學參加過古典式摔跤隊,游泳非常好,還喜愛下象棋。
一家人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得益於梁啟超的嚴格要求,每個人都寫得一手好字。
12
梁啟超的“最低限度”書單
“最低限度”很好理解就是必讀的意思,以下各書,無論學礦、學工程學……皆須一讀。
並說:若並此未讀,真不能認為中國學人矣。
《四書》、《易經》、《書經》、《詩經》、《禮記》、《左傳》;
《老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
《戰國策》、《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鑑》(或《通鑑紀事本末》)、《宋元明史紀事本末》;
《楚辭》、《文選》、《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韓昌黎集》、《柳河東集》、《白香山集》。其它詞曲集隨所好選讀數種。

參考報道:
《梁啟超外孫女 講述梁門家風》《“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梁啟超的家庭教育之道》《梁啟超和他的孩子們》《梁啟超家族縱橫百年》《梁啟超:有錢的家庭,千篇一律;有趣的父親,萬里挑一》《為什麼梁啟超的九個孩子都這麼厲害?》《梁啟超的梁氏家風》《梁啟超的家庭教育之道》《“最強爹爹”梁啟超》《梁啟超家風:一生家國夢 幾代赤子心》等。
童書媽媽三川玲,教育出版人、童書評論人、TEDkids智庫專家、中國營地聯盟理事,親自下場看了5000+孩子作文的閱讀寫作教育者,致力於用順應天性的閱讀法與寫作法讓更多人愛上閱讀,享受寫作。著有《通往幸福的教育》,《孩子天生愛寫作》(即將出版)。
今日推薦
《梁啟超家書》
領略大師真知灼見
更多精品圖書、雜誌 進本店
進群更優惠,加微信:SillyCat222

▍往期回顧

加入家庭教育交流群
請加微信 biyuntian334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