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 文| 任建平 海問聯合董事總經理
“躺平”最近成為被廣泛提及的社會熱詞。“躺平”似乎代表了一部分年輕人的心聲,奮鬥無望,只能躺平。
躺平正面看是放下,負面理解是放棄奮鬥。而一些社會精英(如白巖松)也發出疾呼,指出“躺平”是一種不負責任的生活態度。
這些辯論放大了輿論的爭議,關於“躺平”的討論儼然變為了年輕人和年長者,社會底層和社會精英,失落者和成功者等不同的人群代表的思維模式的社會價值觀對峙。
該“躺平”
還是不該“躺平”?
在組織中,這樣的討論實際上早已經存在。
與60後70後相比,80後90後似乎有更多的人願意選擇“躺平”的人生態度。
很多人認為這樣的狀態應該歸因於社會階層固化,導致年輕人奮鬥無望,從而產生內心焦慮,“躺平”發出了對於工作意義和生活壓力的反抗之聲?也可能是由於社會價值觀的變遷,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喜歡996式的奮鬥工作方式?還是由於代際差異,年輕人更加輕鬆,願意放下,去享受生活?或者上述原因都有之。
其實躺平的心態自古就有。陶淵明可以選擇“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蘇軾也發出過躺平的期待:“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但也有很多文人雅士選擇堅持奮鬥,李白豪邁宣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也一直激勵著中國人持續奮鬥。
選擇躺平還是奮鬥,本來無可厚非。當我們能夠安然躺平的時候,躺平是一種放鬆的生活狀態,畢竟就人的身體脊柱而言,躺平能夠讓我們脊柱的壓力降低75%。
選擇躺平就意味著選擇一種輕鬆的生活方式,當躺平並不帶有任何不情願的情緒時,那就是健康的“躺平”。這樣的人可以積極地奮鬥,也可以健康地躺平。
有些人已經實現經濟和精神自由,躺平是再自然不過的歸宿。有的人不願意參與奮鬥,而主動放棄,選擇躺平似乎也頗為合理。我們的社會並不缺乏奮鬥者和踏踏實實工作的人。主動和被動的躺平必然是少數人的選擇。
但對於躺平現象的社會辯論,卻折射出一種社會的輿論情緒。不論躺平是否積極,都放大了躺平的效能,給每個人的內心投下一縷陰影。
如果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我們隱約可以感到,當前流行的躺平思維透漏出一種普遍存在的情緒,那是一種害怕奮鬥而無果的恐懼;是感覺成功無望,而無奈選擇的妥協;是人們普遍存在的內在的怨恨,不滿,恐懼和自我折磨。
對於那些有躺平心態的人而言,放棄現實奮鬥也可能是一種自我壓抑。畢竟,大多數人並不願意在社會奮鬥中主動放棄,承認自我的懦弱和失敗。
如果往深思考,躺平的心態和行動可能投射出一種對於社會權威的抗拒、不接受、逃避和厭倦的心理。而討厭躺平也代表著社會中固有價值觀那種無法接受不奮鬥,輕視失敗者/弱者的心理陰影。

管理者和員工的
“陰影自我”
這裡談到的陰影概念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比喻,而是由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Carl Jung)提出的心理學概念。榮格創造性地提出了“陰影自我”(Shadow Self) 這一概念。
如果我們使用榮格的陰影理論,來分析社會和個人行為現象,包括對於躺平的理解,都將帶給組織和管理者更加深度的一種洞見。
榮格用陰影這一概念來描述那些我們選擇拒絕和壓抑的人格。出於種種原因,我們都有自己不喜歡的部分—或者我們認為不會被社會喜歡的部分—於是我們把這些部分推入我們的潛意識中。這些被壓抑的身份認知被榮格稱之為我們的陰影。
陰影是我們個性中的"黑暗面",它包含了那些原始的、消極的人類情感和衝動,如狂熱、嫉妒、貪婪、慾望和對權力的追求等。我們把自己所否認的都變成了陰影的一部分。但這些被我們否認的部分(我們的個性)不會去任何地方。我們並沒有擺脫他們,它們變成為我們無意識的一部分。但當我們看不到它的存在時,陰影反而是我們內在問題產生的關鍵原因。
這些陰影會導致哪些問題?
我們對自己否認的品質,都會選擇在別人身上投射出來。
例如,如果當某人對你無禮時,你會生氣,那你就不會擁有自己的粗魯。這並不意味著這個人沒有對你粗魯。但是,如果粗魯本身不在你的陰影下,別人的粗魯也不會讓你如此介意和難以忘懷。
這就解釋了組織中管理者和員工的主要矛盾領域。
管理者經常會說,我的下屬能力不足,無所作為,沒有追求。
當管理者這樣抱怨時,就是一種內在陰影的投射。他們往往認為“眾人皆醉我獨醒”,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他們期待“拯救”員工,幫助員工“看到光明”。
另外一種情況就是一些沒有經過管理訓練的管理者,他們容易對員工持嚴厲批評的態度。
當員工沒有做好工作,錯誤頻出時,他們喜歡在衝動下做出評判。甚至有的管理者還會對員工發脾氣,表達蠻橫的態度。
這樣的行為實際上是對自己陰影的一種補償機制。他們沒有看到自己的內心恐懼(陰影)。
越成功的管理者,也就越排斥那些自我否定的觀念——“我是無能的”,“我的工作生活沒有意義”,“我害怕一事無成”。
如果這些管理者受到這些內在陰影的影響,他們怎麼可能在面對員工的無能和退縮時不表達出自己的不滿和憤怒呢?
因此,對於抱有躺平態度的員工,管理者(社會精英)無法接受,也就不難理解了。
因為他們的奮鬥某種層面是由自身的陰影和恐懼驅動的。他們最怕的是失敗、沒有意義的生活和被別人看不起(無能)。這些陰影會讓這些管理者(社會精英)不斷投入,疲於奔命,也讓他們無法接受社會中的躺平現象。
同樣的道理,從員工的角度,很多還無法專業地展開工作的員工也會投射出自己的陰影。他們經常會感覺自己被壓迫,被傷害,被灌輸一些觀念(洗腦)。這樣的員工容易將自己的不安全感歸咎於別人。
他們會怪公司沒有給自己機會,上級太愚蠢等等。他們也經常把自己扮演為“受害者”,不願承認自身錯誤,而是不遺餘力地把自己描繪成被壓迫者、受害者、付出者和無辜的人,從而在精神上逃避本該自己承擔的責任。當然管理者在面對更有權勢的人時,也同樣會陷入這樣的陰影中。
人們有這些行為是因為很多人害怕和討厭被別人驅動;他們也害怕被他人認為是無能的,一事無成的。
當人們感覺成功無望、致富無門、受人指派時,過去的教育和社會環境讓他們無法接受現實,而選擇躺平式的放棄。而這樣的躺平中卻蘊含著對外界壓力的憎恨和憤怒,裝腔作勢(偽裝強大),拒絕和逃避。
躺平成了一套說辭,期待躺平或者已經選擇躺平的人如果看不到自己的陰影,即使躺平也無法解決內心的挑戰。

面對“陰影下的躺平”,管理者該怎麼辦?
榮格創造了“陰影”這個概念,讓我們意識的自我陰影的客觀存在的同時,也開創性地給出了人們如何處理自己陰影的建議。這就是陰影工作(Shadow Work)。
我們可以開始與自己的陰影一起合作,創造我們生活的積極變化。這是一種自我反省的過程。
實際上,當我們意識到陰影的存在,才能有效管理情緒和身心健康。而當我們無法看到和承認自身陰影的時候,我們是無法管理自身的情緒和健康的。
大部分情況下,我們本能地想要避免承認“陰影”的存在,傾向於為自己的行為辯護。因此榮格認為陰影工作是一個道德行為。我們需要一定的道德力量和自律,才能克服對於陰影的本能恐懼。
具體的陰影工作可以從思考你最討厭和最崇拜的人的兩三個特質開始。那些你討厭、抗拒的人的特質和那些你崇拜但永遠也無法達成的人的特質就是你的陰影(黑暗的陰影和金色的陰影)。然後,面對這樣的特質,你可以選擇用下面的句式分析自身的陰影和展開陰影轉化工作:
1. 我是這麼做的。
2. 這是我這麼做的原因。
3 .我是這麼理解的。
4 .以下是它是如何影響我的。
5. 以下是它是如何影響他人的。
6 .這是相反的/進化的行動。
從組織行為的角度分析,假設一位管理者討厭他的一位員工選擇躺平的態度。那麼躺平就是這位管理者需要面對的陰影。他可以展開如下的陰影工作:

同樣,也可以讓一位選擇躺平的人來看到自己的陰影,更加客觀的應對自身的挑戰。他可以展開如下陰影工作:
1. (我是這麼做的)當我感覺我永遠也變不成有錢人(成功者)時,我選擇躺平。
2. (這是我這麼做的原因)我這樣做會讓自己舒服。
3. (我是這麼理解的)我的意思是我需要更加有價值,不能不被認可,不被接受,不被重視。
4. (以下是它是如何影響我的)這讓我討厭那些自以為是的有錢人、成功者,並對於奮鬥失去興趣和動力。
5. (以下是它是如何影響他人的)這樣會讓別人認為我看起來自以為是,有距離感,並且缺乏活力。
6. (這是相反的/進化的行動)相反的行動是保持開放的心態,認識自己的價值和保持活力,並尋找那些能創造自身價值的領域。(具體可見下表的格式化表達)

榮格說過:理解自身的陰暗,是對付他人陰暗一面的最好方法。陰影的工作帶給組織中的管理者和員工一個更好的角度來審視自身的問題和挑戰。
每個人的陰影和集體陰影造成了組織中的各種管理問題和挑戰。管理者和員工都面臨著士氣下降、工作投入度低、不善於管理情緒、甚至爆發衝突的種種現象。如果從我出發,嘗試發現自身陰影的影響,不斷展開陰影工作和對話。對於管理者而言,可以展開如下具體行動:
如果能夠這樣,員工將會以更加開放、自由、滿足、放鬆、高效和包容的態度進入到工作中。正如榮格所說:“往外張望的人在做夢,向內審視的人才是清醒的”。













關鍵詞
社會
就是
榮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