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Studio首發實測:10萬塊的頂配Mac,能跑滿血版DeepSeek嗎?

自蘋果自研 M 系晶片以來,每年我們都能聽到一次:
這是有史以來「最強」的 Mac!
但「最強」到底有多強?過去,我們只能往 Mac 裡多灌幾份工程檔案,來彰顯其效能過剩。但今年,事情開始有了變化,新一代的頂配 PC 測試軟體——不再是什麼 Mark 或 Bench,而是 DeepSeek。
剛上市的 M3 Ultra 是有史以來最強的 Mac,這是極少數你買回家就能部署「滿血版」DeepSeek 的電腦,以下是我們的實測體驗:
限於篇幅,影片裡沒有展示的測試結果,我們在這裡做些補充:
在測試過程中,Mac Studio 的噪聲控制和散熱都比較好,即便是佔用了 400GB 的統一記憶體執行大模型,也不會有過熱或噪聲過大的情況發生。
經過多輪的實測,Q4 量化版的 671B  DeepSeek 大模型和 70B 版本在絕大多數任務上的處理能力,並沒有太顯著的差異,但執行 70B 模型時負載更低,token 吞吐速度更快,因此我們建議本地部署 DeepSeek 模型,可以優先選擇經過調優的 70B 版本。
目前 Mac Studio 的出廠系統版本為 macOS Sequoia 15.3(24D2059),並不是最新的 macOS 系統,可能仍存在一定的相容性問題。
測試過程中,我們也遇到過 Mac Studio 的相容性問題,我們安裝了最新的 Blender 軟體和演示 demo,但會出現執行卡頓的現象,一看系統佔用率,居然有 98% 的效能閒置著。
蘋果方面表示,將在 3 月 12 日釋出首日更新,建議拿到手第一時間升級。
Mac Studio 配備了 6 個雷靂 5 的埠,資料傳輸速度最高達 120Gb/s,我們在測試前,已經將大模型檔案下載到了本地硬碟上,透過製糖工廠最新的 80Gb/s 蜂鳥線傳輸,60GB 的大模型檔案只花了 10 秒鐘就傳完了。
在這裡分享一個在 Mac 之間高速傳輸檔案的技巧:用 USB-C 線纜將兩臺電腦連線起來,將放置了待傳輸檔案的 Mac 完全關機,按住電源鍵直至出現「正在載入啟動選項」,選擇啟動磁碟後,選取實用工具>共享磁碟>開始共享,此時在另一臺 Mac 上開啟訪達,就能從邊欄的「網路」視窗中找到共享磁碟直接傳輸檔案了(該方法僅限於搭載 Apple 晶片的電腦)。
如果你確實有本地部署滿血版 DeepSeek 的需求,目前建議的配置是選購 512GB 統一記憶體+1TB SSD,搭載 M3 Ultra 晶片的 Mac Studio,官網售價 74249 元,可以疊加國補、教育優惠、12 期分期等,這可能是目前門檻最低、價效比最高的滿血版 DeepSeek 本地部署方案。
我們並不建議普通消費者衝動消費,從測試結果來看,官方網頁版的 DeepSeek 仍是發揮最穩定、效率最高的版本,而且市面上有大量可以平替使用的工具(如騰訊元寶、華為 / vivo / OPPO  / nubia 等手機也有內建應用),也可以考慮透過矽基流動等工具呼叫 API 部署。即便是有本地部署的需求,或者選用 14B / 32B / 70B 版本,對於絕大多數任務而言,目前 32B 引數的 DeepSeek / QWQ 大模型已經相當夠用。
對於企業而言,儘管 Mac Studio 確實可以部署 6000 億引數的大模型,但在記憶體頻寬、模型精調服務等方面,跟專用的大模型一體機仍有差距,採購需要謹慎評估。
總的來說,我們依然對 2025 款 Mac Studio 的出現感到高興,這款產品的出現,意味著專業生產力工具又邁上了新的臺階——對於所有創作者而言,生產力工具的大幅迭代、成本的大幅降低,總歸是件好事。Mac Studio 的強大效能,已經大幅降低了 AI 時代的創作門檻。
你現在就能在自己家裡配置全球先進的 LLM 大模型,足不出戶高效地幫助你完成創作;你可以外接最多 8 臺 5K 顯示器,用 Blender 這樣的開源軟體創作不遜於好萊塢影視工業的作品。
越來越多的獨立團隊,正在迅速成為估值上億美金的獨角獸——文生圖模型 midjourney 的團隊只有 49 人,年營收卻超過了一億美金;AI 輔助程式設計軟體 Cursor 的團隊只有 30 人,從零到一隻花了 21 個月就實現了高速盈利;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貓貓的奇幻漂流》全程採用 Blender 創作,來自拉脫維亞的十人團隊讓這個東歐小國第一次獲此殊榮。
OpenAI 的 CEO Sam Altman 曾預言:
有了 AI,我們很快就會看到第一家估值 10 億美元、但只有一個人的 AI 公司。
對創作者而言,當下就是最好的時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