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書雲朵 · 主播 | 楊槍槍
有書君說
明清時期,才女層出不窮。
前有技藝超群李香君,後有女中文豪顧太清。
相比於耳熟能詳的諸多才女,王貞儀略顯低調。
事實上,她精算籌、通天文、工詩詞、善騎射、曉醫理,堪稱清代才女之翹楚。
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把王貞儀列為“為科學發展奠定基礎的女性科學家”。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甚至用她的名字,命名了金星上的一個隕石坑。
身處女子地位低下的古代,王貞儀文理雙修,身後名揚海外。
這一切,還得歸功於她的大膽求索。
如她所言:“足行萬里書萬卷,嘗擬雄心勝丈夫。”

1768年,王貞儀出生於官宦之家,字德卿。
她的祖父王者輔是乾隆朝的宣化知府,精通曆算,藏書甚豐。
王者輔靠讀書進入仕途,改變了命運,因此格外重才識,輕禮教。
他在金陵的宅邸裡修建書塾,鼓勵子孫後代識文斷字。
身為官三代,王貞儀不僅從小衣食無憂,還有機會讀書識字。
祖父教演算法、授星曆,祖母命學詩、習女紅。
王貞儀曾自言:
“自九齡始知學女子之道,行有餘力,旁及詩書…… 稍長,先大母亦或命操筆學為文章。”
得益於祖父的啟蒙,王貞儀漸漸對天文和歷算產生濃厚的興趣。
小姑娘頗有心志,人生軌跡也在悄然間走向與眾不同。
王貞儀11歲時,祖父因莫須有的罪名,被貶吉林戍邊。
她的父親沉迷於醫學,科舉又屢試不中,王家的生活條件日漸拮据。
這一年,祖母決定攜帶王貞儀北上,前往吉林探望丈夫。
對於王貞儀來說,這將是一段難忘的旅程。
客居異鄉期間,王貞儀不憚人生地不熟,反而遊刃有餘。
她不僅廣交好友,或論文,或酬唱,還拜師學藝,賦詩文,練騎射。
《衎石齋記事稿》中記載:
“每角射,跨馬橫戟,往來若飛。”
此外,王貞儀還大量閱讀觸手可及的典籍,時常外出夜觀天象星座。
入夜,寒意襲來,滿天的星斗化虛為實,逐漸在她腳下成為現實。
王貞儀夜觀星象、縱馬騎射,與深閨女子的日常截然不同。
但她從不以此為苦,她深知,人生不必刻意合群,與天性相擁,才能活得自在。
王貞儀在吉林一待就是五年,直到祖父病逝後,她才跟隨父親四處行醫。
登山臨水,遊覽名勝,懵懂少女以其敏感之情,留下一首首直抒靈性的詩作。
王貞儀於陳見中突圍,走進書房,走向曠野。
她選擇把自己的人生活出了最喜歡的版本。


祖父王者輔溘然長逝,王貞儀再無師承。
當時,閨中師友皆擅長寫詩,天文曆法研究又一直為朝廷控制,民間少有人涉及。
沒辦法,王貞儀只能依靠祖父留下來的75箱藏書,試圖從中尋找蛛絲馬跡。
她在《五歲差日至辯疑》中回憶:
“餘復讀家藏善本,歷學十餘種,不少倦。”
從文學到數學,從地理到天文,王貞儀孜孜不倦地學習。
乾隆年間,天文歷算的著述流傳甚少,坊間更有“歷算之學非閨閣所宜學”的說法。
社會觀念如此,王貞儀試圖打破陳見,難度可想而知。
在閉關鎖國的環境下,許多國人自詡清高。
可王貞儀多次翻閱西方著作,不禁感慨:
“中西固有所異,而亦有所合。 然其法理之密、心思之微,而未可以忽視。”
身為讀書人,她融不進、也不想融進故步自封的文化圈子。
這樣的主見和眼界,使得王貞儀在數學上認知頗深,見解獨到。
她將所思所悟揮筆成墨,寫下《勾股三角辯》《象數窺餘》《籌算易知》等作品。
與此同時,王貞儀在天文地理方面,也天資過人。
20歲時,她熟讀張衡的《靈憲》,對月食的成因百思不得其解。
一次,家中舉辦宴會,王貞儀見到宴會廳的水晶燈和屏鏡,深受啟發。
她以桌子、水晶燈和鏡子為道具,簡單做了一個模擬月食的實驗。
經過反覆實驗,王貞儀終於想明白月食的成因。
不久,《月食解》橫空出世。
王貞儀深入淺出地解釋月亮的陰晴圓缺,並配以字畫圖示,使其簡單易懂。
這是世界上最早科普月食成因的文章。
難能可貴的是,文章所述的原理與現代理論幾乎一致。
王貞儀學思結合,善於驗證,在地圓、黃赤道、經星等方面,都卓有成績。
只是,在科學探索這條路上,王貞儀無疑是孤獨的。
學,難以致用;論,鮮有人懂。
在外人看來,她不過是一個格格不入的“大齡剩女”。


王貞儀痴迷於研究,遲遲未嫁,難免成為有心之人的譏笑物件。
就連當時一些所謂的才女,對她亦有所不容。
對此,她不留情面地指出:
“其學所造就,則詞章咕嗶,翦紅刻翠,傳香奩之韻事而已。”
在她看來,女子不能只崇尚脂粉香豔,更不應該困囿於方寸之間。
勉強自己扎進人堆裡,只會消耗心力,浪費時間,不如先活好自己。
只要你勇敢做自己,就一定會遇到真正的知己。
25歲這一年,王貞儀終於等來如意郎君詹枚。
詹枚是位來自安徽的書生,和王貞儀情投意合,更欽佩她的學識。
婚後,兩個人恩愛有加,時常一起吟詩作賦,共論古今。
但詹家並非富裕人家,無力支援兒媳的科學研究。
所以,王貞儀不得不洗手作湯羹,在家孝敬公婆、打理家務。
終日為生計發愁,王貞儀的才華和志向被日漸磨蝕。
好在,詹枚十分欣賞枕邊人的文采,經常鼓勵她將手稿刊刻成書稿。
王貞儀感動之餘,卻難掩複雜的心情。
1797年,王貞儀身染重病,臥床不起。
她和詹枚一起,刪定平生詩文稿,將部分文稿集結成集,刊刻印刷,又將剩下的文稿,刪、焚、隱。
臨終之際,她將部分手稿託付給摯友蒯夫人,希望有朝一日,其能代為發表。
畢生心血付之一炬,王貞儀的內心何嘗沒有痛苦和掙扎。
只是夫家境況一般,留著未必能面向世人。
這年中秋佳節剛過,年僅29歲的王貞儀不幸病逝。
一代女科學家,如流星般,就此隕落。
王貞儀一生短暫,卻在多個領域都有非凡之作,可惜大部分都消失殆盡。
目前唯一存世的作品,只有《德風亭初集》十三卷。
在封建時代,王貞儀沒有隨波逐流,而是堅守自我。
她的世界或許冷清無援,但正是這份清淨,換來生命的熱烈和璀璨。
央視節目《了不起的她》如此評論:
“王貞儀雖然沒有照亮那個時代,卻將自己化作了永恆。”
這份永恆穿越時空,直抵人心,時刻提醒著我們:
一個人越是合群,其特質和個性越容易被稀釋,日漸變得平庸。
跳脫世俗的裹挾,才有機會認清自我,隨心而行。
餘生短暫,願我們都能不合群、不討好、不偽裝,成為自己的人生編劇。
參考資料:
《德風亭初集》
民國期刊《學衡》第67期
知網《清代才女王貞儀科學生涯述略》 作者:周小李
有書VIP會員
現已全面煥新升級
敬請登入有書APP,探索更多詳情
10000本電子書免費看
加入有書VIP會員
率先一步成為終身成長者
開啟人生向好的齒輪

點選“閱讀原文”檢視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