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不怕任何事的頂級心態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2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點選標題下藍字“洞見”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
作者:卜伊
來源:讀者(ID: duzheweixin)
靜修於心,勿求於外。

♬ 點上方播放按鈕可收聽洞見主播韓丹朗讀音訊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高僧與小僧在蜿蜒山徑上清掃落葉。
小僧看著滿地枯黃,不禁愁眉緊鎖,手中掃帚揮動得愈發急切,口中嘟囔著:
“這葉,掃了又落,何時才能掃淨?”
高僧微微一笑:“莫急,葉生葉落,本是自然常理,隨它去吧。”
小僧面露困惑,高僧繼續說道:
“世間諸事,恰似這落葉,你若執念於掌控一切,只會徒增煩惱;
唯有允許一切發生,方能心境澄明。”
落葉的飄零不受人力所控,不管小僧如何急切,也無法改變自然的節奏。
落葉如此,人生又何嘗不是呢?
人生之路充滿各種未知與變數,學業的起伏、事業的波折、人情的冷暖,這些都如同這山間的落葉,不會因我們的執念就做出改變。
真正活得灑脫、“不怕事” 的人,都有允許一切發生的頂級心態。
01
  • 丟掉手中的尺子,允許別人做別人。
莊子與惠子有一場有名的 “濠梁之辯” 。
彼時,莊子見魚在水裡游來游去,便感慨魚從容地遊著,這是魚的快樂。
惠子反駁他說:“你又不是魚,怎麼能知道魚的快樂呢?”
莊子則巧妙地回應:“你又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會知道魚的快樂呢?”
這場對話中,惠子以 “人難以瞭解魚的感受” 這一認知,來質疑莊子對魚快樂的判斷,這是惠子在用自己的邏輯和標準去衡量莊子的觀點。
而莊子則巧妙地回應,指出惠子也同樣不能用他自己的標準來判定莊子是否知曉魚的情緒,因為惠子不是莊子。
這場辯論,精妙地表達出了每個個體都有自己的獨特視角、經歷和感知方式。
我們習慣憑自己的認知和標準去評價他人的想法、情感和行為。殊不知,這種評價只是基於自身認知繭房孕育的產物,並不是事物的全貌。
正如塞繆爾·約翰遜所說:“一個人總是以自己的見識為尺度去衡量其他事物時,往往就會陷入片面與錯誤之中。”
賈平凹寫作時,文字直白露骨,但這種大膽的創作手法,一度遭到不少人質疑。
有一次,他受邀到復旦大學演講,禮堂里人山人海,突然有位大學生對他當眾發難:
“您除了會寫男歡女愛,就不會寫其他的東西嗎?”
此話一齣,全場尷尬,所有人都望向了他。
出乎意料的是,賈平凹並沒有惱怒,而是微微一笑:
“我寫的是當時那個年代的現狀,大家條件苦,壓力大,為了釋放自己,所以才會彼此靠近。”
短短數語,引發了全場雷鳴般的掌聲。提問的學生,更是羞愧不已。
同樣的作品,膚淺的人只能看到男歡女愛,殊不知,作者的深層意義,是揭露人性。
王小波曾說:“口沫飛濺,對別人大做價值評判,層次很低。”
有些人總喜歡用自己的三觀去衡量別人的三觀,如不吻合,便加以駁斥。
但這種低階的認知,並不能彰顯自己的智慧,反而會令人覺得幼稚和淺薄。
摒棄以自我為中心的評判標準,是對他人的尊重,更是給自己開啟一扇通往廣闊世界的大門。
我們只有放下心中那把主觀的 “尺子”,不再妄圖以己度人,才能看見更加宏大、更加多元的世界。
02
  • 放下完美主義執念,允許自己做自己。
在《恰如其分的完美》裡,斯特凡・德德里希斯是一名傢俱設計師,他是個十足的完美主義者。
尤其在事業上,他將這一理念踐行到極致,力求自己打造的每件傢俱都盡善盡美。
在一次大賽中,他為了趕時間,傢俱膠水未完全硬化時就塗抹了清漆。
發現這一失誤後,斯特凡·德德里希斯無法接受這個瑕疵,甚至想重新制作這件傢俱。
但這樣做會錯過交作品的時間。最終為了順利參賽,他懷著忐忑的心情上交了這件“不完美”的作品。
沒想到的是,作品評比中,這件“不完美”的作品,卻獲得評委們的諸多讚賞,因為作品的創意和設計深深打動了評委們。
雖然因為膠水問題作品沒有得滿分,但這次的經歷,卻讓斯特凡·德德里希斯意識到,追求絕對完美,是一個無法企及的目標。
心態放開後,斯特凡·德德里希斯開始更加自由地發揮自己的創意和才華,最終成了一個有創造力的工匠和藝術家。
無獨有偶,一位知名主持人也曾深受完美主義的“困擾”。
在他早期的職業生涯裡,無論是準備一期節目,還是撰寫一篇新聞稿件,他都力求盡善盡美,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
常常為了一個數據的精準、一句臺詞的妥帖,反覆斟酌、徹夜難眠。
因為長期處於巨大的壓力之下,他得了嚴重的抑鬱症,身體暴瘦,甚至產生了輕生的念頭。
慢慢地,他開始意識到,世間萬物本就難以達到完美,過度追求完美反而會成為一種自我束縛。
於是他開始嘗試做出改變。工作流程上,他不再獨自包攬所有細節的敲定,而是學會信任團隊成員,給予他們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間。面對新聞素材,
他不再苛求每一個角度都無懈可擊,而是聚焦核心要點,以更宏觀的視角去審視事件,用最簡潔有力的方式傳遞資訊。
萊昂納德・科恩曾說:“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有時候,允許“瑕疵”的存在,或許是另一個角度的“完美”。
人生本不必步步精準,放下完美主義執念,允許自己犯錯,學會與不完美的自己共處,人生才能更加張弛有度、從容自在。
03
  • 接受世事無常,允許一切如其所是。
楊絳先生曾說:“世態人情,比若天氣,無常之極。”
電視劇《人世間》中,周秉坤起初是一個普通的工人,過著普通的生活。
但因為和養子鄭楠的生父爭奪撫養權,周秉坤失手傷人,被判入獄12年。
出獄後,社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工作機會變少,生活壓力倍增。周秉坤沒有怨天尤人,而是接受了命運的安排,重新努力融入社會。
他擺地攤、開餐館,一點點改善生活。
儘管生活還有諸多不如意,但他坦然面對生活給予的一切,順其自然的在平凡的日子裡面尋找幸福。
世事本無常,在無常的世事中積極探尋生活的意義與內心的安寧,方能無畏前行。
現實生活中,許多人或多或少都有過一些灰暗時刻:
有人被房貸的重擔,壓得喘不過氣;有人因為職場寒冬,在裁員中失去工作,收入銳減;有人突遭病魔侵襲……
感嘆生活太難,但我們也該明白,困境雖然難熬,卻也正是成長蛻變的時機。
它逼著我們去尋找出路,去調整心態,去重新認識生活。
恰如羅曼·羅蘭所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世事無常是人生不變的旋律,學會接納這份無常,允許一切如其所是,才是對自己最溫柔的對待。‌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們總執著於掌控一切,試圖讓一切都按照自己的意願執行。
可現實卻一次次告訴我們,這不過是一場徒勞。
如今才真切領悟到,坦然接納他人的差異、包容自身的不足、順應世事的變遷,允許一切自然而然地發生,才是一個人真正的頂級心態。
這種頂級心態並非遙不可及的空中樓閣,它就紮根於日常點滴。
它能幫我們更從容地應對生活瑣碎,化解人際矛盾,熬過艱苦歲月。
當我們都能在平凡日子裡修煉這份心態,生活自會回饋給我們更多的平和、喜悅與力量。
點個在看,讓山歸山,讓水入水,接納萬物本然,靜修於心,勿求於外,才能一路前行,一路成長。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請長按下方圖片
識別二維碼 關注洞見

3秒加星標,再也不擔心找不到洞見君↓↓
你若喜歡,為洞見點個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