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 | 實習記者 李彥慧
編輯 | 黃月
英國有28%的青少年文學讀者
年齡超28歲
像《飢餓遊戲》(The Hunger Games)和《心跳漏一拍》(Heartstopper)這樣的暢銷書,往往被歸為青少年文學(young adult literature,簡稱YA),這類文學作品的目標讀者年齡在12-18歲之間。但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在英國,有超過四分之一的青少年文學讀者年齡在28歲以上。
這項研究由出版商哈珀柯林斯(HarperCollins)和英國圖書市場監測機構尼爾森圖書((Nielsen Book)合作開展。研究結果發現,自2019年以來,越來越多的成年人開始閱讀青少年文學作品。該研究報告顯示,去年閱讀青少年文學作品的讀者中有74%是成年人,有28%的讀者年齡超過了28歲。
研究認為,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年輕人進入了成人初顯期(emerging adulthood):年輕人成長得更慢,推遲了“成年”生活。年輕人感受到自己介於青少年與成年的、不穩定的中間狀態,這使得他們在青少年文學中尋求安慰——對於一些人來說,即使年齡增長,這類圖書仍然是他們自我慰藉的源泉。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青少年文學暢銷書《雙皇冠》(Twin Crowns)作者之一凱瑟琳·韋伯·曾(Katherine Webber Tsang)向《衛報》表示,自己既有成人粉絲也有青少年粉絲,“在最近的一次籤售會上,一位母親和她十幾歲的女兒都表示自己很喜歡讀《雙皇冠》,這一系列作品讓她們母女之間的關係更加親密了。”
哈珀柯林斯和尼爾森圖書的報告也指出,越來越多不同年齡段的讀者開始閱讀青少年文學作品以尋求安慰、懷舊或是自我調節。現年34歲的電子遊戲製作人、作家艾米·瓊斯(Amy Jones)認為,青少年文學是“另一種值得享受的文學型別”。在她看來,青少年文學作品受年輕人歡迎並不奇怪:一方面,這一型別的作品通常比許多成人小說更易理解,因此當讀者感到疲倦或處在壓力之下,不那麼費力也能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另一方面,青少年文學作品通常有著豐富的情節,“它們是一種完美的逃避現實的形式。”
此外,該研究還顯示,目前許多年輕人的閱讀興趣乃至對讀者身份的認同都被TikTok和Instagram等社交平臺形塑。凱瑟琳·韋伯·曾認為,網際網路為讀者們提供了許多互相聯絡、參加活動的機會,“這意味著他們更有可能因自己是某些作品的讀者而感到自豪。”
儘管接受該調查的大多數年輕人都表示自己認識並體驗到了閱讀的好處,但資料顯示,在14-25歲的英國年輕人中,只有16%每天或幾乎每天都在閱讀。在14-17歲的接受調查的青少年中,有63%的女孩和55%的男孩表示自己因作業太多而不能單純享受閱讀的樂趣。
出版商哈珀柯林斯的一位工作人員凱利·波普拉克(Cally Poplak)指出,雖然年輕人對閱讀保持著積極的態度,但絕大多數年輕人並非每天都讀書,“今天的年輕人被稱為‘焦慮的一代’,他們知道閱讀的好處卻仍然不願意讀書,我們該如何解決這一矛盾呢?”
巴勒斯坦作家獲今年國際阿拉伯小說獎
當地時間4月28日,巴勒斯坦作家巴西姆·坎達基(Basim Khandaqji)憑藉作品《天空般顏色的“面具”》(A Mask, the Colour of the Sky)捧得了今年的國際阿拉伯小說獎(International Prize for Arabic Fiction,簡稱IPAF)。
國際阿拉伯小說獎是阿拉伯世界最負盛名的文學獎項之一,於2007年開始頒發,每年評選一次,旨在表彰當代用阿拉伯語寫成的優秀文學作品,並透過翻譯獲獎以及入圍小說在國際範圍傳播高質量的阿拉伯文學。每位入圍國際阿拉伯小說獎短名單的作家都將獲得1萬美元的獎金,獲獎作家還將獲得額外的5萬美元,同時IPAF將承擔獲獎作品的英語版的翻譯以及出版費用。
今年獲獎的作家坎達基是自該獎項頒發以來第三位獲獎的巴勒斯坦作家,《天空般顏色的“面具”》是他的第四部小說,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巴勒斯坦考古學家努爾(Nur)在一件舊衣口袋中發現了一張屬於以色列公民的、藍色的身份證,出於好奇,他假扮成身份證的主人,深入瞭解約旦河西岸生活。

《天空般顏色的“面具”》(A Mask, the Colour of the Sky)
今年國際阿拉伯小說獎的評委會主席納比爾·蘇萊曼(Nabil Suleiman)指出,坎達基的作品以創新的方式將個人經歷與政治融合在一起,剖析了家庭破碎、流離失所、種族主義等複雜而痛苦的現實,《天空般顏色的“面具”》也是一本宣稱“愛與友誼高於所有其他關係,是人類身份的核心”的作品。
據阿聯酋《國家報》(The National)報道,2004年,坎達基因參與自殺式恐怖襲擊被以色列當局逮捕並判處無期徒刑,在過去的20年裡他一直在以色列的監獄中服刑,期間完成了學業並出版了數本小說和詩集。此次國際阿拉伯小說獎的頒獎典禮由坎達基的兄弟代他出席,在典禮上他表示了對自己兄弟的懷念並稱“要把這一榮譽獻給所有巴勒斯坦人民”。
因跨性別者問題與羅琳斷聯,
哈利·波特扮演者表示難過
日前,哈利·波特的扮演者丹尼爾·雷德克里夫(Daniel Radcliffe)在接受《大西洋月刊》的採訪時表示,對於與《哈利·波特》系列的原作者J.K.羅琳因在跨性別者問題上的看法存在分歧感到“非常難過”。雷德克里夫提到,自羅琳批評跨性別者以來——儘管她是自己人生的重要角色“哈利·波特”的創造者——他也再沒和她直接聯絡過。
早在2018年,羅琳就因給一篇把跨性別女性稱為“穿裙子的男人”的推文點贊被認為歧視跨性別者,她還被指控將跨性別者和性侵犯者混為一談,這些言論也讓她遭到了網路暴力甚至死亡威脅。

J.K.羅琳,2022年
雷德克里夫與羅琳的爭執則可以追溯到2020年。對於當時羅琳批評跨性別者的發言,他發表公開宣告表示反對,並稱:“跨性別女性就是女性。任何與此相反的說法都抹殺了跨性別者的身份和尊嚴。”
在接受《大西洋月刊》採訪時,雷德克里夫回憶了此次發聲並提到,他與這一慈善組織保持著長期聯絡,如果他不為跨性別者發聲似乎代表著一種懦弱,他也試圖用自己的發聲幫助那些被羅琳負面評論影響的人,告訴他們那些觀點不代表與《哈利·波特》系列相關的所有人的看法,“我的確意識到自己與《哈利·波特》相關內容有著很深的聯絡。很多人在這些書和電影中獲得了慰藉。”
除了雷德克里夫,《哈利·波特》的另外兩位主演艾瑪·沃特森(Eddie Redmayne)、魯伯特·格林特(Rupert Grint)以及羅琳的另一部作品《神奇動物在哪裡》的主演埃迪·雷德梅尼(Eddie Redmayne)同樣在跨性別者問題上與羅琳產生了分歧,並公開反對她的觀點。
在此次採訪中,雷德克里夫也提到,有種說法認為他們三個《哈利 ·波特》系列的主演都是“忘恩負義的小鬼”。顯然,沒有羅琳就沒有《哈利·波特》,“如果沒有她,我也不會過上今天這樣的生活。”雷德克里夫說,“但這並不意味著你一生都要因此放棄你真正相信的事。”
據悉,上個月羅琳曾在社交平臺X上回復了一條稱雷德克里夫和沃特森“欠她一個公開道歉”的評論。羅琳在回覆中暗示,他們兩人是在迎合“旨在侵蝕女性來之不易權利”的運動。
參考資料:
https://www.theguardian.com/books/2024/apr/30/more-than-a-quarter-of-readers-of-ya-are-over-the-age-of-28-research-shows
https://www.farshore.co.uk/wp-content/uploads/sites/46/2024/04/The-Farshore-and-HCCB-Annual-Review-of-Childrens-Reading-for-Pleasure-1.pdf
https://arabicfiction.org/en/node/2364
https://lithub.com/an-imprisoned-palestinian-author-has-won-the-international-prize-for-arabic-fiction/
https://www.theguardian.com/film/2024/may/01/daniel-radcliffe-says-rupture-with-jk-rowling-over-trans-rights-is-really-sad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撰文:李彥慧,編輯:黃月 姜妍,未經“介面文化”(ID:BooksAndFun)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