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手作 · 藝術字畫 · 日用生活良品

紅茶,是世界範圍內十分受歡迎的茶類,產量、貿易量和消費量佔比均超過七成。
祁門紅茶作為其中的傑出代表,將中國茶帶上了全新的高度。

祁門紅茶,原產於安徽省祁門縣,有“紅茶皇后”“群芳最”之美譽,在國內外評選中屢獲殊榮。
它是“中國十大名茶”中唯一入選的紅茶,與印度大吉嶺紅茶、錫蘭紅茶並稱為“世界三大高香紅茶”。
洋溢著玫瑰花香、果香和蜜香的祁門紅茶,可以用8個字概括其品質特徵:“香高、味醇、形美、色豔”。

其獨特、馥郁持久又多元化的香氣,讓人難以進行準確地描述,故以產地命名,被稱為“祁門香”。
日本茶學家山西貞說:“祁紅香是玫瑰香和木香的混合香,那彷彿就是森林裡優雅的歲月味道,抑或是百年茶倉的馨香。”
如果需要更具象化的形容,在《安徽省志·農業志》中對祁門香是這樣描述:有蜜糖香,又似蘊藏蘋果香,清高持久,甚是獨特美妙。
清朝光緒年間,祁紅暢銷歐美,尤其受到英國人的喜愛。當時,祁紅是上流社會的奢侈品,只有貴族王室才有機會享用。

▲
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的獲獎證書
1915年,祁門紅茶依靠獨特的“祁門香”,在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博覽會上大放異彩,罕見奪得三項大獎。
新中國成立後,它也曾多次作為國家的外事禮茶,贈送給前蘇聯、英國等外國政要,在一個個重大外交活動中嶄露頭角。

祁門紅茶不僅在海外名聲大噪,國內不少文人雅士,老舍、錢鍾書也是它的忠實擁簇者。
1964年,老舍在徽州講學,品嚐祁紅後,留下詩作“屯綠祁紅好姊妹,濃妝淡抹總無瑕。”

祁門紅茶又可以分為:傳統工夫祁紅、創新型祁紅。
這裡說的“工夫”,指的是傳統制作工序繁複,其一大特點是較為“細碎”,製作時有意將茶葉切細、精選篩分處理,以更快速地釋放風味物質。

傳統祁門工夫紅茶,湯色紅豔明亮,滋味鮮醇雋厚,香氣馥郁持久,葉底紅豔勻亮,因此也被稱為“鑲著金邊的女王”。
在許多資深茶客心中,傳統工藝製作的祁門工夫紅茶,才是記憶中地道的祁紅滋味。

今天,為讓大家品味到一口正宗的“祁門香”,一條生活館聯合“淘茶集”找來了歷史悠久的祁紅茶廠,為大家帶來品質上佳的祁門工夫紅茶。

兩款茶由中國製茶大師、祁門紅茶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陸國富老師監製,代表著祁門紅茶的較高水準。
共有2種規格可選
傳統祁門工夫紅茶 100g/罐
特製精品祁門工夫紅茶 48g/盒

皆選用祁門縣生態茶園“櫧葉種”早春鮮葉,經傳統工藝精製而成,茶湯香氣高醇,似果香又似玫瑰花香,馥郁迷人。

每4~5斤鮮葉才製成1斤幹毛茶,透過毛茶的審評定級歸堆,選取部分外形、內質俱佳的原料,再進行精製加工,最終符合標準的不過0.5斤。
傳統祁門工夫紅茶▼
眾籌價 ¥128 起(日常售價 ¥260 起)
眾籌時間截止至2025年3月15日23:59

甜醇柔潤 傳統祁門工夫紅茶

本次推薦的“傳統祁門工夫紅茶”包裝方案,由我們團隊的設計師原創手繪。

▲
設計手稿
畫卷採用白描線稿的形式,再現了民國時期祁門茶廠製茶的工作場景。一排排廠房林立,製茶工人勞作其間,街頭茶樓裡祁紅飄香。
置於茶席之上,彷彿一段跨越百年的祁紅故事,在老電影般的場景中娓娓道來。

幹茶外形緊細勻齊,鋒苗俊秀,色澤烏褐油潤,細嗅有淡淡花香與甜香。
沸水高衝,香氣清新淡雅,玫瑰花香、甜果香、木質香一同綻放,層層遞進。

茶湯醇紅明亮,似琥珀般晶瑩剔透。
入口柔和鮮甜,甜醇如蜜,呼吸間盡是馥郁茶香,回甘綿綿。

滋味飽滿,香醇回甘,讓人意猶未盡,確似漫步於森林間的優雅氣息。

金芽甜香 特製精品祁門紅茶

這款特製祁門紅茶,精選祁門櫧葉種鮮嫩芽葉,嚴格按照國際通用的紅茶分級標準特別製作,限量50份,先到先得。

並附有相應的收藏證書,一證一碼,包含了茶品資訊、產地來源、匠人介紹等資訊,贈予好友,心意盡在不言中。

幹茶條索緊細苗秀,色澤烏褐油潤,表面覆有一層細密的金毫,細嗅有沁人甜香。

注水開湯,湯色紅濃油亮,茶杯邊緣隱約可見金黃色光圈。
鮮甜清新的蘋果香,裹著嫩花香、絲絲蜜香,縈繞於鼻尖。

輕飲一口,唇齒之間帶著嫩芽特有的鮮潤,湯感鮮醇酣厚,柔滑綿甜。
飲後許久,甜醇之感依舊留於口腔,回甘隱有微甜,餘韻悠長。
傳統祁門工夫紅茶▼
眾籌價 ¥128 起(日常售價 ¥260 起)
眾籌時間截止至2025年3月15日23:59

百年老茶廠 傳承祁門香

▲
原安徽省祁門茶廠舊址
原國營祁門茶廠,曾是中國最大的紅茶加工廠,前身為1915年創辦的安徽模範種植茶場,距今已有百年曆史。
最繁榮的時候,有將近4000人在這裡揀茶、製茶,而那時,祁門全城也不過3萬人。

祁門茶廠,曾經創下祁門歷史上三個三分之一:正式員工佔全縣三分之一,稅收為全縣財政三分之一,產值為全縣工業產值三分之一。

▲
1966年的祁紅老茶廠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與蘇聯簽訂政府貿易協定,祁門茶廠供應蘇聯茶葉10050噸,一級價格每噸7600盧布,價格遠超過其他省份的紅茶,成為國家出口創匯的重點企業。

據祁紅泰斗閔宣文老先生說,“我們祁門茶廠的,做了一輩子紅茶,其實喝得很少,以前在廠裡,要麼喝大茶桶泡得紅茶梗,要麼就喝幾毛錢一斤的炒青”。
究其原因,在上世紀50年代,中國用祁紅向蘇聯置換戰備物資,做茶不喝茶,全力支援國家,成為祁紅匠人們心口相傳的規矩。

▲
七十年代祁門紅茶生產記錄
五十多年的歲月,祁門茶廠經歷了手工製茶到機械製茶、從純粹生產型到生產銷售型的演變。
生產祁紅十多萬噸,其中出口近八萬噸,質量長期穩定,銷往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地區,出口合格率均為100%,榮獲多項國家獎項和一個世界金獎。

如今祁門茶廠歷經百餘個春秋,幾經變革,雖不及昔日風光,但依舊傳承著國營老茶廠的優良品質。

▲
陸國富(中)、閔宣文(右)審評茶葉
現有非遺傳承人閔宣文、陸國富老師技術領銜,他們堅守傳統制茶品質,續寫百年茶香的動人篇章。

核心原產地 傳統技藝精製

祁門縣,位於黃山西麓的丘陵盆谷之中,境內茂林高山綿延,谷深澗幽,溫暖溼潤,雨水充沛,自古便是茶葉生長的理想之境。
山地峽谷一帶不宜耕種,卻是孕育茶葉的好搖籃,一條閶江河百轉千回盤繞其間,水霧瀰漫,構成了茶樹生長的天然佳境。

當地特有的“櫧葉種”就長在岩石地上,晨間薄霧中望去,自然繁殖的老品種茶樹大小不一,錯落山間。

祁門櫧葉種,是國家級茶樹良種,也是製作傳統祁門紅茶的絕佳原料。
有實驗表明,在祁紅加工過程中,櫧葉種的香氣物質形成總量高於其他品種,其芳香物質在揉捻階段劇增,茶湯滋味甘醇,香氣馥郁。

本次帶來兩款祁紅,皆源自祁門深山茶園,這裡植被豐茂,在長時間地浸染下,形成祁紅茶樹的獨特風味。
茶園的土壤主要由千枚巖、紫色葉巖等自然風化形成,大多屬於紅褐色礫質黏壤土類,使得所製茶品中鐵、鉀等微量元素含量豐富。
每一片茶葉,也在雲霧的滋養下,等待著理想的採摘時機。

採摘
優質的原料,一般採摘於清明前後到穀雨間。
這時的鮮茶是春季的頭一批,蘊含著豐富的內質養分,以一芽一二葉嫩採為佳。
傳統工夫祁紅還要經歷篩制、切細、風選、揀剔、補火、拼配、勻堆等十幾道工序,極盡繁複考究,較其他紅茶的製作確實更費“工夫”。

萎凋
將摘下的鮮葉透過攤晾,使其葉片中的水分均勻地散失,達到自然萎凋的作用。
待到葉片呈深綠色、葉邊呈褐色,捏起成團富有彈性,茶梗不再刺手,葉芽俱已柔軟如棉布般,青氣散失到位,才進入揉捻的程式。

揉捻
將萎凋後的茶葉像揉麵一樣搓揉,讓茶葉裡的細胞破碎,使茶多酚與空氣中的氧氣接觸,發生酶促氧化的過程,有利於紅茶香氣的形成。
直到葉芽俱已成形,即將進入到發酵的環節。

發酵
將揉捻後的茶葉堆置於竹簍、木桶、簸箕,或是特製的發酵床上用力壓緊,蓋上厚溼布日曬。
經過3-5小時發酵後的茶葉才會逐漸轉化為紅色,形成紅茶特有的色香味品質。

烘乾
初制最後的工序是烘乾,透過高溫烘焙,使發酵好的茶青中的水分蒸發,以保持茶葉乾燥。
烘乾時亦是手搓成形的關鍵節點,祁眉、針形、螺形,就在這樣的過程中定形。
炭烘過的祁紅更加香甜,形成其獨特的“似花似果似蜜”香氣特點。

篩分
篩分,又可分為毛篩、抖篩等數道小工序,需精工細作。制好的毛茶先經過抖篩,初步分出茶葉大小。
手工抖篩也叫吊篩,篩沿的一端用一根繩子系在高架上,另一端用手抖動篩子,之後要進行分篩,分篩的時候手一定要端平,勻速地晃動,一旦傾斜就會走料,好茶就篩不出來了。

揀剔
篩分完成後,便可以對茶葉進行揀剔,揀剔的主要目的是剔除遺漏在茶葉裡面的茶梗和劣片。
經過精細加工製成的祁門紅茶外形條索緊結、細小如眉,色澤烏潤,香氣清香持久,口感鮮醇酣厚。

▼
關注我們
本文為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