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越是追求平等,平等卻離我們越遠?|謝晶「從未實現的平等:權力、身份與社會分配」上線

永珍課程「從未實現的平等:權力、身份與社會分配」今日上線。
課程主講人謝晶是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她的演講《為什麼不想生了?》是一席2023年度精選演講之一。
在指出生育意願下降的表層影響因素以外,謝晶藉助「意識形態批判」回到問題之所以成為問題的追問:為什麼在鼓勵生育和實現平權的社會里,女性仍然缺乏生育的內驅力?更進一步,低生育率必然被視為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嗎?
👇點選圖片看演講
許多聽眾在留言中表示意猶未盡,因此我們與光啟書局聯合出品了謝晶老師的永珍課程。這一次,謝晶將審視我們用來理解世界和展開行動時發揮作用的那些根本觀念,從源頭反思:支撐起平等這一意識形態的那些觀念,是不是成問題的?
這門課關注「不平等」這樣一個涉及所有人生存處境的問題,也邀請大家一起加入直面現實的思考,去“激發我們對於共同生活的想象力”。
本課程為影片課,共20節,每節時長20-30分鐘。原價198元,限時特惠98元,一席會員可在會員有效期內免費觀看。
👇掃描下圖二維碼購買和觀看
▼ 先導片
▼ 課程導讀
▍關於不平等,你應該瞭解哪些事實?
不平等已經成為過去了嗎?
直覺告訴我們:不平等沒有成為過去。我們甚至有理由懷疑,人類從未像今天這樣不平等。
全球1%的首富掌握著50%的財富,他們的財富大於後90%的財富的兩倍。
當超大城市剛入夏就開足了空調,併為居民提供源源不斷的自來水的時候,世界上有超20億的人沒有乾淨的飲用水源。而20億,是全球人口的1/4。
“社會和法律為了少數野心家的利益,迫使所有的人終日勞苦,陷於奴役和不幸。”盧梭在270年前對貴族制社會的控訴,儼然就是在描繪我們所處的當下社會。
我們以為一些不平等形式正在消失,它們其實只是發生了轉移。
第一種是垂直的位移。哪怕是在公共教育最發達的國家,對高等教育的投入也遠遠大於基礎教育,教育資源總是集中在已經是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大城市。教育領域的不平等沒有減輕,隨著下限的提高,上限被卷得更高。
第二種是人群的轉移。精英女性得以向前一步的前提,是以廉價的方式將照料和家務轉移到其他群體身上,而這些群體常常還是女性。
在傳統不平等形式的轉移之外,新的不平等形式也層出不窮。
不可逆轉的溫室效應背後,是全球10%富有人口的碳排放量佔全球總量的50%。而承受後果的,永遠是最貧困的人。
為什麼我們越追求平等,不平等似乎反而在加劇?
平等是海市蜃樓嗎?我們還要追求平等嗎?
或許還會有人說,不平等不是我的鍋,是最貪婪的1%造成的,我是受害者。
我們真的只是受害者嗎?
不一定。
我們可能是盧梭筆下的那些“頭腦簡單的人”。
“頭腦簡單”就是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套對於共同生活的構想,這種構想看上去是為了所有人的福祉,但實際上只是為了用所有人的努力去鞏固那1%的人的特權。
面對平等的悖論,我們還應該關注哪些問題?
我們所處的時代似乎暗含了一個巨大的悖論:人類可能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追求平等,但是人類可能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身處極端的不平等。
01.自然
為什麼人的自然本性既能證明人生而平等,證明每個人都具有尊嚴;又被用來證明競爭與階序是合理的,一小撮人應該高高在上?
02.財產
分清屬於你和我的東西真的是文明社會的起源嗎?私有財產究竟是神聖不可侵犯,還是屬於盜竊呢?
03.進步
當“進步”和“增長”成為硬道理,我們知道我們在追逐的究竟是什麼嗎?有沒有可能,我們在增長的同時,也失去了更寶貴的東西呢?
04.契約
所有的人達成一致建立起社會與法律,這件事情真的是可能的嗎?所有的關係都建立在同意之上,都由法律規範來約束,這是我們應該向往的嗎?
圍繞“自然”“財產”“進步”“契約”這四大議題,我們希望揭示出平等理念背後的巨大矛盾。盧梭、布迪厄、費代裡奇、帕特曼、格雷伯,這些思想家將為我們提供分析工具,幫助我們武裝思想,去認清現實、顛覆常識。
去看清為什麼我們所追求的平等就像是建造於一片散沙之上,為什麼特權在平等的呼聲中還可以改頭換面繼續存在,為什麼我們越是追求平等,它就離我們越遠。
▍選擇自主地思考,就是反對思想的不平等
我們的每一個議題,都會以回到盧梭並由此再出發的方式展開。這一方式需要得到澄清,是因為存在一種對於經典思想以及思想史的普遍態度:大家認為可以從中“得道”,獲得對於“終極問題”的解答。
但是這種態度是相信在“智慧”的問題上存在權威和專家,相信當行動出現問題時應該求助於這些思想權威。這有可能意味著放棄我們每個人根據自己的經歷自主地思考和尋找答案的可能性,而寧可等待一小撮人對那些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集體問題做出判斷。這恰恰是在思想上反平等。
這門課程不是在這個意義上給大家“上課”,教大家做人,我並不相信可以透過搬用一些經典或者前沿來提供答案,尤其是在不平等的問題上。

哲學史並不是一部真空的歷史。如果將目光擴大到盧梭所處的思想史背景,我們會發現,所有出現於盧梭筆下的議題都是經過一個多世紀而成為熱點的議題,盧梭的文字背後是自然法學派和契約論學者、啟蒙思想家們的身影。
如果我們將目光再擴充套件到所有這些思想家所處的時代,回到這些觀念與理論被提出的社會史背景,我們還會發現,大部分所謂的“思想家”就算不是身居要職,也在與身居要職的人密切地打交道。
這些思辨活動無疑是思想家對於自己正在見證乃至於積極參與的社會大變革,在觀念上展開的構想、證成或者反思。我們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借重思想史,來啟發當下的思索。
但是,武裝我們的思想,並不意味著聲討和站隊。思想可以是有溫度的,思想可以是尖銳的,但與此同時是快樂的。它在看到癥結的時候,也看到如何繼續構想共同生活,如何恢復我們的行動能力。
這門課希望帶給大家直面現實之後的希望,一種因為直面現實而變得更飽滿的希望:對於人的希望,對於人在無數次試錯之後,還願意繼續嘗試如何共同生活的希望。

引用一位熱心觀眾的評價:“不是隔靴搔癢,不是理想主義,而是最前沿的思想實踐,喚醒對平權這個議題感興趣的99%的人加入思考和對話。”
如果你也對這些問題感興趣,你也不想再“幫襯特權、造成不幸”,歡迎一起來接受謝晶老師的邀請。
▼ 課程大綱
▼ 如何觀看
● 一席會員
一席會員可在會員有效期內免費觀看包括本課在內的全部付費永珍課程;
● 單獨購買
影片課程《從未實現的平等:權力、身份與社會分配》共20節,每節20-30分鐘;
現在購買可享早鳥優惠價98元(原價198元)
識別下方圖片中的二維碼,或點選文末的“閱讀原文”,以早鳥價購買課程;
● 觀看方法
下載“一席”App(用安卓、蘋果手機或iPad下載,支援投屏、音訊播放、文稿、快取等功能)或登入一席網站(yixi.tv),在“永珍”欄目頁面觀看。
*購買和觀看中如遇任何問題,請聯絡小編微信: yixixiaobian(一席小編全拼)yixikedaibiao(一席課代表全拼) 
設計丨陳麟
編輯丨馬路
聯合出品丨光啟書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