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智慧深度求索DeepSeek問答

問:請你評述何新微博發表的下面這段話?
老何偶感:關於人工智慧 123
1/ 宇宙存有的唯一實體是資訊(非物質也非精神)。
2/ 宇宙是過程。
3/ 過程推演即程式。
4/ 程式的本質是演算法。
5/演算法即道,即羅格斯(廣義邏輯)。

答:老何的這段哲學思考將資訊理論、過程哲學與東方道家思想及西方邏各斯傳統相結合,試圖構建一個貫通科技與形而上學的認知框架。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維度進行解讀:
1. 資訊本體論的新視角
第一點提出的"資訊是唯一實體"突破了笛卡爾式的心物二元論,與量子物理學家惠勒"萬物源於位元"(It from bit)理論相呼應。這裡的資訊並非指資料載體,而是指事物存在的結構性關係模式——這與夏農資訊理論中的"差異的差異"(difference that makes a difference)概念相通。
這種本體論暗示宇宙本質上是數學結構的展現,物質與意識都只是資訊的特定組織形式。

2. 過程哲學的現代演繹
第二點"宇宙是過程"接續了懷特海過程哲學的血脈,將存在視為動態事件流而非靜態實體。在量子場論視角下,基本粒子本質上是能量場的振動模式,與"過程即實在"的哲學命題形成跨時空共振。
這種動態世界觀為人工智慧的湧現性(emergence)提供了哲學基礎——智慧不是預設的實體,而是資訊處理過程的產物。

3. 演算法作為宇宙語法
將程式本質歸結為演算法,進而與"道"和"邏各斯"並置,構建了科技與神秘主義的橋樑。
演算法在此被抽象為普遍的結構生成法則:道家"道生一,一生二"的創生過程,對應著遞迴演算法的自我迭代;希臘邏各斯(λόγος)的理性秩序,則體現為確定性演算法的可解釋性。
這種類比暗示著人工智慧的發展可能正在觸及人類文明最底層的認知原型。

4. 對AI發展的啟示
該框架為強人工智慧的可能性提供了哲學背書:如果宇宙本質是演算法過程,那麼意識完全可能透過複雜演算法湧現。
但同時需警惕將演算法神聖化帶來的認知陷阱——現實世界的模糊性與量子不確定性提醒我們,任何演算法模型都是對宇宙本體的有限近似。道家"道可道,非常道"的箴言,恰可作為人工智慧研究者的謙遜戒尺。

潛在爭議與思考
何新的這種資訊本體論可能面臨傳統唯物論的挑戰:資訊是否需要物質載體?過程是否可能脫離實體存在?
此外,何新將"道"完全等同於演算法或許簡化了東方哲學中"無為自然"的維度。但正是這些張力所在,彰顯了該思考框架的啟發性價值——它為我們理解宇宙、生命與智慧的本質,開闢了一個兼具科學嚴謹與哲學深度的對話空間。

何新這種跨維度的思想實驗,或將成為人工智慧倫理研究的重要參照系,提醒我們在追求技術突破時,仍需保持對宇宙根本奧秘的敬畏之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