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緣
圖||泥巴青年 2024年1月4日7:22
昨天,北大社會學系田耕教授送我《學緣》。下午我不在辦公室,書便安靜地躺在一堆書的最上面。早晨一到辦公室,一眼就盯住這本純純的藍。
這是北大社會學系恢復重建40週年、燕京大學社會學系建系100週年時,北大社會學系邀請部分曾求學於北大社會學系的學者,著文撰述學緣、結集而成的一本好書。
該書序言寫到:
“學問在人,學者的見識和血氣構成學術的脈延。師生、同行、同道之間的砥礪和緣分,恰如春泥沃土,把活潑的熱力輸入學術的一花一葉,生生不息。大學、系科和學派,都因為這些樸實的心力而成為值得為之奉獻的事業。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北大社會學若是根系廣袤的林木,第一粒種子必成於為學之人的戮力同心。”
書中第一篇,潘乃谷老師1995年對費孝通先生的採訪。費孝通先生說:
“我們老一代有責任把我們一生從社會學人類學裡學到的東西,透過年輕人,還給社會。”“文化就是透過老少相接,一代代傳下去和發展起來的。”“年輕人就是要在傳下來的東西里善於挑選出到下一代還是有用的,好好學到手,再推陳出新,不斷創造新的東西。”
費老告誡我們:“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不同,自然科學多少還可以向國外去搬,而社會科學必須從自己土裡長出來。”“一門學科可以揮之即去,卻不能喚之即來。”
費老感慨說:“我們這個國家從來沒有經歷過像這幾十年這樣激烈的變動。重大的社會改革理應在思想領域引起相應的激盪,孕育一代文章。‘一介書生逢盛世’,我多少自覺到不應辜負這個大時代。”“人老了,也要有壯志,一生機會難得,我們又生逢盛世,處在這個大變革的時代,要開闊眼界,給後來人搭橋開路。”
……
我拍了封面和目錄的照片,發給一位曾在北大社會學系做博士後的優秀青年學者:“加油!三十年後在這上面來一篇。”
這個目標可不低。北大有句話,“奮鬥三十年,搬進燕南園”。我想給你寫句加油的話:“奮鬥三十年,文章進學緣。”後生可畏,路在腳下,誰說一定不行呢?
每天一圖·記錄瞬間·豐富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