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零六天,她今晚殺回來還是頂流

恐怖、想象力與美感在劇集中完美結合。
外星蟲子、海上巨蟹、遠古惡魔和異域女妖輪番上場,上演爭奇鬥豔。
在經歷了第一季的巔峰、第二季的失落。
《愛,死亡和機器人》第三季強勢歸來,終於沒再讓人失望。
還是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風格,熟悉的優美與惡趣味並存。
同時,相對以往,這一季也是更以奇幻、恐怖為核心,更具有克蘇魯風味的一季。
很適合下飯。
比如[02糟糕之旅]的大蟹、[06蟲群]之蟲群、[08葬於拱形大廳之內]之古獸。
讓人不由得想壓個驚,多吃兩碗白米飯。
這也是主題格外悲涼的一季。
用很多人吐槽的話來說:愛沒了,好像只剩下了死亡。乾脆改名叫宕機吧。
在現實很接近末日的瘟疫場景裡,想象人類理應到來的末日景觀,《愛宕機》的悲觀幾乎顯得理所當然。
於是,這一季,也是關於人類末世之可能之罪的一季。
自私
由大衛·芬奇首執動畫導筒的[02糟糕之旅],是在外網評價最好、評分最高的一集。
它改編自英國科幻作家尼爾·阿瑟爾的短篇小說,還得到了[搏擊俱樂部]的編劇助力。
在風格上,延續了大衛·芬奇對人性暗面的挖掘展現。
雖然這裡有一隻很接近克蘇魯風格的海上怪獸——巨蟹怪。
體型龐大的巨蟹怪襲擊了海上一艘獵鯊帆船,在經過激烈的戰鬥之後,巨蟹怪被逼進船底。
它究竟要什麼?
船員們發起了內部的抽籤遊戲,準備選中一人下去一探究竟,但在人工操作之下,男主成為那個被選中的人。
當他下去船底,想象中的場面並未出現。
相反,卻是巨蟹怪開口講話了,他透過觸手聯結到人類大腦,開口提要求——
“搭便車”前往一座島嶼。
男主機敏與其達成協議,在保護自己生命的前提下,假意滿足巨蟹怪要求。
上船之後,他立馬扭轉了情境——
透過拿到了槍,將此前針對自己的人首先扔下去給巨蟹做食物。
是聽從巨蟹怪要求前往那座人數眾多的小島?還是將其運送到一座更遠一些的無人島?
是保護小島上素不相識的人類?還是保護船員們自己?
關於這個選擇,船員們再次開始了不記名投票。
這也給最後結尾的反轉留足了餘地。
投票過後,男主假意懲戒自私自利的船員,槍擊了兩位男士,將其投食,其他人人自危,卻敢怒不敢言。
搖搖欲墜的人類信任危機,遭遇海上克蘇魯怪物。
在這一集中,海上怪物是個遠方的外來者,它的到來,擊破了人類船員這一船上共同體。
可以說,怪物並非主角。
船員們面臨生死抉擇,所給出的不同反應與互相攻訐,才是主體內容。
讓人不由想起約翰·卡朋特的[怪形]。
但相比能夠以巧妙換裝隱藏於人類之間製造危機的怪形來說,本片巨蟹怪不具有此種靈活性。
它是具有象徵性的龐然大物,直白展示危機,船員所代表人類群體本可以團結一心,制定策略,共渡難關。
但他們卻人人只想著如何撇清自己,轉嫁危機——遙遠小島上人類的存亡又與我何干。
於是,最後當男主將全員殺死,並揭曉投票真相之時。
並不奇怪。
人類就是這種動物——從歷史上一次次經濟危機、到對外戰爭的矛盾轉移,從內部的階層危機、到底層性別矛盾的轉移。
轉嫁危機,才是人類群體的自私基因所指向的生存之道。
有趣的是,本片男主表面上充當了類似於上帝角色的審判者,從正義視角槍決了其他自利者。
但是,另一個層面上而言,他所做的一切,又是為了大道正義?還是自我生存的更自私選擇呢?
很難說,這有一個標準答案。
貪婪
[09吉巴羅]是本季導演個人風格最濃厚的一集,也是在國內收穫好評最多的一集。
擁有致命歌聲的異域水妖,遇上貪婪卻耳聾的漂亮騎士。
你以為是異域愛情故事?
實則是消失在主流文化的拉美失落被殖民史。
水妖的視覺形象,本就充滿了被凝視的獵奇感:
一個女子形象,妝容詭異,身體長滿黃金珠寶鱗片。
跳著妖媚的舞蹈以展現身姿,卻以奇異的叫聲蠱惑了所有男性外來闖入者。
闖入者的形象設計據說影射了十字軍東征,身著中世紀騎士裝扮的軍隊,卻進犯了如南美叢林般的富饒之地。
充滿了一種時空錯亂之感。
男主騎士因為耳聾,躲過一劫,在其他所有闖入者自相殘殺、死於水底的狂亂之中,存活下來。
女妖卻會錯了此中意。
誤以為男主騎士不被蠱惑,是難得的純靈之心,於是在夜間,偷偷上岸,將其擁入懷中入眠。
被釋放了好感與親近之意之後,聾騎士對女妖有了短暫的追隨,從此岸到水中,從瀑布到彼端。
但我們很快知曉。
這不是愛情的萌芽,或者只是女妖單方面的好感萌發。
聾騎士的夥伴雖死,雖然他或許並不明白自己夥伴之死因,但他和其他人一樣貪婪,一樣目的明確,一樣對了解此地人或文化毫無興趣。
他只是對女妖身上的金子感興趣。
即使要以殺害她人、剝奪她身為代價,那對他來說,也不是不可接受的。
畢竟,作為以掠奪為目的的外來者,此地人的生死存亡並不在他或他們的考慮範疇之內。
歷史上,無論在印加帝國的腹地、亞馬孫叢林的村社,還是密西西比河下游的聚落。
美洲印第安人幾乎經歷過相同軌跡的被剝奪、被消亡的歷史。
南美導演希羅·蓋拉在[蛇之擁抱]裡,寫沿著亞馬遜河漂流而回溯的歷史往事。
外來的白人掠奪當地橡膠,以極低的價格圈地,更將本地人圈做日日勞作的奴隸。
他們每天要採集到足夠的橡膠才能免於捱打,並且連續做25年才能贖身。
當陪伴主角的土著居民逃過橡膠奴隸的命運,再走過這片土地,發現還有無數同胞正在經歷相似的命運。
他能做的,近乎只有在對方的懇求下,給予對方一槍得以救贖。
導演為本片選擇了黑白攝影,因為我們當前所能看到的亞馬遜,已不再是當時那個豐富多彩的生物圈。
外來者為其貪婪,為本地帶來“槍炮、病菌與鋼鐵”無可挽回的損失殆盡。
這一片土地,一如[吉巴羅]中那被女妖鮮血染紅的叢林之心,受傷、悲慼,百年孤獨,無人在意。
可還有人記得那曾驚心動魄的美與創造力嗎?
玉米的培育,栽培地的創造,散佈寬廣的印第安黑土。
另一層諷刺,如此豐富的形態,卻只得由其他人、由掠奪者的後裔來開發和書寫,真是莫大的悲哀。
於是,在資本的力量下,美洲的苦難史,又何嘗不是遭受另一種意義的被凝視與被剝削?
一如她的裝扮。
一如她的獵奇。
有多少人言之喜歡本集,實則喜歡本集的異域美感罷了。
以及,被消亡的又何止美洲生態系統呢?
因為人類之貪婪,地球各處都在經歷過載與荒蕪,美洲也只是人類命運的一角罷了。

傲慢

雖然[08葬於拱形大廳之內]更接近傳統的克蘇魯敘事:
一個美國軍事小隊,在阿富汗的一次解救任務中,走入了一個神秘的黑洞。
古老聖殿之中,封閉著的是詭異的克蘇魯邪神,蠱惑他們的耳,他們的眼,他們的思維與選擇。
最終在一個未想到的殘酷畫面中,本集結束。
但更接近克蘇魯核心的,還有備受讚譽的[06蟲群]
本集改編自賽博朋克作家布魯斯·斯特林的《蜂群》,原作是提名了1983年雨果獎和星雲獎的短中篇。
它虛構了蟲群這一宇宙中的全新生命體。
兩位主角——男科學家透過宇宙中介服務,來到已在蟲群中生活與研究多年的女主角這裡。
女博士向男科學家也向鏡頭外的我們介紹了蟲群的生活方式——
它們種類繁多,秩序井然,沒有戰爭與搶掠,和平生存,以蟲後為核心進行繁衍,並且,它們沒有思維。
利用其沒有思維,男科學家提出一種新式的殖民方式:
透過複製研究蟲群作為人類武器。
女博士一語道破:“你的意思是剝削。”男科學家則包裹蜜糖:“我們只是掌控巢穴的力量。”
人類的傲慢,在其間被展現活靈活現。
面對比自身強大的力量,從[異形]到[阿基拉],再到[蟲群],人類對武器、力量、掌控的慾望都將其變成一場災難。
本片後面當然也有反轉,這也是標準克蘇魯式的反轉——
人類的研究與控制,激活了蟲群的自我保護系統,蟲群具象化為一個聲音與形象。
它不僅擁有思維,還擁有更高階的歷史與智慧。
原來,蟲群自身發展到一定階段,只是選擇封閉了意識,來更好生存發展。
在以《瘋狂山脈》為代表的克蘇魯神話故事中,洛夫克拉夫特表達了一種人類渺小的核心價值觀。
在克蘇魯世界,早在人類之前,地球上就曾出現過力量遠超過人類的古老存在。
而蟲群也好,克蘇魯也好。
面對遠超人類認知範圍的高階生命,人類那引以為豪的思維、利益、技術與情感都將變得毫無意義。
在科學的世紀到來,人們宣稱“上帝已死”的當下。
人類從不曾像現代這般信仰自身和這個毫無凝聚力的族群。
可以想見。
當我們對自己的智慧與技術過於傲慢,不曾以一顆虔誠與尊重之心面對與探索未知之物。
地球或宇宙回饋給我們的,也將是人類智識所無法理解與掌控的未知未來。
洛夫克拉夫特在《克蘇魯的呼喚》裡循循善誘的講:
「我認為,人的思維缺乏將已知事物聯絡起來的能力,這是世上最仁慈的事了。
人類居住在幽暗的海洋中一個名為無知的小島上,這海洋浩淼無垠、蘊藏無窮秘密,但我們並不應該航行過遠,探究太深。」
直到今天,那可能仍是人類應該刻骨信奉的箴言。

最後,《愛宕機》這個系列。
因為大多有原著加持,才能在篇幅較短的短片內容裡,探索了較多的“愛與死”主題。
比如,本季中,還有口碑絕佳的[03機器脈衝的顫跳]一集,其原著出自著名科幻作家邁克爾·斯萬維克之手。
在前兩季中的高分單集如[齊馬藍]、[狩獵愉快]、[古魚復甦]、[溺亡的巨人]等。
也都有優秀的科幻小說原著作為劇本基礎。
為了更好的理解《愛宕機》,回到原著中去,也將是一次美妙的探險之旅。
在這裡,官方授權集結原著——
《愛,死亡與機器人1》收錄了第一季中的16部作品;
《愛,死亡與機器人2&3》收錄了第二季和第三季共17部作品。
透過“愛、死亡與機器人”三個關鍵詞,切入對人類文化、感情、精神與身份的探討。
以及,對存在、自有意志、技術理性等人類哲學命題的探索。
這個奇妙的科幻世界,不會讓你失望。
點選左下角閱讀原文,快來下單探索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