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被毛澤東點讚的江蘇連雲港人,創中國職教先河

全文共3547字 | 閱讀需7分鐘
江恆源
江恆源,1885年出生於海州板浦鎮西門外墩郎莊(現屬灌雲縣)。他五歲進入私塾讀書,父親為他取名恆源,塾師給他取號問漁。五十歲後,有時自稱補齋。江問漁與黃炎培、楊衛玉是1920年代中華職業教育社三位重要領導人,是中國倡導和推行職業教育、聞名國內外的教育家。他積極創辦中華職業學校、女子職業學校和職業補習學校、職業指導所等職業教育機構,並創辦《職業與教育》期刊,開創了中國職業教育的先河。毛澤東贊其“老成碩望,公正無私”。
《中共中央檔案選集》十二(1939-1940)收錄,名為《參政員毛澤東等為“華北視察團”事致國民參政會電》(1940年2月3日《新中華報》刊印)
學習報國、興教救國
江恆源自幼聰慧,5歲進私塾讀書,15歲前往海州參加童子試。當時,三千童子同場應試,最終僅錄取 150 餘人,他脫穎而出,名列第六十一名。第二年,他考取秀才,並被地方學官推舉為“優增生”。
1904年,江恆源考入江蘇省立師範學堂。兩年後,他又考入本校優級師範,攻讀師範博物科。畢業時,江恆源成績優異,在班級中名列前茅,被學校留校任教。不久後,他心繫家鄉教育發展,立志為桑梓服務,毅然回到海州,擔任東海中學的博物教員。在東海中學任教的 3 年裡,江恆源憑藉淵博的學識和認真負責的態度,贏得了地方人士的尊重和學生們的愛戴。
江恆源與黃炎培在一起
1912年,江恆源以全國第一名的成績考取北京大學本科。畢業後,他在北京多所大學及中學教授國文,同時兼任《申報》在京通訊記者,在教育與新聞領域嶄露頭角。
1924年暑假,江恆源應邀回到故鄉,出任設在板浦的江蘇省立第八師範學校校長。然而,任職期間受到當地官紳的掣肘,辦學諸多不便,半年後他憤而離去,重返北京任職。在此期間,他潛心研究學術,編著出版了《倫理學概論》及《中國先哲人性論》兩書,在學界引發了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
江恆源為中華職業學校題:敬業樂群
1926年,經黃伯雨、黃炎培推薦,江恆源出任江蘇省教育廳廳長。上任後,他整日奔波於鎮江、南京和蘇常、淞滬太地區,對各個縣的教育工作逐一進行整頓。他積極募集教育經費,充實師資力量,規劃興建校舍,制定完善教育章程,還經常深入基層視察指導工作。在他的努力下,不到半年時間,江蘇省的教育事業便取得了顯著成效,成績斐然。
1939年4月,中華職教社在昆明召開工作討論會,總結立社22年來的工作,提出了全社努力參加抗戰救國的奮鬥目標。圖為與會者合影(二排左起第五人為江恆源,第六人為黃炎培,一排右起第四人為孫起孟)
參與推動灌雲設縣
在中國古代存在所謂“學田”,即書院或州縣官辦學校所佔有的土地,其來源主要由國家撥給,或由學校自行購置。學校將這些土地作為固定資產,租給附近的農民耕種,租金收入是該學校開支的主要來源。然而,清朝中後期,一些地方豪紳倚仗權勢大肆兼併土地,侵吞公產。
江恆源:《對於讀書問題的我見》
清朝初年,今連雲港地區雲臺山尚處於大海的包圍之中。1711年前後,由於地質變化等自然原因,海水東退,雲臺山逐漸與大陸相連。這片新生的土地被申報為“學田”,經過佃戶們的辛勤勞作,這裡成了麥浪滾滾的萬畝良田。然而,海州城的達官顯貴們見此情景,妄圖侵吞這片土地,從而引發城紳與鄉紳之間的鬥爭。
1904年,海州地區發生嚴重水災,鄉間糧食短缺,餓殍遍野。居住在海州城裡的富賈官紳卻囤積糧食,哄抬物價,並慫恿知州弛禁糧食出口,以謀取暴利。這一行為導致城鄉矛盾激化,雙方對立情緒愈演愈烈,最終引發流血事件。海州知州王耀齋親至板浦安撫,方才平息。
1909年,山東沂、沭兩河河水暴漲,地處下游的海州地區受災嚴重。海州知州謝葆庭為籌措賑災款項,聽信“城紳”意見,提出“凡有五千元以上財產者,均在派捐之列”“意在小康之戶,亦應解囊”。這種簡單粗暴、一刀切式的攤派勒捐方式,引發了許多符合 “標準” 者的強烈不滿。東南鄉人士陳百川等海州諮議局議員向江蘇省諮議局及江蘇巡撫、兩江總督衙門呈控此事,最終“派捐”事件以“州牧被革職”而告終。
辛亥革命後,江蘇省諮議局更名為臨時議會,議員邵冶田會同江恆源、王子賓、錢竹樵等板浦人士,就分治一事進行磋商。此時,江恆源正在南京政府實業部任科員,他積極參與其中,起草了呈文一份,精心繪製分縣地圖一幅,並偕同錢竹樵、王子賓到蘇州,將呈文和地圖遞交至江蘇都督府民政司,還當面陳述分縣的諸多益處,得到了相關部門的認可和讚許。1912年5月,分縣辦法由都督府正式公佈,灌雲縣(取境內南鄰灌河,北依雲臺山之義)從此誕生。
剛正不阿、兩袖清風
江恆源出任江蘇省教育廳廳長之時,“五省聯軍總司令”孫傳芳坐鎮南京。一天,孫傳芳要求省長遴選數十名漂亮女學生,報送司令部,聲稱要訓練她們去做軍事間諜。江恆源聽後勃然大怒,直闖孫傳芳司令部慷慨陳詞:“久聞司令威加海內,素來尊重孔孟之道,今日競要遴選女生刺探軍情,未免有背初衷,令人駭異!豈不聞先聖有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若令我輩室女出賣色相,充當間諜,司令豈肯苟同?還望司令為禮教為群眾輿論多加設想,免遭管議,敗壞名聲!”孫傳芳被說得一時語塞,無言以對,此事便就此作罷。
江恆源(前排左起第六人)與出席中華職業教育社第七次專家會議代表蔡元培(前排左起第四人)等合影。
江恆源本人則嚴於律己,廉潔奉公。當時廳長月薪為四百元,而他只取三百,辦公費每月二百元,他總是實報實銷,剩餘交公。有一次乘火車去蘇州視察,有關部門為他掛一節專車。當他身穿布衫,頭戴草帽,手提藤包,前往上車時,乘務員說:這是江廳長的專車,不帶客。他平靜地回答:我就是江恆源。
1927年,江恆源應馮玉祥之邀前往河南任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長。期間,一些官僚以“省立一中”發現了7個共產黨員為由陰謀解散該校。他在省府會議上據理力爭,指出:“即便情況屬實,‘一中’三千學生中僅有 7 個共產黨員,實在是微乎其微。省府機關內不也時常發現共產黨員嗎?如果‘一中’要解散,那麼所有省直機關也都應全部解散!”會後,他致書馮玉祥,陳說利弊。馮玉祥接到信後,立即覆信取消了解散省立一中的命令。省立一中得以儲存,三千學生也有幸免遭失學之苦。
開創執業教育先河
1928年,江恆源應黃炎培邀請,接任“中華職業教育社”辦事部主任,楊衛玉任副主任。在他的主持下,“中華職業教育社”積極開展工作,創辦中華職業學校1所,下設工科、商科;開辦女子職業學校1所,下設蠶桑科;組辦農學團、商學團;舉辦職業指導所為社會培養工作人員。他還編著《如何辦理職業指導》,與人合著《職業教育》等,以指導職業教育工作開展。
江恆源:《農村改進的理論與實際》
在長期職業教育過程中,江恆源把職業教育概括為“謀個性的發展,為個人謀生的準備,為個人服務的準備,為國家及世界增進生產力的準備”四句話。在教育方法上,他反覆強調訓練職業技能與指導學生研究時事、研究政治同等重要,二者不可偏廢。在其教育思想的薰陶下,造就了一批具有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思想的、有職業智慧的人才。
“一二八”淞滬事變後,十九路軍奮起抵抗日本侵略軍。江恆源親率“中華職業教育社”及農、商學團人員,積極募集款項,前往前線慰問抗日將士,鼓舞士氣,激勵人心,喚起民眾的抗日熱情。“七七事變”以後,江恆源率“中華職業教育社”成員遷往重慶。在重慶期間,他克服重重困難,堅守崗位,為職業教育事業付出了大量心血,最終積勞成疾,咳血不止,一度無法正常工作。
老成碩望、公正無私
在遷居重慶期間,江恆源親眼目睹了國民黨的反動腐敗和消極無能。透過與周恩來等共產黨人接觸,他逐漸向共產黨與進步人士靠攏,也更加清晰地認識到民族復興與國家命運的希望所在。作為國民參政員,他在參政會上仗義執言,駁斥反動派種種謬論,力主國共合作,共赴國難。然而,他的正義之舉卻遭到了反動勢力的忌恨,備遭排擠和打擊。
江恆源與馬相伯、黃炎培等中華職教社早期領導人合影。前左一馬相伯,後左一冷御秋,後左二黃炎培,後左三江恆源
抗戰勝利後,江恆源返歸上海舊寓。勝利的喜悅因國民黨反動派的“劫收”醜相瞬息即逝。他密切關注時局的發展,經常不顧身體病痛,支援和聲援愛國民主人士、愛國學生的反飢餓、反迫害和反美愛國鬥爭。1947年,蔣介石當選總統後,曾邀請他擔任教育部次長,被他果斷拒絕。
上海解放不久,北京召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恆源欣然應邀北上,積極參與了新中國開國的各項活動。中央原本準備委以他教育界重任,但他因重病在身,力不從心,最終只擔任中央文教委員會委員,同時仍參與領導“中華職業教育社”總社的工作。1954年,他被選為上海市第一屆人大代表,上海市政府委員,上海文史館館員,同時,兼任比諾中學校長,中華職業學校校長。
江恆源手跡
1961年2月24日,江恆源在上海病逝,陳毅擔任治喪委員之一,黃炎培主持追悼會,對他的一生給予了高度評價。江恆源先生為中國的教育事業、社會進步和民族復興奉獻了畢生精力,他的功績和精神將永載史冊,為後人所敬仰。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新中國援外第一戰:越法邊界戰役,陳賡建議圍城打援
穿越近兩千年的“說唱明星”——東漢擊鼓說唱俑
史上最強逆襲:鐵木真是怎樣崛起的?
流動中的民族主義研究——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陳曉律教授訪談
工業革命的寶貴經驗——工業化仍然是強國之本

歡迎轉發朋友圈
公號轉載須經授權,不得用於微信外平臺

商務合作、訂購微訊號:zggjls01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郵發代號:28-474
QQ群:460382533
電話:1337201224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