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浙江大學,作為國內頂級的學府之一,能夠考上這裡的學生,都非同一般。
很多人以為,考上這樣的學校就是人生贏家了,殊不知,學習是沒有止境的。
雖身在浙大,但這裡的學生從未停止過努力。
亞運會期間,有網友曝光了一段名為“凌晨的浙大”的影片。拍攝的是深夜十一點半的浙大校園。
照說這個時間大多數人都已經進入夢鄉,然而浙大的教室中仍然有不少學生在埋頭苦讀。
由於到了教學樓關門的時間,學校的保安也不得不出面,來到每個教室“驅趕”學生。
如果你以為這樣就能讓這些學子回宿舍睡覺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
在離開教室後,他們並沒有選擇直接回宿舍,而是在走廊中隨便找了個位置繼續學習。
畫面一轉,來到了浙大附近的小咖啡館,這裡也同樣是“人滿為患”。
和想象中的不同,這裡的學生並沒有一邊聊天,一邊悠閒的著喝咖啡,而是坐在桌邊,藉著昏暗的燈光拼命學習。
如果學累了,他們就會在桌子上小小地趴上那麼一會兒。
值得一提的是,在浙大不僅學生,有時候就連老教授也是凌晨才推個腳踏車回家。
是啊,知識改變命運的背後,其實更多的是視野和習慣的較量。

教育家葉聖陶曾說: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習慣。
拉開孩子差距的,往往不是智商,而是從小養成的各種習慣。
還記得《中國詩詞大會》第六季的王恆屹嗎?6歲的他一舉拿下了冠軍,無論年齡還是資歷都不出眾的他,是什麼讓他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王恆屹的家庭條件很普通,他的出眾完全來自他自己的付出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年幼的王恆屹從小就和奶奶一起生活,奶奶愛朗誦,退休後也是社群裡文藝活動的積極分子。她在家中也會常常跟著播放器,朗誦經典的詩詞。
從小耳濡目染的王恆屹便對詩詞產生了興趣,開始朗讀和背誦《三字經》、《百家姓》,亦或是唐詩宋詞等等,這些成為了他每天必做的事,日復一日的學習,他漸漸習慣了這種讀背的習慣。
日積月累,循序漸進,王恆屹展現出驚人的記憶力。
2019年,年僅5歲的王恆屹已經能背誦三百多首唐詩,一百多首宋詞,這些鋪墊讓他在之後參加的中國詩詞大會一舉奪冠。
正是他這種日復一日的讀背習慣,讓他擁有了別人沒有的超強記憶力,也是優秀習慣的養成讓他不斷突破自己。
知識改變命運的背後,也是一場關於家庭和視野的較量
劉震雲在《一句頂一萬句》中講過一個故事:
賣豆腐的老楊不願讓兒子上學,在他看來,人跟鳥一樣,腦子越好使,翅膀就越硬,說飛就飛走了,怕豆腐坊拴不住他。
對於老楊來說,賣豆腐就是天大的事兒,除此之外,他一概不懂,也不願意懂。這就決定了他這一生只能是坐井觀天,眼光只圍著豆腐攤轉來轉去。
朋友老馬來勸他: “過去的縣令老胡知道嗎?現在專打傢俱賣,別人賣五十,他賣七十,上次一張八仙桌,被人花一百二的高價買走了!”
其實一張八仙桌沒什麼,八仙桌加上縣令,它就值錢了。
這跟賣豆腐是一個道理,等兒子讀了書,從縣政府出來,再回頭做豆腐,豆腐就成了老胡的八仙桌,值了大錢。
於是老楊趕緊把兒子送去讀書,只不過讓孩子讀書並不是為了漲知識,還是為了賣豆腐。
有人問,為什麼要上名校?
因為名校豐富的資源,可以開啟你的視野,提升你的認知層次。
主持人白巖松有一次坐車顛簸9個小時,到內蒙古一所普通高校做講座。
一個能容納2000人的會場座無虛席,門口還有幾百個學生擠都擠不進來。
參加完內蒙古的講座,白巖鬆緊接著又去參加北大百年講堂,路過告示欄,他看到了北大一週的活動列表。
那一刻,白巖松感到非常震驚:北大一週的活動,快要頂上內蒙古那所學校10年的。
去北大做演講的都是什麼人?
是業界精英、科學家、作家、國內外著名學者……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你的視野和見識怎麼可能開闊不起來。
清華大學學生曾說,清華大學是一個資源過剩的地方。
清華大學的音樂會、展覽和講座實在太多了,多到學生已經看不過來了。
而這些活動在普通大學一年只會舉辦寥寥幾場。
學歷提升眼界,眼界決定格局,而格局影響人一生。
對很多人來說,眼界的起點來自教育,而名校的教育將讓你的眼界變得更寬,格局變得更大。
一個人的出身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他的下限,但教育卻決定著他所能達到的上限。
眼界有多寬,你的格局才會有多大。
一個名校出來的學生,即便高學歷已經不能對他的職業生涯有任何幫助,但他們在求學路上培養出來的各種良好的習慣,會伴隨他們一生。
選擇名校,不是為了畢業時的那點底薪,而是有勝任未來的底氣,名校教給你的更不僅僅是謀生之道,而是有能力選擇和創造自己的生活。
與優秀的人為伍,你才會變得更優秀。
標杆課程(點選下方藍字瞭解)
|
北京大學課程(點選下方藍字瞭解)
報名諮詢:龍老師15110089360(微信)
|
|

“每一次讚賞,我都當成是喜歡”
—————已讚賞99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