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兩天,有兩則與高材生考公上岸有關的新聞鬧得沸沸揚揚,放在一起看頗有意思。

武大碩士顧某畢業後,報考了蘭州老家的某崗位,結果被選調到嘉峪關。
在歷經導師、父母的勸說鼓勵後,顧某不情願地前往嘉峪關(地市級)就職選調生,然後在武大校園網上發了一篇文章發牢騷。在今年4月,顧某主動申請取消了錄用資格,並獲得了組織的批准。


斯坦福應用物理專業博士畢業生蘇聯,報考某縣級基層崗位。為人民服務的初心是好的,但從世界頂尖大學的博士畢業生到鄉鎮公務員,做出這樣的選擇網友們難免大吃一驚。

985碩士畢業生瞧不上地市級的崗位、世界頂尖學府的博士生卻“削尖腦袋”去做一個縣級的小科員,這種“錯位”的選擇一時讓人很難評。但大家更想問那位斯坦福的博士生,圖啥?


讓人費解的學霸行徑
蘇聯是“別人家的孩子”。從安徽重點中學畢業後去了中科大讀本科,大學畢業時拿到了含金量很高的郭沫若獎(要四年成績加權第一名才能獲得該獎),最後獲得了斯坦福的博士專案的錄取,出國深造。
無論是就讀的學校、學位、還是專業都足以證明他是個學霸。

在外人看來這個學霸就算不是前途無量,至少有不少更符合他個人背景的職業選擇。比如:
-
如果他想搞學術,就算論文情況一般,一流學校進不來,但相對一般的學校是沒問題的;
-
哪怕他不想搞學術了,以搞物理的腦子轉計算機學點專業課程,在美國高薪的網際網路公司找份工作也沒那麼難;
-
就算個人希望回國進體制求穩妥,沿海發達地區的公務員是更好的選擇,但他的選擇卻是去皖北的鄉鎮當公務員;
退一萬步來說,就算他寒窗苦讀多年不想捲了,憑這學歷去發達城市隨隨便便找個公辦大專學校,十幾萬的安家費、每年十幾萬的工資也能讓他躺平,過的不比皖北鄉鎮舒服?
好事的網友還扒了一圈他的家庭情況,意思是這是不是家裡有背景刻意安排的,為的是先下基層歷練兩年,未來好飛速高升?結果發現,人家就是一個平平無奇的學霸。
一個斯坦福物理學的博士,最後落腳點是皖北鄉鎮公務員,網友們真的很費解。


一路學霸,最後也得考公上岸
2021年,哈佛大學物理學博士後任職街道辦副主任的訊息就曾引發熱議。中科大本科、哈佛大學物理學博士、博士後、南京大學副教授,從科研道路中退下,來到深圳某街道擔任起辦事處副主任。

2022年,國家發改委公佈了擬錄用的公務員名單裡,也出現了麻省理工學院碩士畢業生的身影。

近一點的來說,在今年3月杭州市餘杭區區的公務員錄用名單公示裡,一位被杭州市餘杭區教育局錄用的女生是哈佛大學畢業的。

前幾年,985、清北畢業生考公還讓人虎軀一震;現在,世界排名top50、常春藤高校畢業生也湧進公務員賽道的新聞,大家已經越來越司空見慣了。
《2022年中國海歸就業調查報告》資料顯示,有74.4%的留學生認為海歸群體中存在著“考公熱”現象,尤其是這兩年,升溫很明顯。

最近,上海市公務員2024年度擬錄用名單揭曉,此次錄用的留學生均為碩士學歷,其中超三成的職位直接面向海歸碩士。

雖說留學生們寒窗苦讀二十載、還去國外見了好幾年世面,兜兜轉轉最後回到又紅又專的考公賽道一決高下,這種選擇讓人容易發出“早知、何必”的感嘆。
但在當下這個大環境裡,能上岸一線城市的公務員,僅從待遇和穩妥性來說,在諸多行業裡也是一騎絕塵了。
據“內部人士”爆料:
像浙江、廣東、江蘇這些省的公務員,按照職位來看,普遍待遇是科員在22萬左右、副科25萬左右、正科30萬左右、處級36萬+。
名校畢業生大多是區直公務員或者引進人才的公務員,收入更高,還有安家費、住購房補貼、各種醫療保險、退休待遇等都有優先保障。
但無奈大城市的公務員崗位是“狼多肉少”的狀態,以後名校留學生“跨界”爭搶基層編制的事情只會越來越多。蘇同學這位斯坦福畢業的博士也不過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罷了。


也可能每一條都是“死路”


博士畢業→做幾年博士後→高校講師→副教授→教授/終身教授,這是不少海外博士生應該選擇的“正經路”。但問題是現在美國高校的教職崗位縮減的不像話,尤其是在疫情後。
根據美國大學教授協會(AAUP)報告顯示:
美國全職終身或準全職終身職位的教師,從1987年的53%下降到2021年的32%。出於學科興衰發展、降低成本等因素考慮,高校越來越多地依賴兼職或臨時教職員工,而不是全職的終身教職員工。
再加上應用物理這種相對比較窄的專業,無論是學術界還是業界,就業情況都沒法和曾經大紅的計算機和現在當紅的AI專業相提並論。
就業窄+崗位少+非土著(身份沒保障、漫漫學術路難免會焦慮),幾乎是buff疊滿。



這條路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去頭部網際網路公司做程式設計師。的確有不少留學生曾經站在這個風口吃到過紅利,西海岸的“碼工”、“大廠程式設計師”在社交平臺上曾經是有前途和錢途的代表——好拿身份、多金、福利好、適合養老。
但這兩年,越來越多的大公司不僅瘋狂裁員、現如今連給留學生提供身份這條路也堵死了。
今年早些時候,亞馬遜就通知員工將在2024年之前暫停所有新的PERM(Permanent Labor Certification,永久勞工證明)申請。

谷歌、Meta去年就官宣了類似的新聞,微軟也快步入後塵了。
公司宣佈“暫停所有新的PERM”就意味著斷了新入職和想入職員工希望儘快獲得綠卡這條路,留學生想要進大公司這條路幾乎被堵死。
而根據美國移民局的規定,持H-1B在美國工作人員在被裁員後有60天的寬限期,可以在這段時間找到新僱主申請H-1B Transfer或是申請轉換身份,而如果失敗,60天之後就必須離開美國,否則將被視為非法居留。
按照科技公司這兩年裁員的大手筆來看,沒有綠卡的留學生遇到裁員,簡直就是噩夢一般的災難。苦哈哈讀了五六年博士,好不容易畢業,誰敢賭這條路?
美國那麼多公司,進不來大公司,不能選小公司嗎?連財力雄厚的大廠都不提供身份支援了,更何況是讓“人微言輕”的小公司多花錢給一個留學生“做嫁衣”。
近處,平價的有身份的本土求職者消耗不完;遠處, 廉價的AI+外包印度勞動力,兩條路堵死多數沒有身份的留學生出路。



2010年,我國開始實施“青年千人計劃”專案,意在大力引進一批有潛力的優秀青年人才,為今後10年~20年中國科技、產業的跨越式發展提供支撐。
這條路早十幾年,是很多海外博士畢業、工程技術領域、年齡40歲以下的人回國發展的一條康莊大道——國內名校就職、豐厚的科研啟動資金、優渥的安家費、優厚的薪資待遇、解決配偶工作和孩子學校……
但時過境遷,曾經的康莊大道現在也成了難走的羊腸小道。2021年復旦姜某製造的“割喉案”、上個月爆出的南林宋某自殺案,都是這條路上的悲劇產物。
在《那些“對賭”失敗的青椒們》一文裡,作者透過訪談,讓羨慕象牙塔這個圍城外的我們看到了被引進回國的海歸學者生存現狀,高校與青年教師簽訂“對賭協議”,要求他們在一定時間內完成特定的科研任務,否則將面臨合同終止或其他處罰,這類協議增加了青年教師的壓力。
文章列舉了幾個“對賭”失敗的青年教師案例,有說好的科研啟動資金沒給到位的、有沒達到考核標準降薪降職的、有被學校要求退還幾萬到幾十萬不等安置費的……
科研資源不足、時間壓力過大、評定標準嚴苛等給歸國學子和他們的家庭帶來了一系列問題。
“十賭九輸”,只有極個別人才能如嘗所願,剩下的人要麼黯然離場、要麼從一開始就與做學術分道揚鑣。

這麼盤下來,蘇同學另闢蹊徑選擇考公這條路似乎也沒什麼好令人驚訝的了。因為在他選擇範圍內的每一條路都比考公要難走、且多半未必有好結果。
當然,全民追求考公/考編/考研肯定不是一個健康的就業環境,學有所成、學有所用是寒窗苦讀多年的學子們的理想社會。
只是,在當下這個大環境裡,這些擁有聰明頭腦的學霸們也只能審時度勢,去選擇一條更謹慎、對自己更有利的就業道路而已。旁人不必感到惋惜。



點贊&在看,及時收到推送哦
關鍵詞
公務員
畢業生
專業
海歸
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