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的學生公益活動都跑偏了!

一提到公益活動,很多學生普遍就是支教、養老院、孤兒院、救助流浪貓狗等,有經濟實力的甚至跑去非洲保護野犀牛,或者去援建非洲衛生站。但是,這些公益在美國大學招生官眼裡都是“刻意表演”,不是美國招生官戴著有色眼鏡看中國學生,而是我們始終沒讀懂公益活動的本質——它從不是刻意的“活動表演”,而是自然生長的“解決問題”。
做公益的目的是幫助弱勢群體、改善社會問題、推動社會公平正義。而這些問題在我們身邊隨處可見,並不一定跑到非洲才能體現出你對公益的關注,也並不是養老院、孤兒院才能讓你發光發熱,並且太流俗的公益活動,也很難吸引到招生官關注。那麼,規劃階段的學生如何讓自己的公益活動更具個性化呢?
1、先結合自身經歷、確定自己想要幫助的物件。這個物件可能因人而異,建議學生仔細回想一下,過往成長經歷中有沒有讓你覺得以自己能力可以幫到的人或事。比如有學生目睹過農村婦女遭受嚴重的心理疾病,有學生想要幫助和自己姥爺一樣臥病在床的老人,有學生想要幫助小動物獲得科學的餵養。也有同學可能對這些群體都沒有興趣,情緒比較鈍感,那也是有可以發揮餘熱的地方的。比如喜歡體育的學生去當賽事志願者,喜歡歷史的學生幫助較對線上資料庫,理科學霸同學輔導功課,這些都是很容易上手的公益活動。
2、一定要注意持續性。公益不是一場即興表演,朋友圈發九宮格圖片,外加300字感言的表演,並不能真正體現你的公益心。公益的初衷要從表演調整為發自內心想去做、持續做。
3、最好和你的專業興趣有一定的關聯性。這樣比較容易讓別人理解你做這件事的動機。比如喜愛生物的同學去保護海洋瀕危動物,比如理科特別強的學生,在校內創辦社團帶領大家提升學科成績,這些活動就很符合邏輯。我們之前確實也有做類似活動的學生,錄取賓大數學的,那個學生就是在校內幫助女生提高數學成績,打破女性不擅長數學的刻板印象。但如果一個學生沒有任何心理學或者生物學的知識,也沒有相關的經歷,突然去幫助自閉症兒童,或者突然跑去非洲援助野生動物,就有些讓人摸不著頭腦了。
4、透過公益體現你的特點。比如你有音樂特長,可以透過給自閉症兒童進行音樂治療來體現你的音樂天賦,招生官看到這類活動時,不會單純的當成公益來看待,而是一個有愛心的音樂少年。
另外,做公益最好不要跟風,很容易流俗,要用自己的特長、資源、喜歡的方式去幫助別人,公益的背後體現的是你的個性,這就是和別人差異化的開始。
以上就是幾個設計個性化公益活動的思路建議,僅供大家參考,希望大家在做公益時多一些思考,提高規劃的科學性。
如果您想和SAT君討論規劃
請掃碼交流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