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開頭】最近微信推薦機制調整了,可能有些朋友會收不到我們的推送,請大家關注留學字典加上星標,以免錯過更多精彩!
Common Application(CA)日前揭曉了2024-25申請季的早申資料,一場關於高校錄取風向標的討論隨即掀起。
從早申人數的變動,到國際生比例的微妙調整,再到標化提交人數和“爆款”院校的申請量激增,這些數字背後蘊藏了無數關於教育與社會趨勢的密碼。
有趣的是,與往年相比,今年的資料似乎更為複雜而多樣:公立/私立大學的申請競爭如何?中國學生申請人數有何新變化?
25Fall早申人數超90萬較去年上漲6%


整體來看,申請人數和申請量均有所增加:截至2024年11月1日,共有904,860名獨立申請者向863所大學提交了申請,與2023-24學年的850,165人相比增加了6%。
總申請量:截至11月1日,美國大學收到的早申總數量從2023-24學年的3,648,726份增加到2024-25學年4,017,250份,增長了10%。
每位申請者的申請數量:2024-25學年每位申請者平均向4.44所院校提交申請,比2023-24學年的4.29份增加了3%。
這一系列資料反映出,不僅申請人數在增加,學生對多校申請策略的依賴程度也在上升。
這種趨勢可能受到了競爭加劇、錄取政策調整以及學生對教育資源更高需求的共同推動,為2024-25申請季帶來了更多的變數和機遇。
國際生最新申請情況中國申請人數3年來首次上漲

從國際地域趨勢來看,國際申請者(指報告其唯一活躍國籍為美國以外國家的申請者)的增長率略低於本土申請者。
與2023-24學年相比,國際申請者的增長率為5%,而本土申請者的增長率則達到7%。
其中,增長最快的國際申請者來自以下國家:
孟加拉國:增長51%
盧安達:增長41%
哈薩克:增長30%

從國際申請者的分佈來看,亞洲學生(45,691人)仍然是最大的群體,佔國際學生總數的57.2%,並且這一群體的申請人數比去年增加了9%。

作為美本早申階段最大的兩個生源輸出國,中國和印度今年的申請人數雙雙上漲,繼續鞏固其領先地位。
中國申請者的表現尤為亮眼:今年共有13,115名學生遞交了早申申請,相較去年增長了9%,佔國際生總數的16.4%。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自2021-22學年以來,中國學生申請人數的首次回升,不僅扭轉了此前的下降趨勢,還以明顯優勢遙遙領先於其他國家。中國學生繼續穩居早申階段最大國際生群體,充分展示了其強勁的申請勢頭和對美國高等教育的濃厚興趣。
相比之下,印度申請者雖稍遜一籌,但同樣表現出穩定的增長趨勢。今年印度共有9,955名申請者遞交了早申申請,相較去年增長了5%,佔國際生總數的12.5%。
中印兩國作為美本申請的“主力軍”,在今年的申請季中繼續彰顯其重要地位,並對國際生源的多樣性和競爭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
提交標化成績的申請者人數出現明顯增幅

截至11月1日,早申階段共有475,504名學生(佔比52.6%)選擇提交標化成績,相較去年增長了9%。與此同時,選擇不提交標化成績的學生也達到429,356人,同比上漲4%。
儘管兩者均呈增長趨勢,但提交標化成績的申請人數增長更為顯著,比未提交標化成績的申請人數多出46,000餘人。
預計在常規申請階段(RD)期間,選擇提交標化成績的學生人數還將繼續攀升,原因在於許多申請者計劃在11月至12月期間完成考試並提交更新後的成績。
這一趨勢背後有其邏輯基礎:今年,包括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在內的一些頂尖高校恢復了對標化成績的要求,進一步推動了這一資料的增長。

不過,即使如此,目前仍有95%的院校採取標化可選政策,僅有5%的院校強制要求提交標化成績。
然而,更值得關注的是,儘管僅有5%的院校強制要求標化成績,卻有超過一半的學生選擇主動提交標化成績!這種反差反映了兩個重要趨勢:
競爭加劇:面對日益激烈的申請環境,學生更傾向於透過具有競爭力的標化成績來增強自身的錄取優勢,展現學術實力。
頂尖高校吸引力強:大量申請者將目標對準標化要求較高的頂尖院校,這從側面驗證了標化成績對於申請頂尖大學的重要性。
這一資料不僅揭示了標化成績在當前申請環境中的重要地位,也為未來的標化政策趨勢提供了參考。
無論是選擇標化可選院校,還是力爭遞交優秀的標化成績,學生都在利用各種策略適應競爭日益激烈的申請格局。
公立or私立大學最新申請“偏好校”揭秘


在本申請季中,超過一半的學生(468,733人)選擇同時申請公立和私立大學,這一選擇的學生人數較去年增長了9%,顯示出雙保險策略的受歡迎程度逐步提升。
此外,約1/3的學生(295,670人)選擇只申請公立大學,這一群體的增長率為6%;而僅申請私立大學的學生人數則有所減少,僅140,457人,同比下降了1%。

從整體申請量來看,截至目前,公立大學收到的申請數量高達2,442,933份,較去年同期增長了12%,增幅顯著。而私立大學的申請量則為1,566,053份,同比增長8%。
這些資料反映了學生申請偏好的潛在變化,尤其是面對高昂的學費壓力時,“價效比”高的公立大學成為越來越多申請者的優先選擇。
公立大學不僅學費相對低廉,還提供了不輸私立院校的教育資源和學術機會,因而吸引了更廣泛的關注。此外,許多州立大學透過擴招、獎學金計劃以及靈活的錄取政策,為學生提供了更多選擇和便利,這也進一步推動了申請量的增長。

Common App的資料顯示,不同錄取率院校的申請增幅在本申請季早申階段表現出顯著差異:
錄取率<25%(通常為Top30名校)的院校申請量增幅為5%,為各類別中增幅最小。
錄取率25%-49%(大致為Top30-60的院校)的申請量增長了12%,增幅最大。
錄取率≥50%(包括50%-74%和≥75%)的院校(主要為公立大學)申請量均增長了11%。

對於國際學生來說,Top30名校仍是他們關注的核心。錄取率≤25%的院校在國際申請者中申請量保持持續增長。2024-2025申請季早申資料顯示:
79,937名國際申請者提交了總計309,949份申請,其中107,374份申請被遞交至錄取率≤25%的院校,佔比達34.6%。
對於國際學生而言,頂尖名校代表著全球認可度、強大的學術資源和更廣闊的職業發展機會,這使其成為早申階段的熱門目標。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學校透過早申階段提高錄取門檻,以吸引目標生源,這也使得申請者更傾向於提前鎖定自己的競爭優勢。
從今年的早申資料來看,無論是申請人數、標化提交率,還是不同型別院校的申請熱度,都在不斷變化。國際生依舊在名校申請中佔據主力,但本土學生更傾向於選擇高性價比的公立大學,顯示出申請策略的多樣性。
《留學字典》原創文章精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