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位於卑詩省的邊境商店正因貿易緊張局勢和消費者忠誠度的轉變而遭受重創,業務量暴跌80%。
店主對業務的急劇下滑感到震驚,稱這一情況“難以置信”,並對商店的未來表示擔憂。
“這已經成為我們10多年來面臨的最大問題。”和平拱門免稅店(Peace Arch Duty Free)總裁兼店主彼得·拉朱(Peter Raju)在接受《Retail Insider》採訪時表示。
“我們的業務大幅下滑。我們不得不減少員工,如果情況得不到改善,我們只能在工作日關閉。”

貿易緊張與民族主義交織的“完美風暴”
該店業務的劇烈下滑正值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近期威脅加徵關稅之際。
特朗普提議對加拿大商品徵收25%關稅,這一舉措加劇了兩國之間的經濟關係緊張,迫使許多企業重新調整經營策略。
與此同時,一場強勁的“購買加拿大貨”(Buy Canadian)運動正在興起,鼓勵消費者優先選擇本國產品,而非美國進口商品。
“這對我們來說就像一記重拳。”店主表示,“我們以前也經歷過業務下滑,但從未像這次這樣。顧客要麼選擇待在家裡,要麼改買加拿大本土產品。”
“購買加拿大貨”運動勢頭強勁
據路透社報道,加拿大輪胎公司(Canadian Tire)正加大力度減少對美國供應商的依賴,以應對可能長期存在的關稅影響。與此同時,其他零售商也在制定戰略,以減少供應鏈中斷的影響。
《時代》雜誌的一篇報道指出,加拿大長期以來在經濟上依賴美國進口,儘管“購買加拿大貨”運動目前勢頭強勁,但這是否會永久改變消費者行為仍有待觀察。
長期趨勢還是短暫波動?
最大的問題是:這場低迷是短期反應,還是長期趨勢?歷史經驗表明,民族主義消費習慣通常會在經濟或政治事件的影響下短暫興起,但一旦局勢穩定,這種趨勢往往會減弱。
然而,如果關稅長期存在,加拿大企業可能會永久性地調整採購策略,從而強化新的消費模式。
《商業內幕》的一份報告指出,美國稅收漏洞(如最低免稅額規則)的遲遲未能關閉,使得跨境貿易變得更加複雜,加拿大零售商在與美國電商巨頭競爭時愈發困難。
對於這家位於邊境的卑詩省商店而言,適應新形勢或許是唯一的出路。和平拱門免稅店正在考慮增加更多加拿大商品,拉朱承認,如果這種趨勢持續下去,公司將別無選擇,只能進行調整。
目前尚不清楚這種業務下滑是長期經濟變化的標誌,還是消費者的短期反應。但可以肯定的是,邊境商家正面臨近年來最艱難的時刻。
加拿大零售商積極推動本地產品
許多加拿大消費者正積極尋找本地生產的商品,以減少對美國進口商品的依賴。零售商也採取了相應措施,在店內突出展示加拿大製造的產品。
例如,一些獨立雜貨商已經開始在貨架上標註本國產品,以幫助顧客輕鬆識別加拿大商品。
大型連鎖超市,如Loblaw Companies Ltd.,宣佈計劃採購更多加拿大種植和生產的食品。同時,據CP24報道,電商平臺Shopify也在其應用程式中推出新功能,以鼓勵消費者購買加拿大商品。
“購買加拿大貨”運動能持續多久?
“購買加拿大貨”運動的可持續性取決於多個因素。如果貿易緊張持續,加徵關稅的威脅不減,民族主義消費行為可能會進一步鞏固。
然而,全球供應鏈緊密相連,長期的貿易保護主義可能會擾亂市場,導致意想不到的經濟後果。
弗雷澤研究所(Fraser Institute)警告稱,不斷升級的保護主義政策可能會引發報復性措施,最終傷害那些原本希望受到保護的行業。
“購買加拿大貨”運動反映了一種集體努力,旨在增強本國經濟實力,並在外部經濟壓力下維護國家認同。然而,這場運動能否長期持續,仍然是一個未知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