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推薦#45|美國買格陵蘭島“世紀交易”;中國企業蜂擁參展美國CES;馬斯克訪談AfD;福特和馬斯克的歷史相似;新美國帝國主義

An American purchase of Greenland could be the deal of the century
The economics of buying new territory
美國購買格陵蘭島可能會成為“世紀交易”
購買新領土背後的經濟考量
載於/The Economist
日期/2025.1.8
按語

:英國《經濟學人》的文章,實際上認為格陵蘭島賣給美國是一個不錯的交易,首先這是可行的,丹麥已經授權格陵蘭島民自決的權利(可以透過公投等手段實現),所以美國只需要說服島民就可以了。《經濟學人》按格陵蘭島目前GDP/稅收貢獻估值,認為該島值500億美元,島民不到6萬,每個人對應100萬美元,美國加加價,可以讓每個家庭都有千萬資產。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島的價值是長期看漲的(資源開採更容易、通航更容易、更宜居、軍事重要性更明顯);而從軍事、經濟(資源開採)、政治、治理等角度講,美國的介入對於格陵蘭島島民,對於美國自身,對於北約來說都是比該島自治或在丹麥治下更好的安排。《經濟學人》支招:特朗普要實現這一目標,不應該用“大棒”(軍事威脅),而應該用“蘿蔔”(經濟好處)。2025.1.9

(全文約2,200字,內容根據中文表達習慣及語境進行適度調整)

正文:
儘管美國一直有用商業手段處理國際關係的傳統,但購買(土地)時卻很少不引發爭議。1803年,托馬斯·傑斐遜(Thomas Jefferson)買下了路易斯安那地區,使美國領土面積擴大了一倍。當時,他不得不暫且擱置自己對憲法建構主義的熱衷,因為按照憲法建構主義的理念,這種大膽的聯邦行動是行不通的。六十四年後,國務卿威廉·蘇厄德(William Seward)以720萬美元(相當於如今的1.62億美元)從俄國手中購得阿拉斯加,這一舉措當時被戲稱為“蘇厄德的蠢事”(Seward’s folly)。如今,這筆交易被視為神來之筆,而購買路易斯安那則是美國最偉大總統之一所取得的最偉大成就。事後看來,這兩筆買賣都極具價值。

如果唐納德·特朗普用脅迫手段從丹麥那裡得到格陵蘭島,歷史對他可不會那麼寬容。1月7日,這位候任總統拒絕排除動用武力或發動經濟戰來獲取格陵蘭島(以及巴拿馬運河)的可能性。美國若恃強凌弱迫使他國割讓領土,將會失去朋友。但特朗普的挑釁行為也是愚蠢的,因為如果能夠透過友好且自願達成的協議購買格陵蘭島,那確實可能成為“世紀交易”。這樣一筆交易將增強美國的安全,也許對北約盟友的安全也有好處。對手國們會因此而氣餒。而購買格陵蘭島對島上居民可能也有益處,他們必須(且必然)擁有最終決定權。

··· ···
(全文約2,200字)

Donald Trump ou la rhétorique d'un nouvel impérialisme américainLors d'une conférence de presse en Floride, mardi, le président élu a réitéré ses ambitions territoriales, en évoquant le canal du Panama, le Canada et le Groenland. Il n'a pas écarté l'idée de coercition pour obtenir gain de cause.
特朗普的新美國帝國主義言論
週二於佛州舉行的新聞釋出會上,特朗普重申了他的領土野心

撰文/Piotr Smolar
載於/Le Monde
日期/2025.1.8
按語

:文章載於法國《Le Monde》,稱特朗普的領土要求及對盟友的威逼和脅迫屬於新的“美國帝國主義”,稱盟友和鄰國再也不用指望得到美國的絲毫關照;新的政府不考慮“歷史、法律、價值觀,更不用說盟友關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堅信經濟和軍事力量在維護自身利益方面的作用”,“一切都可以拿來用作交易和談判”,“本已被削弱的自由民主國家將面臨進一步的摧殘”。

(全文約2,000字,內容根據中文表達習慣及語境進行適度調整)

正文:
特朗普主義常被錯誤地描述為“孤立主義”。雖然這種傾向在美國右翼的一部分人中確實存在,但這並沒有說明特朗普懷有的領土野心。在1月7日週二於佛羅里達州西棕櫚灘舉行的新聞釋出會上,特朗普重申了美國擴張的想法,他認為這將兌現向選民做出的“黃金時代”的承諾。具體的領土涉及巴拿馬運河、加拿大和格陵蘭,目前一切仍屬於地緣政治幻想階段。

一切都始自抱怨。特朗普稱,美國是慷慨和天真的受害者。第一個例子是巴拿馬運河。特朗普再次長篇大論地談到了這項堪稱藝術品的宏偉工程建造,他說:“這讓美國付出了相當於一萬億美元的代價。”

··· ···
(全文約2,000字)

Elon Musk and far-right German leader Alice Weidel heartily agree in interviewMusk tested the boundaries of foreign election interference, hosting AfD co-leader Alice Weidel for a livestream interview on his X social media platform.
馬斯克與德國極右翼領導人愛麗絲·魏德爾在訪談中高度一致
馬斯克試探了外國干預選舉的邊界,在自己的X平臺上邀請德國選擇黨(AfD)聯合領導人愛麗絲·魏德爾進行了一場直播訪談

撰文/Kate Brady
載於/The Washington Post
日期/2025.1.9
按語

:馬斯克剛剛在X平臺上直播訪談了德國選擇黨(AfD)的聯合領導人愛麗絲·魏德爾,在干預德國大選方面更進一步,也測試著歐洲主流政客的底線。1)德國及歐洲主流政客要看到民粹政治的本質——必須從根源上找原因:民眾為什麼支援AfD?有沒有對老百姓關注的問題給出相應的回應?AfD的政策裡有沒有可取之處?透過打壓、限制、遮蔽、妖魔化,只會適得其反,造成反效果。這個在2024年美國大選裡已經充分顯示,但不接地氣的主流政客似乎永遠也學不會;2)對於這些歐洲人來說,美國“主子”可以為所欲為。羅馬尼亞親俄親特朗普的候選人贏得首輪選舉,主流政客直接廢掉選舉結果;歐盟還對TikTok進行調查,說存在俄羅斯干預大選及潛在的勾結行為。對於馬斯克和X,他們敢這麼做麼?完全不敢的。他們還希望特朗普對歐盟和北約手下留情。英國工黨政府在美國大選期間傻傻地派團隊給哈里斯助選,雖然沒有結果,但嚴重破壞了和特朗普/MAGA運動的關係,並遭到特朗普團隊的法律申訴。反過來,馬斯克隨意干預英國大選,英國人能做什麼呢?精英政客嘗試聯合起來抵制美國的影響,寄希望於民眾不要響應外國人的聲音(也許幻想英國人對美國還有一點點的優越感,不希望粗俗的美國人插手英國事務)。3)在這一系列的活動裡,馬斯克本人享受了最大的快感,甚至歐洲主流政客的震驚及惱羞成怒,就是他的快感來源。2025.1.10

(全文約1,900字,內容根據中文表達習慣及語境進行適度調整)

正文:
科技億萬富翁埃隆·馬斯克在週四試探了外國干預選舉的邊界:在德國選民投票前六週,他在自己的社交媒體平臺上邀請了極右翼的德國選擇黨(AfD)聯合領導人愛麗絲·魏德爾(Alice Weidel)。

馬斯克此前已經公開支援魏德爾的政黨,上個月,他宣稱“只有AfD黨才能救德國”。在隨後的一篇評論文章中,他讚揚了AfD放鬆監管的做法、對政治正確的抵制、對“保護德國文化和安全”的重視。

··· ···
(全文約1,900字)

Ford and Musk. They Made Cars. They Backed
Fascists.
Each age’s premier industrialist has had appalling
politics.
福特和馬斯克。他們造車。他們支援法西斯分子。
每個時代首屈一指的實業家都有著令人震驚的政治立場
撰文/Harold Meyerson
載於/The American Prospect
日期/2025.1.6
按語:這是登載在美國左翼/進步派政治雜誌《The American Prospect》上的一篇文章:在馬斯克公開支援德國極右翼政黨德國選擇黨(AfD)後,認定馬斯克存在一個他們歷史先例——福特。福特同樣是造車大亨,深刻地改變了美國的汽車產業、整個工業體系,經濟面貌、生活方式,在經濟發展史裡具有重要作用。但福特還有其他的特點,即政治上的“反動”:堅決反工會、同情德國納粹,反猶。作者認為馬斯克具有相同的特徵,反工會、白人至上/種族主義、同情權威主義,因此是對西方社會民主主義、福利國家、自由民主政治秩序的威脅。這裡面有一個很有趣的小點:作者認為福特是反猶的,馬斯克也認同過反猶言論,而X平臺上充斥著極大量(甚至一邊倒)的反猶資訊。其實完全可以理解:代表MAGA基本盤的中低層白人確實是反猶的。那為什麼特朗普的共和黨卻在政治上無條件地支援以色列呢?看上去是一個悖論。但有幾個解釋因素,一是猶太極右翼金主的支援;二是“兩害相權取其輕”,對於MAGA基本盤來說,穆斯林的政治、宗教、文化、安全威脅要大於猶太人。但無論如何,馬斯克和MAGA都隱藏著可能在未來釋放的反猶暗流。文章登載在左翼刊物,充分反映了左翼知識分子對這種大企業家的警惕、懷疑、擔憂、恐懼。對他們來說,馬斯克就是反“烏托邦”的化身,其存在是對他們已知一切秩序、價值、願景的空前威脅。2025.1.9
(全文約3,600字,內容根據中文表達習慣及語境進行適度調整)
正文:
曾幾何時,人們對亨利·福特(Henry Ford)和埃隆·馬斯克(Elon Musk)進行比較時,關注的重點是他們各自在汽車製造變革中所起的作用:福特生產出了首批價格親民、讓數百萬人有能力購買的汽車,還打造了首批從事大規模生產的工廠;馬斯克製造了首批電動汽車,儘管對於大眾市場來說,電動車目前仍然價格不菲,但產量已經足以讓它在緩慢、艱難擺脫化石燃料的經濟體裡牢牢站穩腳跟。

··· ···
(全文約3,600字)

In 2025, Israel's Gaza Campaign Is Not OverDespite multiple IDF campaigns, Hamas continues to recruit fighters.
2025年,以色列的加沙行動仍未結束
儘管以色列國防軍(IDF)開展了多次軍事行動,哈馬斯仍在繼續招募戰鬥人員

撰文/Seth J. Frantzman
載於/National Interest
日期/2025.1.7

按語

:本文載於美國新保守主義/右翼政治雜誌《National Interest》(國家利益),討論了以色列在加沙的持續鬥爭及2025年展望。作者指出,儘管以色列在加沙採取了大量軍事行動,經過超過15個月的激烈戰鬥,數百萬巴勒斯坦人流離失所,但以色列無法完全擊敗哈馬斯,該組織依然存在,掌控著幾乎所有平民居住的區域,關押著以色列近百名人質(生死不詳)。目前的加沙,也不存在能夠替代哈馬斯的政府/治理組織。最後,哈馬斯還在繼續招募戰士,嘗試恢復實力。2024年,以色列削弱了加沙以外(與伊朗相關的)主要戰線,但展望未來,戰爭從加沙開始,也要從加沙結束。長期戰爭不符合以色列的利益,其面臨艱難抉擇,如何繼續給哈馬斯施加軍事壓力?是否剷除和取代哈馬斯?文中沒有提及(可能刻意避擴音及),以色列在加沙重建定居點的考慮;加沙政策與以色列國內極右翼政治的關係;與美國特朗普政府的關係;與伊朗的關係;與阿拉伯社會及國際社會的關係等。2025.1.9

(全文約2,800字,內容根據中文表達習慣及語境進行適度調整)

正文:
進入新的一年,以色列需要為加沙戰爭制定戰略。在做決策時,有幾個因素在起作用。

首先,自2023年10月7日哈馬斯對以色列發動襲擊以來,戰爭已經持續超過15個月。儘管以色列過去也曾經歷過長時間的衝突——比如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義,以及始於1982年、持續了18年的黎巴嫩戰爭。然而,加沙地帶的這場戰爭比那些戰爭更加激烈、也更加複雜。這是因為加沙地帶的戰爭還引發了伊朗支援下從多個戰線對以色列發起的攻擊。此外,哈馬斯仍在加沙扣押的約100名以色列人質也是原因之一。

··· ···
(全文約2,800字)

Chinese AI Hardware and Robotics Firms Flock to CES, Despite Tariff Threats
儘管面臨關稅威脅,中國AI硬體及機器人企業仍蜂擁參加消費電子展(CES)
撰文/Wayne Ma
載於/The Information
日期/2025.1.8
按語:特朗普政府即將就職,對華貿易戰有升級的巨大風險。中國企業仍然蜂擁參加在拉斯維加斯舉辦的年度消費電子展(CES)。本文是來自前線的報道,美方視角。1)美國市場巨大,中國企業絕無意放棄,蜂擁參加,佔到全體參展企業的四分之一,和去年持平;2)為規避美國加徵關稅,中國企業有很多辦法。一類是國際化,乾脆聲稱自己是美國企業,或在美國投資設廠,一類是海外化,為了能夠銷往美國市場,表示會“毫不猶豫”地將產能轉移到中國以外;3)也有部分企業為了質量控制,仍將產能留在中國;4)在人工智慧問題上,為了和監管對齊,在終端產品上,基本是中國市場用中國人工智慧;海外市場(尤其是美國市場)用美國人工智慧;5)今年美國拒籤情況空前,遠超以往。這裡要關注的是出海問題。企業是在商言商的,資本追求的是收入和利潤,對外部條件和刺激因素(例如對華關稅及其他貿易壁壘)會做出反應,包括將產能外遷。如果說歐美日等發達經濟體當年的產能外移/離岸化更多為了尋求原材料、廉價勞動力、更好的基礎設施、廣大的消費市場,中國企業出海很大一個驅動力是對經貿衝突和地緣政治做出的反應,因為各種原因,放棄了“中國製造”主戰場。這可以減少所謂的全球貿易失衡,降低經貿衝突的可能,但也難免對中國本土經濟產生影響,畢竟。伴隨企業出海,轉移並流出的是在中國的資本、技術以及實實在在的就業。從廣大本土勞動者到政府,實際上很難分享到資本和產能所獲得的紅利。而在向消費型社會轉型、增加本土消費的過程中,產能(暨就業)向海外轉移更有可能帶來的結果是,加重內需不足的問題。同樣的事,在今日美國和歐洲都是最敏感的,也足應引起中國監管的關注。2025.1.9
(全文約2,400字,內容根據中文表達習慣及語境進行適度調整)
正文:
唐納德·特朗普不到兩週即將就職,他誓言要對進口商品(尤其是來自中國的進口商品)徵收新一輪關稅。然而,中國的電子產品製造商——包括清潔能源、人工智慧、機器人技術和電動汽車等前沿行業的企業——正全員出動參加本週在拉斯維加斯舉辦的消費電子展(CES),積極推銷他們的產品,彷彿一切如常。
在CES約4,500家參展商中,有1,200多家來自中國,數量與去年大致持平。電視製造商TCL科技集團是展會的贊助商之一,其標誌出現在15萬份供展會參會者佩戴的胸牌背面。對於許多中國電子企業來說,美國仍是其產品的最大市場,而中國依舊是美國第二大的商品供應國(第一名是加拿大)。如此高的參展積極性表明,儘管面臨更高關稅和技術制裁威脅,中國企業仍有興趣在美國銷售產品並開展業務。
··· ···
(全文約2,400字)
歡迎加入「兔主席的寶藏」,這是兔主席/tuzhuxi和朋友們的精華內容分享圈。共同學習,共同成長,共同進步!
定位:有國際視野、理性思考的愛國主義者
領域:熱點、國際、歷史、人文
風格:理性、邏輯、簡單、通透
持續:堅持20年創作(持續更新有保障)
內容:國際臻選(整理註釋評論全網稀缺高質量內容)/快評(觀察、視角、心得、影書評、圖片)

點選下方“閱讀原文”👇可快速加入【兔主席的寶藏】知識星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