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大臨時校長宣佈辭職丨一直在感受痛苦的哥大仍然一身反骨

本文授權轉載自Panopath
公眾號ID: Panopath_liuxue
自從巴以新一輪衝突以來,美國大學校園也陷入了輿論風波,從一開始的遊行示威簽名到校友撤掉捐贈、警察進校抓人、罷免校長,再到如今的政府撤銷資助,當街抓人,吊銷簽證綠卡…
雖然加沙地帶平息了,但是美國大學校園依舊沒有安靜,而一向勇於當出頭鳥的哥大也是損失慘重,雖然表示了妥協,希望可以重新進行洽談,但是繼失去前任校長後,臨時校長也“選擇了辭職…
插播
其實加沙衝突還在繼續,平均每週有兩個孩子因衝突去世,加沙地帶平均年齡在18歲以下,只是不像以前爆發大規模衝突,最近胡賽武裝又開啟了對美國的襲擊也是因為以色列對加沙地帶人道援助物資的限制。
有人說這是特朗普的復仇,也有人覺得是哥大實在太跳了,那麼到底是私仇,還是美國實在容不下哥大?

美國留學租房

👇1v1房源諮詢👇
PART.01
哥大臨時校長辭職
據美聯社報道,2024年8月上任的哥倫比亞大學臨時校長卡特里娜·阿姆斯特朗 (Katrina Armstrong) 已宣佈辭去臨時校長一職,重返醫療中心的管理崗位。
3月28日,阿姆斯特朗在哥倫比亞大學網站上發表的一份宣告中表示:
我為能夠在“重要且充滿挑戰的時期”領導哥倫比亞大學而感到自豪。但我心向科學,我的熱情是治癒。那是我能最好地為這所大學和我們的社群前進的地方。
雖然宣告很體面,但是鑑於哥大最近遭遇的一系列事件,我們有理由懷疑——這是特朗普政府恢復4億美元政府資金的條件之一。
之前我們寫過——
前段時間,特朗普政府以打擊反猶太主義或懲罰去年參加親巴勒斯坦示威的學生方面做得不夠為由,剝奪了該大學及其醫院的研究經費,這造成了許多人認為的生存危機。由於4億美元政府資金實在影響巨大,哥大很快敗下陣來,同意了一份行政要求清單。
這份清單包括——哥倫比亞大學同意審查其招生政策,禁止抗議者戴口罩,禁止在學術樓內舉行示威活動,並將其中東研究系置於新任高階教務長的監督之下,該教務長的任務是審查其領導層和課程。
對於哥大的屈服,一些教職員工和言論自由倡導者表示譴責,紐約公民自由聯盟(New York Civil Liberties Union)執行主任唐娜·利伯曼(Donna Lieberman)表示,這“危害了全國的學術自由和校園表達”。
賓夕法尼亞大學教育史學家、哥倫比亞大學畢業生喬納森·齊默爾曼
對哥倫比亞大學來說,這是悲傷的一天
拉特格斯大學教授、美國大學教授協會會長託德·沃爾夫森
特朗普政府的要求“可以說是自麥卡錫時代以來”對學術自由、制度自治等方面“最嚴重的侵犯”,“這開創了一個可怕的先例”。
然而,即使做出了這些讓步,美國教育部長琳達·麥克馬洪(Linda McMahon)表示,該大學“走在正確的軌道上”,但尚未表明是否會恢復資金
目前擔任哥大代理校長的是其董事會聯合主席克萊爾·希普曼 (Claire Shipman) ,同時繼續尋找永久替代者。
克萊爾·希普曼
曾是ABC新聞、NBC新聞和CNN的記者,長期從事新聞工作,報道白宮和俄羅斯等新聞。她寫了幾本關於女性領導力的書。
希普曼在一份宣告中說,她擔任這一職務“清楚地瞭解我們面臨的嚴峻挑戰,並堅定不移地承諾以緊迫、誠信的方式行事,並與我們的教職員工合作,推進我們的使命,實施必要的改革,保護我們的學生,並維護學術自由和公開探究。
從目前的形勢來看,美國大學校長並不是什麼香餑餑。無論誰永久接受這個角色,都將不得不在特朗普政府的要求和學生對加沙戰爭的持續抗議以及對言論自由的新限制之間遊刃有餘
PART.02
陷入巴以衝突的校園到底有多少?
雖然特朗普採取高壓政策,已經波及了不少學校,但是依舊無法達到敲山震虎的作用。
01
被波及的學校
截至2025年3月29日,美國因巴以衝突陷入輿論爭議的高校數量已超過‌50所‌‌,其中被公開報道且爭議焦點明確的代表性院校包括——
‌哥倫比亞大學‌
2024年成為親巴勒斯坦抗議活動的核心,校方因處理抗議事件(如停學、開除學生)引發輿論分裂,2025年3月其聯邦撥款被削減4億美元‌。其中兩名學生,馬哈茂德·哈利勒(Mahmoud Khalil)和鄭允書(Yunseo Chung),是合法的美國居民,但因他們曾參與校園示威活動,被吊銷綠卡。
賓夕法尼亞大學‌
因允許跨性別運動員參賽遭特朗普政府凍結1.75億美元撥款,同時其校長因“反猶”風波辭職,加劇校內立場對立‌。
哈佛大學‌
校長因回應反猶主義問題不力被國會質詢並最終選擇辭職,學生群體因巴以立場衝突形成對峙陣營‌。
‌耶魯大學‌
2024年4月爆發大規模抗議,學生要求切斷與以色列的經濟聯絡,數百人被捕‌。
‌‌紐約大學‌
學生與警方在抗議營地爆發肢體衝突,成為全美逮捕人數最多的高校之一‌。
‌‌‌麻省理工學院(MIT)‌
校長因未明確譴責反猶言論遭輿論抨擊,學生團體持續組織聲援巴勒斯坦活動‌。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抗議者佔領校園標誌性建築,校方因“過度鎮壓”遭學術自由組織起訴‌。
‌‌‌‌‌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
國民警衛隊介入驅散抗議者,影片中警方使用催淚瓦斯引發輿論譁然‌。
‌‌‌‌‌‌布朗大學‌
一名未具名的持有效簽證的黎巴嫩籍布朗大學訪問學者,因手機中存有真主黨領導人照片等敏感內容被強制遣返‌。
‌‌‌‌‌南加州大學‌
取消畢業典禮以防範抗議升級,校友捐贈驟減‌。
塔夫茨大學
土耳其籍,塔夫茨大學博士生‌魯梅伊莎·厄茲蒂爾克(Rumeysa Ozturk)被親以色列網站列為“反以色列和反猶太主義人員”,並因在《塔夫茨日報》發表支援巴勒斯坦的文章引發爭議‌。3月25日被移民官員拘捕,學生簽證被吊銷,面臨驅逐程式‌。
由於當街抓捕的影片被曝光,在網際網路引發了軒然大波。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高校捲入爭議——
‌‌斯坦福大學‌
教授聯名譴責以色列軍事行動,遭保守派媒體圍攻‌。
‌‌‌普林斯頓大學‌
學生髮起抵制以色列學術機構的請願,校方啟動“中立審查”‌。
密歇根大學‌
抗議者與親以色列團體發生暴力衝突,州政府介入調查‌。
‌愛默生學院‌
學生佔領行政樓要求撤資以色列關聯企業,全員遭停學‌。
美國高校如今陷入了無聲的硝煙中,學生群體分裂為“自由派支援巴勒斯坦”與“保守派聲援以色列”陣營。
雖然‌外部干預加劇‌,聯邦政府以“反猶”為由削減撥款,地方政府派遣警力鎮壓抗議,但也引發了憲法第一修正案爭議‌。  
與此同時,‌全球影響擴散‌。歐洲、澳大利亞高校效仿美國學生髮起聲援,多國政府調整對以政策以回應民意壓力‌。
‌這一輪巴以衝突引發的輿論浪潮已從常春藤盟校蔓延至公立大學和文理學院,形成“自由派學術機構VS保守派政府”的全國性對立格局‌。爭議焦點從言論自由、學術獨立延伸至種族主義指控和財政制裁,成為美國社會撕裂的縮影‌。
PART.03
為什麼總是哥大
雖然哥大領導層目前已經滑跪了,但是可以看到本次事件,哥大處於漩渦中心,首當其中。
那麼為什麼總是哥大呢?
首先雖然特朗普團隊中基本都是名校出身,但是他們並不喜歡美國高校當下的精英教育,因為美國高校大多是民主黨的陣地。所以高校被清算是必然的。
01
清算不全為了排除“反猶主義”
除了炒作校園內的“反猶主義”以外,特朗普還採取了削減NIH資金、取消教育部等措施,由此可以看到,當下的種種行動不一定是完全為了排除“反猶主義”,可能就是為了轉移經濟壓力,也可能是為了炒作,利用對立,將和平抗議活動定性為“反猶主義”,進一步加劇了社會撕裂‌,當然,迎合親以財團‌也是一方面。
02
歷史恩怨
據說,特朗普與哥大還存在著歷史恩怨。上世紀90年代,哥大在擴張校區時曾拒絕特朗普提供的土地,導致雙方關係惡化。特朗普此次對哥大的制裁被一些人視為跨世紀的等額報復‌…(這個仇也太長了)

03
一身反骨的哥大
當然,特朗普想動手,也得哥大伸頭,咱就是說,雖然現在跪了,但是縱觀歷史,我們哥大從來不慫
哥大曾經多次成為美國社會運動的中心。
1968年,哥大因反越戰爆發大規模抗議,學生佔領校園建築並推動全國性聲援,形成了“以非暴力對抗不公”的行動正規化。這一事件成為美國校園運動的標誌性符號,此後的學生運動常以1968年為精神參照,形成代際傳承‌。本次巴以衝突也是這種代際傳承的體現。
這種對社會正義的追求不僅在活動中體現,也嵌入了哥大的學術體系哥大的文科教育強調對社會結構的反思透過必修的“核心課程”,如哲學、歷史,系統探討殖民主義、種族平等、人權等議題,培養學生在社會結構中的批判性視角法蘭克福學派學者馬爾庫塞等人在哥大傳播的批判理論,倡導的“解放平等”理念持續影響學生,使其對戰爭、種族隔離等議題保持敏感‌法學院、社會工作學院直接開設“社會正義與人類權利”課程,強調法律與公共服務在推動公平中的作用‌。
而小班研討課培養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使得學生擅長將學術議題轉化為具體訴求。
此外,哥大也是美國最早招收女性與少數族裔的高校之一,哥大透過招生政策和文化活動持續推動平等理念,例如19世紀即開始打破性別壁壘,近年進一步強化對移民、LGBTQ+群體的支援‌。
學校內部的教育,再依託紐約曼哈頓的多元環境,身處全球媒體中心,輕而易舉就能獲得國際關注,再加上新媒體的即時傳播,和大量國際學生的參與,20%的猶太學生群體與聲援巴勒斯坦者的直接對立,使衝突成為美國身份政治矛盾的微觀縮影‌。
儘管哥大領導層在讓步,但是哥大的教育本身賦予的是學生們不畏懼權威與強權的力量。
哥大從來不是“沉默的校園”。
海外留學,租房找我
如果你已經拿到大學offer
但還不知道住在哪裡合適
或者你已經有心儀的地點
但不知道自己的預算是否足夠
點選下方小程式
hooli專業顧問老師幫你匹配合適房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