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人在洛杉磯



洛杉磯山火帶來了巨大的破壞,許多人被迫離開家園。然而,災後救援的溫暖善意也在某些地方變了味。亞凱迪亞跑馬場(Santa Anita Park),原本是愛心民眾捐贈救災物資的集散地,卻因為某些不當行為引發了爭議。

物資堆積如山,“零元購”現象屢現
自山火爆發以來,亞凱迪亞跑馬場成為了捐贈中心。源源不斷的愛心車輛裝載著衣物、食品、礦泉水等物資抵達現場,展現了民眾慷慨無私的一面。一位華人張先生感慨道:“你能想到的日常用品,這裡幾乎都有。”

然而,善意的背後卻摻雜著不和諧的聲音。有目擊者爆料,捐贈現場出現部分非災民人士大肆領取免費物資的現象。一些華人大媽、大叔被指拖著行李箱或手推車,隨意挑選甚至過量領取救災物資,“就像春節採買年貨一樣”。有社交媒體使用者更是直言後悔沒帶拖車,因為“免費東西太多,可以多拿幾箱回家”。
這種行為引發了強烈爭議。一些華人評論者憤怒地指出,這種“零元購”行為丟盡國人臉面。“這些人大多不是災民,甚至表現得興高采烈,與真正受災家庭的窘迫形成鮮明對比。”

善意為何變質?捐贈現場混亂的背後
有志願者透露,跑馬場的物資儲備已經超過預期,以至於現場不得不貼出標語,停止接收衣物和鞋子的捐贈。這種“物資過剩”某種程度上助長了一些人的貪念。更有甚者,許多非災民因捐贈現場管理寬鬆,誤以為“人人都可領取”。
住在疏散警告區的華人居民 Rachael 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她的父母因不識英文,誤拿了一袋貓糧回家,而家中並沒有寵物。“我告訴他們,這些東西是留給有需要的人,不是免費的‘福利’。”這種文化誤解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問題的複雜性。
不過,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曾到過現場的林女士認為,領取物資的群體不僅限於華人,也有很多其他族裔。“有些人並非房屋被燒燬的直接受災者,但心理上受到的創傷讓他們同樣需要幫助。從這個層面看,他們也可以算是災民。”

救援背後的道德思考
對於“非災民領取救災物資”的現象,有關各方持不同態度。一部分人認為,這種行為是對善意的濫用,直接削弱了捐贈的初衷。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只要物資能夠真正幫助到有需要的人,善意的傳播就沒有浪費。
但不可否認的是,捐贈現場秩序的混亂讓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可能難以獲得足夠的資源,而部分“趁亂佔便宜”的行為則進一步引發社會對救援體系的信任危機。

洛杉磯山火的餘波不僅讓人反思自然災害的應對能力,也暴露了人性複雜的一面。在善意被濫用的同時,是否有更多機制可以確保捐贈物資真正送到受災者手中?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希望在未來的災後救援中,善意能夠更有秩序地傳遞,避免因為少數人的行為而讓溫暖的光芒蒙塵。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