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道理,但你也許不知道,地球上存在某些植物,它們曾經一度瀕臨滅絕,卻在人類的努力下重獲新生。在這個萬物復甦的季節,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答主 @蟬說 回答吧~
有沒有快滅絕,最後被人類救活的植物?
|答主:蟬說
它是地球獨子,比大熊貓還稀有,全球僅剩最後一株在中國。為了拯救它,我國不僅派人 24 小時保護,還用火箭將它送入太空。

2011 年,我國將它的種子乘坐火箭帶入天宮一號實驗艙中,希望用宇宙環境來重新啟用和改良種子基因。
本文要講的這株樹木名叫普陀鵝耳櫪,在 20 世紀 80 年代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全球 12 種最接近滅絕的植物之一。
1927 年,幾位中國著名植物學家鍾觀光教授的學生登上浙江舟山群島中的普陀山進行取樣,但因為鵝耳櫪太過稀少,幾位同學沒在意。

1930 年,幸運的是,這次鍾觀光教授親自帶隊登島考察,在茫茫樹海中發現了一種奇異的樹木,只見它樹木分叉生長,雌雄雙花顏色各異,於是教授認真做好了記錄。
1932 年,中國植物學家鄭萬鈞教授登島,即使搜遍整座普陀山,也僅僅在慧濟寺找到唯一的一棵,專家們看著這株樹,只見它高約 13 米,主幹直徑超過 60 釐米,樹齡超過 200 歲,在仔細研究這株樹後發現它屬於樺木科鵝耳櫪屬。
經過研究鑑定,這株樹是全球最後一顆,又因為發現地為普陀山,於是將它命名為「普陀鵝耳櫪」。

為什麼普陀鵝耳櫪如此稀少?
物種數量的多少,除了人為因素外,其本身環境適應性也是主要因素,雖然因戰亂,大量普陀鵝耳櫪死亡,但它自身似乎也有點「問題」,主要有以下兩點:

1. 雌雄花「相遇時間」太過短暫
普陀鵝耳櫪雌雄花同體生長,僅靠自己就能完成授粉,但雄花綻放的時間為 4 月上旬,而雌花綻放的時間為 4 月中下旬,存在 10 天左右的錯位。
所以雌雄花同期綻放的時間,大概只有 9 天,更奇怪的是,雄花生長在普陀鵝耳櫪的下方,而雌花則生長在樹冠頂端。

問題在於,雄花的花粉無法克服地球引力飄到樹冠頂部的雌花中,如果雄花位於樹冠,雌花位於樹下,它們自我繁衍的能力倒是不錯,就算只有 9 天時間也足夠了。
既然無法靠自己完成授粉,那麼就需要藉助外力,4 月中旬的天氣,普陀山氣候仍然相對溼冷,並且生態環境的變化,導致昆蟲數量十分稀少。

從 4 月中旬開始,舟山會進入長達 6 個月的汛期,除了冷暖空氣頻繁在浙江上空交匯滯留,容易形成持續降雨天氣外,就算遇不到颱風,頻繁的大風也會吹落普陀鵝耳櫪好不容易綻放的花朵,所以靠自然力量完成授粉的難度太大。

2.種子殼太硬
舟山群島氣候溼潤多雨,為了抵抗雨水的浸泡,同時也為了防止被其他動物吃掉,普陀鵝耳櫪的種子進化出了厚厚的外殼。
雖然保護措施有了,但意外的是,種子殼太硬,普陀鵝耳櫪演化出的防禦功能太強大,反而不利於種子的生根發芽。

在科學家創造的溫室人工培育條件中,普陀鵝耳櫪發芽率也僅有約 2.5 %,可想而知,如果在自然條件下,它的發芽率該有多麼的低,再結合雌雄花授粉的難度,現在可以理解為什麼普陀鵝耳櫪如此稀少了。

積極「搶救」普陀鵝耳櫪
自從發現普陀鵝耳櫪僅剩下全球最後一株後,我國便開始了一系列搶救措施。
為了防止有人故意破壞,有關部門組建一支小隊伍,對普陀鵝耳櫪進行 24 小時守護,並且定期派專業人士來修枝施肥。

有了我們的精心呵護,這株普陀鵝耳櫪終於在 250 歲時再次開花,我們利用人工授粉等技術,成功培育出了第一批種苗。
從上文得知,普陀鵝耳櫪在演化過程中,似乎有些問題。這在自然界很普遍,因為演化的道路上,並不一直是正確的,有些演化失敗的物種同樣會滅絕。

為了改良普陀鵝耳櫪的基因,科學家將它的種子帶入「天宮一號」實驗艙,利用太空微重力和高能射線的環境,試圖讓種子基因發生變異,從而挑選出優質的一批種子後回到地球栽種。

在各部門的努力下,中國普陀鵝耳櫪子代苗木超過了 3 萬株,部分普陀鵝耳櫪已經適應了野外環境,並且少部分能獨立完成自然授粉。
至此,科學家懸著的一顆心,終於是放了下來。

除此之外,還有那些被人類拯救的瀕危植物呢?
答主@李總不喝酒 回答 :整個家族僅剩一隻獨苗的銀杏樹。
答主@單釣選手 回答:廣東省鬱南縣的無核黃皮母樹,不僅被人類拯救,還帶動了鄉村振興呢~
答主@龍牙 回答:水杉樹。
點選【閱讀原文】檢視更多精彩回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