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來越覺得,中國神話體系是一塊寶藏。
神仙妖怪、愛恨情仇,精彩故事應有盡有。
其中以
妖怪
的異聞傳說最多,也最吸引人。
妖怪,總是以亦正亦邪的形象出現,有神通也有七情六慾,不像神仙高高在上,它們更接近凡人。
如果你也對妖怪感興趣,不要錯過今天推薦的這部影片。
妖怪傳
導演: 戴修揚
編劇: 戴修揚
主演: 陳連山
型別: 紀錄片 / 短片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語言: 漢語普通話
首播: 2023-04-21(中國大陸)
集數: 8
單集片長: 13分鐘
沒錯,又是一部冷門寶藏紀錄片,片名就叫《妖怪傳》。儼然一部中國妖怪檔案,豆瓣評分8.2。
全劇共8集,單集13分鐘,每集介紹一妖:狐妖、山魈、龍、姑獲鳥、金烏、鯤鵬、天狗、無支祁、蛇妖……
一口氣刷完發現唯一的缺點就是太短了不夠看,這種妖怪百科當然是多多益善,拍個一百集都不嫌多。

片中請來了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陳連山
作為專家顧問,科普中國傳統神話和歷史,絕對漲知識。

其間還有國風動畫和真人演員演繹妖怪故事,製作十分用心。
這部紀錄片可能會打破你對很多妖怪的刻板印象。


狐妖
在眾多妖怪當中,中國人最熟悉的莫過於狐妖。直到今天,“狐狸精”三個字還經常被拿來罵人。
然而,狐妖最早其實是以祥瑞的正面形象出現的,上古時期的很多部族就是以狐狸為圖騰崇拜。
從商周到秦漢,無論帝王還是平民墓葬,常常可以看到瑞獸
九尾狐
陪伴在
西王母
身側。

狐妖對華夏文明的源頭有著深遠影響。
相傳大禹治水時,整天忙碌三十歲還未娶妻,路經塗山,遇一九尾白狐,塗山人認為九尾狐是吉祥的預兆,於是大禹在九尾狐的啟示下迎娶了塗山女子為妻。
之後,他的兒子啟成了夏朝的開國君王。

然而,狐妖的地位隨著時間逐漸改變。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原始宗教的消失,狐妖也跌落神壇。
《搜神記》的作者幹寶,被後世稱為“中國志怪小說的鼻祖”。
作為那個時代的志怪小說頂流寫手,他在黑化狐妖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

幹寶寫了一個叫
阿紫
的壞狐妖。
故事是這樣的:話說沛國郡,有個叫王靈孝的年輕人突然失蹤,後來被人發現昏倒在城郊的野墳裡。
被找到時,他的樣貌變得很像狐狸,而且不懂人語,只會哭喊:“阿紫”,十多天後才清醒。

他回憶之前在房裡聽到雞棚有動靜,過去一看發現一個美豔女子正在偷雞。
女子不僅毫不慌張,還對他嫣然一笑說要做他的妻子……
原來是千年狐狸幻化成的狐妖阿紫。

幹寶筆下的狐妖,大多狡詐、邪惡、還引誘加害凡人。
他特地註明:狐者,先古之淫婦也。
狐妖從受人崇拜的瑞獸,變成了人人唾棄的妖孽。

此後,人類對狐妖一黑就是一千年。
明代的《封神演義》更是把狐妖黑到了極致。
然而歷史研究表明,商朝滅亡與蘇妲己沒有任何關係,妲己被寫成了禍國殃民的狐狸精,不過是拉女人背鍋的紅顏禍水論罷了。

直到清代,終於有人為狐妖鳴不平了。
聊齋先生蒲松齡對狐的偏愛溢於言表,《聊齋志異》490個短篇小說,狐妖的故事佔去了84篇。

蒲松齡筆下的狐妖個個有情有義。
嬰寧,寄託了他對女性美好的最高理解。
辛十四娘,更是俠女版的狐妖,拼盡全力為丈夫馮生伸冤。

狐妖再也不是那個只會害人的妖孽了。
連妲己都忍不住吐槽:都是志怪小說作者,怎麼思想境界,對女性的尊重和理解,差別就這麼大呢?


山魈(xiāo)
除了狐妖,還有一種動物幻化成的妖怪常出現在古籍中。
南北朝祖沖之的《述異記》中記載了一種名叫山魈的妖怪。
故事是這樣的:一個姓王的小夥捉螃蟹時突然發現蟹籠裡的螃蟹不翼而飛,只留下一截木頭,小夥懷疑木頭有問題,打算帶回家當柴火燒了。

不料那木頭竟變成一個妖怪,自稱山神,求小夥放了他。
見小夥不理睬,妖怪開始追問小夥的姓名,小夥也不回答,把妖怪丟進火堆,妖怪在慘叫聲中不見蹤跡。

原來那妖怪就是山魈。
《述異記》提到不能讓山魈知道你的名字,一旦它知道了就可以加害你。
至今還有傳說在山上不要直呼同伴姓名,可能就源自這個傳說。

相傳山魈還有驅使老虎的本領。
唐代時,誰要翻山越嶺,或在山上過夜,就要給山魈上供,可保一夜平安。

今天看來,山魈的原型應該是一種狒狒,因體型大有攻擊性又愛吃肉,古人恐懼,就將它想象成了妖怪。

山魈也是
年獸
的原型。
《荊楚歲時記》記載南北朝時期,民間會在正月初一放爆竹來驅趕山魈,那時候的爆竹,真就是燒竹子,因為竹子燃燒時會產生非常響的聲音,所以叫爆竹。
後來這個習俗逐漸演化成放鞭炮驅趕年獸。

山魈最初也不是一種邪惡的妖怪,更像是一種山神、農神。
可到了宋代,山魈突然“黑化”。
《太平廣記》中有這樣一個暗黑的故事:汀州刺史元自虛的鄰居,就是住在枯樹中的山魈一家,家主自稱蕭老,暗指老魈。
蕭老能預測兇吉禍福,表示可以幫助元自虛,只求和平共處。

元自虛表面應承,心中不屑,他趁蕭老出遠門,將山魈一家全部燒死。
蕭老悲痛無比,召喚猛虎殺死了元自虛全家。
人類和山魈從此“結仇”,山魈的形象也變得越發詭譎。


龍
《妖怪傳》中還有一集介紹了與中國人淵源最深,也最神秘的龍。
今天的國人自稱龍的傳人,龍無疑是中國人的精神象徵。
然而,最初的龍並不尊貴,甚至龍肉還是一道美食。

所以龍究竟是什麼?
學界關於龍的原型有幾種
推測
,第一種認為龍的原型就是
揚子鱷
。

第二種說法認為龍的原型是蛇,龍的形象主要還是像蛇。

第三種說法認為龍的原型是以蛇為圖騰的部落吞併了其他部落,幾個部落的圖騰動物一合併,就成了龍。

第四種說法認為龍是人們對雷電的想象。
龍的字形像閃電,發音也跟打雷時的轟隆聲很像。

不同於今天的尊貴地位,龍最開始只是天帝的拉車苦力,在神界並沒有權力。

直到《山海經》中應龍出現,局面扭轉了。
應龍生來與眾不同,帶著雙翼,任何時代都需要英雄,對於龍來說也是一樣,應龍為
黃帝
辦了一件大事,從此帶領龍族走向巔峰。
《山海經 大荒北經》中記載:應龍為黃帝神龍,司雨。
應龍幫黃帝與蚩尤作戰,身受重傷無法返回天庭,被黃帝安排居住在南方。

沒了應龍的北方陷入大旱,百姓向天帝祈求應龍行雲布雨。
這個故事深入人心,司掌雨水也就成了整個龍族的使命。
農業時代,人們非常看重雨水,能下雨的龍就成了全民偶像。

一個有粉絲、有熱度、有流量的偶像,註定會成為大眾傳媒的利器。
漢代史學家司馬遷就利用了這一點,在記述漢高祖劉邦時,司馬遷發現他不學無術、一無是處,但卻得了天下,如果照實寫,怕對後世影響不好。

司馬遷就編了個故事,說劉邦的母親在夢中遇見神明。
劉邦的父親看到一條龍覆在她身上,不久母親就有了身孕,生下劉邦。
此後,
龍就成了帝王的代名詞
。

龍既威嚴又神秘,簡直和王者天然匹配。
後世帝王都想和龍扯上關係,給自己“鍍金”,龍也就逐漸被政治化了。

咖位升了,外貌也得升級。
宋代畫家郭若虛定下了三停九似的畫龍標準:鹿角、駝頭、魚鱗、鷹爪、虎掌、牛耳……就是今天我們最常見的龍形象。

從《山海經》到《搜神記》,再從《閱微草堂筆記》到《聊齋志異》……
看似在講是神鬼魅怪和奇異現象,實則是反映人世間的喜怒哀樂和社會問題。
正如陳連山教授所言:妖怪,是古人內心世界的隱秘角落,它們承載了每個時代的不敢、不願和不能。

看完《妖怪傳》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想象力。
原來年獸的真身是山魈,原來孫悟空的原型是無支祁,原來食月的是蛤蟆,天狗只是個背鍋的…
開啟這本中國妖怪檔案,彷彿進入了一個獨屬於中國人的仙魔宇宙。
當我們豔羨國外影視作品創造的魔幻世界時,可曾想過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中就有燦若星辰的奇思妙想。
如果影視從業者和動畫人肯沉下心來挖一挖,必定會發現一座取之不盡的寶藏。

*本文作者:RAMA

